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渴望信任     
管理学界曾长期致力于研究一个课题,为什么日本的经济能赶上甚至在许多方面超过美国?共识之一是:日本企业更重视人的因素。在日本企业看来,“人是企业的固定资本”。而美国企业则把员工看成企业的“可变资本”——经  相似文献   

2.
911是美国的报警电话号码,“9·11”事件则注定会成为美国历史的一座分水岭——“对美国的袭击将永远改变美国看待自己和看待世界的方式。”(《经济学家》)“过去美国人认为美国是世界,现在认识到美国是世界的一部分。”(CNN)而对中国来说,2001年同样有一座历史的分水岭,它来得并不突兀,却将影响未来。这就是中国即将加入 WTO 这一历史事件。我们认为,这一事件的意义在于,中国已经迈出的与世界现代化潮流接轨的开放之路,将无法再回头,而成为一条不归之路。  相似文献   

3.
舆情     
《南风窗》2014,(18):17-17
“冰桶挑战”变质了吗?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美国“ALS冰桶挑战赛”的几项要求:第一是上传被冰水浇遍全身的视频,第二是指名挑战其他3个人,第三是被指名的人要在24小时内接受挑战,最后一项才是——不接受挑战的人要为“渐冻症”患者捐出100美元。  相似文献   

4.
温州商人是一群头顶算盘——每一根头发都是“天线”的人。哈杉打算在非洲生产,在欧洲收购品牌,在美国营销,以彻底规避愈演愈烈的贸易冲突以及应对温州本土商务成本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读者     
《南风窗》2006,(21)
广交会同样需要“幸福指数”现在“幸福指数”很受宠。据说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等人也开始着手编制美国的国民幸福指数了。国民有幸福的诉求与权利,企业亦如是——广交会也需要“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6.
北约:全称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缩写NATO),由西方主要国家组成的军事集团,1949年4月4曰在美国华盛顿签约成立。由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组成。希腊和土耳其于1952年,德国(原西德)于1955年,西班牙于1982年先后加入。内部机构有部长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国务秘书处、军事委员会等,另有4 个战区司令部。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赛尔。在与苏联领导的“华沙条约组织”几十年的对抗中,它赢了,但它没有打一枪。而在它最强大的对手消亡后,它打起了自己的第一场战争——科索沃战争。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亮相”了:动武的权力、战争目标和作战能力都受到广泛的质疑,内部运作混乱而笨拙——它采取行动需要19个成员国达成一致。 北约最初的作用,用第一任秘书长伊斯梅的话来说,是:赶走俄国人,请来美国人,压制德国人。它一直自认是一个保护西欧不受苏联入侵的防御性组织。而现在,克林顿等一帮新人认为老北约已经过时,他们要建立一个新北约,一个积极进取,准备对武装入侵以外的形形色色的“威胁”——比如说“种族压迫和地区冲突”等——进行斗争的“新时代的新北约”。  相似文献   

7.
1935年,美国“化学大王”杜邦在自己的公司里设置了美国企业中第一个智囊机构——经济研究室。这位大企业家深感公司要长期和快速地发展,必须有一种“持久的有价值的动力”——它只能来源于“智慧、预见性和知识”。经济研究室被认为是杜邦公司中具有战  相似文献   

8.
上海故事     
策划人语15年前,美国历史学家罗兹·墨菲给自己提出设问:历史上,同样是西方向东方渗透的桥头堡——加尔各答和孟买改变了印度,上海改变了中国吗?我们的看法是,上海改变了中国。27年前,深圳起缘于市场经济的草莽试验;16年前,上海的使命是承担于中国国运。上海必须迅速切入角色,担当象征作用。历史总是在制造戏剧性。上海崛起的这16年,克林顿治下的美国完成了信息革命而走出经济困境:中国人看美国——“人傻、钱多,速去!”美国人看中国,“人多,钱少,速去。”世界经济史进入21世纪之后,新兴国家经济增长势头汹涌澎湃,当教育、技术、传播共同发…  相似文献   

9.
王冲 《法制博览》2009,(20):77-77
有这么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 美国建国之初,一位法国贵族取笑一位美国人说:“你们美国人没事喜欢吹自己的先辈,可只能说到爸爸,一说爷爷,哈,不是美国人。”这位美国人立即反唇相讥:“你们法国人也喜欢吹嘘自己的先辈,可惜,常常连自己的爸爸是谁都搞不清楚。”  相似文献   

