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劲松 《群众》2022,(5):35-36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展现中国文化风貌和精神价值的重要载体和标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启动,对于做大做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标识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历史意义和文明实践意义。长江江苏段流经中国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达地区,悠久的长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交相辉映,既能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注入丰富的历史内涵,又能彰显长江文明生生不息的时代意蕴,因而具有独特的文化标志性、文明标识性和创新成长性。  相似文献   

2.
长江文化是长江流域地区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与集聚,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长江文化作为一种流域文化,按其上、中、下游来划分又可分为巴蜀文化、楚文化及吴越文化等三个区域文化。长江文化自诞生之日始,便开始了与北方黄河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其内部也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站在世纪之交这个特殊的了望台,回首五千年来长江文化的盛衰与更生历程,我们会发现长江文化的发生发展,无异于九曲回肠、屡经波折而终于奔流到海的长江。 从长江文化各区域文化的地理环境来看,巴蜀文化属内陆盆地型文化,较之于中游平原型的楚文化及下游海洋型的吴越文化,其更具有封闭性和排它性的特点。巴蜀文化对外容纳得较多,辐射却较少;保守意  相似文献   

3.
长江文化源远流长。由于大量考古新发现的纷华照眼和长江流域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对长江文化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的热门课题。首届长江文化暨楚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在武汉召开,标志着长江文化研究已步人新阶段。如何把这一研究推向高潮?引向深入?各界有识之士正拭目以待。 长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需要多学科、多角度地开拓研究领域。在研究中注意宏观与微观结合,古与今结合,不失为有效途径之一。长江流域有上、中、下游,其文化有上游、中游、下游地区文化之分。长江中游地区主要指今湖北、湖南两省地区。但两湖之称出自近古,从古今文化纵览来看,似不宜以此两省名称来称呼这两个亚区。愚以为长江中游地区文化可分称江北的江汉文化,江南的江湘文化两个亚文化区。这两个亚文化区从长江中游地区整体来看,是一个地理上、文化上不可分开的总体,从与长江下游及中原文化的比较来说,长江中游地区可作为一个整体与之比较。然而长江中游这两个小区在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又有一些差别,从加深区域文化研究来说,区分为江汉文化、江湘文化予以探讨是可取的。 然而可能有读者会提问题,湖南在近代有湖湘文化之称,而罕闻有以江湘文化指湖南地区文化之说。因之有必要先就江湘文化之称予以“正名”  相似文献   

4.
张长金 《群众》2023,(23):59-60
<正>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7月初,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赋予江苏“四个新”的重大任务,同时要求“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扬州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大运河长江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座谈会精神,系统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建设,全力打造江河交汇“好地方”。  相似文献   

5.
一、“汉族”、“汉字”缘起于汉水自然赋予了江城独具特色的山水环境,长江、汉水培育了江城浓郁的具有长江文化特色的城市文脉,武汉无疑可成为长江文化的中心之一,而且也必将成为长江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标志。长江,被公认  相似文献   

6.
臧楠 《江苏政协》2022,(9):10-14
<正>万里长江浩荡奔流,造就多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丰富的生物种类,积淀厚重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长江流域绿色发展,多次围绕长江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大保护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战略要求,  相似文献   

7.
根据1992年沿江党校《长江开放开发理论讨论会纪要》精神,为适应和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加强党校之间的协作,组织力量,集体攻关,献计献策,沿江党校长江经济带协作研究理事单位负责人会议于1993年5月20日至5日26日在武汉市委党校召开。有关单位的领导和科研管理、理论研究部门的负责人同志32人出席了会议。会议以14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为指针,对沿江党校长江经济带协作研究的近期计划和研究活动的具体组织及有关协作项目作了热烈而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游地区,是楚国早、中期的腹心地带;江淮地区,是楚国晚期的政治、经济中心。随着楚人以江汉平原为基地逐步向长江中游乃至江淮地区拓展,楚文化亦渐次渗透到上述地区。而作为文化重要裁体的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都市,自然与楚国历史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研究楚国历史文化与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都市的关系,对于辨析长江中游乃至中国南方都市的文化基因及其演进轨迹,揭示楚文化与蛮濮文化、百越文化、淮夷文化碰撞与涵摄的奥秘,以及促进长江经济文化带的生成与发育,都不无裨益。 武汉 自春秋中期以至战国中期,今武汉地区一直处于楚国的腹心地带。楚人最早控制武汉地区,是西周晚期。《史记·楚世家》记:“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熊渠所伐之“鄂”,在今湖北鄂州市境,是扬越(百越族最主要的支系)的经济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犹如黄河、长江汇集百川吸收了中国境内众多的大小民族,历经了几千年的大风大浪和兴衰变化,而能一直稳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且一直保持着伟大民族的生机和活力。是什么内在力量使中华民族历久不衰?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的因素之外,体现我们民族之魂的爱国主义精神乃是其凝聚力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10.
张海榕 《群众》2021,(1):34-35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11月14日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特别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