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九大报告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通过对道教生态观起源的探讨,系统分析了道教教义中的生态思想和道教实践中的生态观,最后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角度提炼其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从哲学和自然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主张人与自然在社会中的统一,人与自然应该协调一致。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将其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些理论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观思想,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生态观不同,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生态文化范式,这一范式包括了“无情有性”、“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核心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国人对待天地自然的方式,树立起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问题是当今人类共同关心的世界性问题,环境的日益恶化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思人类活动给自然带来的负面结果。中国传统的和谐法律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内涵。发现“和谐”法律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契合点,有助于我们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中营造自由的生态氛围,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公平价值理念,在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中塑造人与自然的良性发展秩序,以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新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讲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时,特别强调指出要统筹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才能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视阈中的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这是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建设生态文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互补、共同发展,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  相似文献   

8.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在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涵与特征进行简要论述的基础上,以江西省婺源县为例,探讨了在我国中部地区一个典型山区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对当前全国各地正在进行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廓清人与自然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前提.人类在对待自然中经历了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观念上和实践上的变化.近代以来,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真正元凶是资本的逻辑.实现人与自然真正"和解"的有效路径在于:调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超越和扬弃资本的逻辑;科学认识和自觉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发挥劳动实践在"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中的作用;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于人的革命等.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生态自然意识、生态经济意识、生态社会意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界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从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为中国式现代化伟业作出有力擘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与自然的双向驱动为基础,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必然逻辑及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为引领所作出的科学研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坚定政治立场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本位,以系统整体观念统筹人类社会诸要素,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形成总体性视域。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志识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标定了可持续发展方向,其必须从绿色发展理念、低碳发展方式和严格制度法治三个维度建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浅谈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就是可持续发展,即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本文仅就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来谈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试论社会主义生态伦理建设及其价值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令十 《理论前沿》2009,(11):22-23
社会主义生态伦理建设是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向度,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和谐”是社会主义生态伦理的基本价值诉求,它在人际关系领域体现为代内和代际公正,在人与自然关系领域追求生态平等、强调人类的生态义务。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观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历史继承与理性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可持续发展观是对“天人合一”生态观的历史继承首先 ,“天人合一”的思想阐述了中国古代哲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乐相融的关系 ,它认为人的社会活动与自然条件相对应 ,有共同的运动周期 ;人的自然机体和人的社会功能属性与自然界有统一的结构 ,有对应性的联系。人和自然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庄子》所谓“人 ,天也 ;天 ,亦天也”,可以说是天人之间的自然联系与自然统一的一种表述。总之 ,人与自然是紧密地相联系的 ,是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的。因此 ,社会应与自然相和谐 ,不仅要实现社会系统内部的协调 ,而且要达到社会系统与其外…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体现着丰富的伦理意蕴: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前提下,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立场;在认识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在认识和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追求公正、公平的伦理精神;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体现的是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结合浙江省的实际,着重论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平安浙江”、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认为人与自然相处不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建议进一步提高认识,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及加强制度与机制创新,同时宣传、发动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入理解、研究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不和谐的发展坚决说“不”,使全省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文明之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建立在以“道”为核心的、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整体观念之上 ,并以自然的原则为导向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主张热爱自然 ,尊重自然秩序 ,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消除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它的生态伦理思想是透过“知常曰明”、“知和曰常”、“知止知足”三个命题加以彰显的。其中蕴涵着建构现代生态伦理所值得开掘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阐述了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一理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正确的价值导向。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生态和谐观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这些思想与当今生态文明理念不同程度相契合。从道家生态和谐观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相契合的角度加以分析,有助于加深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节能减排的目的在于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这种二维定位决定了节能减排立法应遵循的生态伦理是人本和谐主义;人本和谐主义以人性论和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其哲学基础,以“人为自身立法”的人本伦理观、“自然向人生成”的人本生态观和“人与自然界之间对立统一”的人本和谐观为其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0.
在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讲话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云南省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筑牢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积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