10.
社会需要爱,人需要爱,市场同样需要一种爱。据说,深受美国家庭欢迎的一种婴儿纸尿布,就是爱的创造——发明者面对孩子使用不透气的纸尿布后,小屁股被“兜”得又红又湿的情景,顿生怜爱之心,决心要发明一种新的纸尿布。经过多次努力终于如愿以偿。被中外消费者誉为“东方魔水”的“101毛发再生精”,也是爱的创造。发明这一“魔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1996,(7)
以下三段故事节选自美国人杰克·坎菲尔和马克·韩森合著的《心灵鸡汤》一书。这些故事向我们证明——“外在环境或许会剥夺人的一切,但夺不走他最后的自由,也就是选择个人处世态度及方式的自由。”  相似文献   

12.
眼下在德国波恩市郊外小镇举行的“阿富汗问题磋商会”,让人联想起6年前在美国代顿市郊外的一个军事基地举行的“波黑和平最后谈判”。当初都是一个民族派别的武装打下大部分国土——塔利班以普什图人(占阿富汗人口2/5)为基础,巅峰时期曾拿下全国  相似文献   

13.
新书书讯     
美国批判——自由帝国扩张的悖论丁一凡著16开240页2006出版定价:26.00 ISBN 7-301-10392-1/D·1413冷战后美国的新保守主义势力大行其道,“新帝国论”甚嚣尘上,推动美国在全球展开了新一轮的扩张,梦想建立“美国治下的和平”,成为一个全球性帝国。《美国批判——自由帝国扩张的悖论》一书深入历史、透视现实,对美国霸权的实质进行了剖析。作者分析了美国霸权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中国把她的宇宙飞船命名为“神舟”,意思是神圣的船,因为它将把中国人带入更深远的太空。在“神舟”飞船将第一个“中国太空人”送入轨道后,中国获得了盼望已久的历史地位——继美、俄之后的第三个太空超级大国。虽然美国和欧洲的太空科学家争相开展越来越具有野心的无人航天任务——例如欧洲向月球发射的小型高新科技探测器,太空行业业内人士则认为争夺太空霸权的真正战斗正在其他地方打响。  相似文献   

15.
麻烦与苦恼     
胡展奋 《法制博览》2010,(12):40-40
美国人相信“或然律”,因此流行假设——假如林肯被刺那晚,想起三天前那个被刺的噩梦,取消“福特剧院”之行;假如肯尼迪听从劝告,让他的福特车改变行车路线……那么美国的历史将改写;中国人则相信“必然律”,袁世凯喉咙里那口痰是一定要逆行并且堵住气门的,否则孙中山怎么办?西安事变也是必然要发生的,否则陕北和张将军怎么办。  相似文献   

16.
鬼的吊诡     
中国人习惯称洋人为“洋鬼子”,强调他们“不像人”的性质,外表上和行为上的“不像人”。有趣的是,社会学家,也是敏感无比的文化观察者费孝通,去美国居住了一年,却以“鬼的消灭”来描写、形容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17.
散步欧洲     
一位德国人开着一辆美国造的旅游大巴,载着由一位法国籍的香港人任导游的中国旅行团,飞速驶过奥地利与意大利边界——那一刻我坐在车上想:“地球村”已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了。 旅行团从香港出发,在第一站荷兰阿姆斯特丹机场海关受到了一小时的盘查。导游说,初关总是很严。因为进入任一欧共体国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三年,美国波士顿南城出版社的编辑与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发生了如下的一段对话——编辑:“你认为你自己本质上是作家?社会批评家?还是未来学家?”托夫勒:“这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因为说我是‘作家’、‘社会批评家’或‘未来学家’的这种概念只是从一个方面来谈的。也可以说我是一个幸福的丈夫,自豪的父亲,一个身长六尺的男子汉,一个飞行员,儿子,兄弟,电影观众,纳税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美国人。我的哪个方面适用于你的提问呢?这个问题又是在哪个具体时间里提出的呢?”编辑:“你是如此变幻莫测的吗?”  相似文献   

19.
9·11之后,很多人把美国与古罗马帝国相提并论,认为它是继罗马帝国之后“惟一一个如此领先于其它国家的国度”。当下的小布什政府似乎还真把这“新罗马帝国”的比喻当真了,以致在国际事务中的所作所为,都颇表现出古罗马帝国的那种“世界霸主”的霸气。一个最明显的事例,就是美国在对伊拉克问题上,似乎直接就在“克隆”两千多年前罗马进攻迦太基的那一幕。且看两者间惊人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吗? 美国名记者弗里德曼在他1999年的新书《新型汽车与橄榄树——理解全球化》中提出一个颇有见地的观点:“全球化的脸明显是美国人的脸。它长着米老鼠的耳朵,吃麦当劳快餐,喝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用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或苹果公司的电脑。”但是如果因而认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却是一种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