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天庆涉黑案”的特点、成因与防控类似违法犯罪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经海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12(1):87-94
“杨天庆涉黑案”是重庆2009年“打黑大审判”第一案。该案既有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一般特点,也有其个别化特点,前者使本案成立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后者使该犯罪具有残暴性、隐蔽性和迷惑性。该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滋生和形成,主要源于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基层行政执法不力、重庆的“袍哥文化”、刑满释放人员等的社会化不足问题等因素。为防控类似违法犯罪的滋生和蔓延,应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当前涉黑犯罪的特点与成因调查——以重庆11个典型案件为样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的典型案件表明,当前涉黑犯罪仍以追求巨额经济利益为终极目标,并以合法公司掩护下的非法经营活动为主要获利途径,以文化素质较低的无业青壮年为主要涉案人员,以感情联络、"家规"和公司制度为对内约束、控制成员的主要方式,以暴力、"保护伞"和群体事件为对外形成非法控制或重大影响的主要手段,严重动摇了当地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基础。究其原因,主要有:价值观、利益观的扭曲和满足需求方式的异化,基层行政执法和行业治理的不力,社会帮扶制度的不完善,亚文化的不良影响,国家工作人员的非法保护,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治理对策的不科学。 相似文献
3.
姜敏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12(4):110-118
重庆系列涉黑案表明,涉黑类犯罪的参与主体大多是农民、无业人员、社会其他闲散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从犯罪原因来看,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当前经济体制的转轨、犯罪亚文化的影响、社会对某些方面的控制弱化、社会部分成员思想、价值追求和心理的变化以及反黑配套法律的缺陷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从根本上惩治和预防此类人员实施涉黑违法犯罪,达到长效治理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依靠刑事法律就能解决的。要彻底扫除这种犯罪,必须针对其犯罪特征,找出犯罪原因以对症下药。就参与犯罪的主体来看,要真正根除这种些人犯罪的可能性,迫切需要大力传播优良文化,引导此类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山西中阳县“燕子帮”涉黑案的视角出发,依据相关理论分析了我国当前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并根据其成因试图从宏观上寻求一些能够真正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女性犯罪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女性犯罪,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女性犯罪呈现出犯罪群体集中、犯罪类型重点突出、刑事责任较轻等特点。女性犯罪是多元因素造成的,应当从影响女性犯罪的社会环境因素、女性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入手,预防和控制女性犯罪。 相似文献
6.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我国频繁发生并且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稳定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如果放任其发展,必将引发一场大的灾难.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类型、特点、成因和规律特征,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陈知益、邓字平涉黑”案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湘廉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0,12(2):103-112
“陈知益、邓宇平涉黑案”既具有我国当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一般特征,也具有其个性特点,是较为典型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以赌养黑、以黑护赌”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其生成、坐大既受到“袍哥”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有好逸恶劳、暴富与蔑视国家法治规则的畸形心理驱使,还有相关基层机关执法不力、个别公职人员充当“保护伞”等原因。为防控此类案件发生,应坚持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8.
9.
广东假币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犯罪成员往往带有家族色彩,制假窝点呈分散状。假币犯罪的成因有历史、社会和地域原因。应针对假币犯罪的特点和成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和侦查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2008年至2012年某地查处的贪污贿赂案件的发案原因、犯罪手段、犯罪主体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力求摸索出该辖区职务犯罪规律性特点,为今后有效打击职务犯罪,制定预防职务犯罪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刑法修正案(八)》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做了重大修改,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即反黑三罪)以及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相关的强迫交易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等罪名进行了立法完善,这对于加大打击黑社会组织犯罪力度,完善刑罚措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自救犯罪,是指新生代农民工在面临对自身生存发展构成的威胁或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依靠自己的力量,以非法手段和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的犯罪行为,具有犯罪手段暴力化、犯罪主体低龄化、犯罪形式团伙化、犯罪对象确定化、犯罪动机简单化、犯罪事先有预谋等特点。公力救济难到位和社会保障水平低是新生代农民工自救犯罪的外在原因;用人单位违规失信是新生代农民工自救犯罪的直接原因;行为人的人格扭曲是新生代农民工自救犯罪的内在起因。 相似文献
13.
解教释放人员犯罪被判刑入狱后,并没有彻底改造,反而总结作案失败的经验,研究、揣摩侵害对象的心理和寻找立法及管理环节存在的漏洞,由入狱前的犯罪“一面手”变为犯罪的“多面手”。因此,研究解教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的特点和审讯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审讯对策,是提高办案质量和对解教释放人员重新犯罪打击处理率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4.
目前,含有黑社会性质的黑恶势力犯罪是影响社会稳定和群众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为适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打黑除恶”工作的战略需要,应对黑恶势力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深入剖析打击工作面临的挑战,认真研究打防工作对策,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受国际毒潮的渗透和影响,我国新型毒品违法犯罪来势凶猛、发展迅速,社会危害日显突出新型毒品制贩犯罪活动呈现出国际化、现代化等特征。造成新型毒品日益严重的原因主要是制造新型毒品的原材料易购、制造工艺简单、新型毒品的科技含量日益加强,而娱乐场所为新型毒品犯罪提供了理想的温床。对此,应广泛深入的发动群众,拓展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依法严厉打击毒品犯罪;加快科技强警的步伐,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广东有组织制贩毒品犯罪猖獗局面是国际毒潮压力下形成的,是世界毒品生产和贩运转移的结果。其现状表现为大要案频发,内外勾结、跨区域作案,科技性增强。受国内外毒品犯罪形势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广东毒情可能会继续恶化下去,其中有组织制贩毒品犯罪因素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由于国际毒潮的渗透、影响,国内毒品问题严重地区的辐射、互动和省内毒品消费市场的形成、拉动,目前广东是“金三角”海洛因向国内分销的中转集散地,是国内冰毒、摇头丸等新型毒品制造、贩卖、销售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呈全面扩散、多元发展态势,制贩毒品犯罪趋于集团化、武装化,藏毒手法和运毒方式日益智能化。对此,应从广泛深入发动群众,拓展禁毒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毒品犯罪;夯实禁毒工作基础,完善长效缉毒机制;严格落实吸毒人员全员收戒的措施等方面全力遏制毒品来源和吸毒人员的滋生,为构建和谐广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