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平 《瞭望》2002,(42)
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这三条现在大家都知道它的重要,也常常用以律己,用以教人。但对这三句话、九个字的内涵,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深理解。毛泽东同志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理解,要靠实践。  相似文献   

2.
乡镇企业是改革大潮中亿万农民的伟大创举。邓小平同志说:“农村改革最大的收获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什么能够异军突起?为什么能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感觉到了的东西不一定能够立刻理解它,而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  相似文献   

3.
十五大报告第三部分的末尾一段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这句话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就是要求全党提高坚持邓小平理论的自觉性。千万不要人为地把“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说成是两码事。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不然就不能真正做到高举旗帜不动摇。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呢?如何理解一脉相承呢?我们说一脉相承,绝不是指说同样的话,下同样的结论,照搬照套。不发展就没有生命,就无法相承;相承就必须发展,有新东西。有新东西,有发…  相似文献   

4.
宋锡辉 《学理论》2009,(12):66-67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目前中国社会意识形态范围内最引人注目的理论,它推翻了人们常规经验上所熟悉的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形式,动摇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世界观。只有当人们意识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基础开始移动时,才能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5.
杨宗利 《各界》2013,(8):94-94
长久以来,以传统权力思想为本的中国社会,更注重的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样的价值取向发展到极致,集体主义的独特表象就显露出来了,那就是它追求趋同,而埋没了人最本质的东西——个性与特长。  相似文献   

6.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在20世纪发生了很多变化,如果不能很深刻地认识它,我们就不能很好地把握21世纪,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化,不可能很好地理解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意义。从人类的历史长河来看,在20世纪,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发生了哪些最具标志性的、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呢?第一,1956年美国的社会劳动者结构中,第一次出现脑力劳动者白领人数超过了体力劳动者蓝领人数,达到50.2%。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事情。因为在此之前,人类社会始终是体力劳动者占主要地位,是社…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少数民族及其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形成了它不同于内地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这也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有它自身的发展逻辑和特殊内涵。探讨少取民族地区的发展不能仅仅理解为经济、文化的发展,还应理解为包括政治发展在内的全面意义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即理解它;而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是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一个深刻的哲学思想.在群众路线问题上,我们往往也会经历这样一个认识过程.今年3月间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群众路线的问题又重新摆到了全党面前.许多党组织认真组织学习这个决定,从中央到地方,广大党员干部身体力行,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但是也应当看到,有一些同志对群众路线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的浅层次认识上.他们认为,只要到工厂、乡村、学校里转一转,逢年过节对群众表示一下慰问,或者象征性地参加一些体力劳  相似文献   

9.
道德建设走出困境的哲学考察──兼论道德的主体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带来的道德困窘也许是改革之初人们所始料不及的,它对理论界及国人的困扰与影响一点不亚于经济发展中的其他问题。我以为道德的浑饨、迷失归根到底是人主体素质的欠缺与失落造成的。那么,现阶段中国人的主体素质中到底缺少哪些繁衍现代道德品行所必备的东西呢?一、道德的主体根据善始终是人类自我设定,用来自律与他律的约定与准则。无人即无善。凡是属人的东西,必有人自身特有的规定性作依据,善也不例外。它虽是人创造、设定的“身川、之物”,但主体自身中必有对道德产生认同、接纳的机制,它既是人理解、服从、遵守、捍卫道…  相似文献   

10.
俞可平 《团结》2007,(2):24-24
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对个别的人而言的,也不是对一些官员而言的:它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的。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的。坦率地说。对于那些以自我利益为重的官员而言,民主不但不是一个好东西.还是一个麻烦东西,甚至是一个坏东西。试想,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官员要通过公民的选举产生,要得到多数人的拥护与支持:其权力要受到公民的制约,他不能为所欲为.还要与老百姓平起平坐、讨价还价。单这两点,很多人就不会喜欢。因此,民主政治不会自发运转,它需要人民自己和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官员去推动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2005年的年末岁初,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举办了首届文化艺术节,使整个校园充满着热爱党,热爱祖国,忠诚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的浓浓之情。文化艺术节的内容丰富多样,始终贯穿着一个主题:火红熔炉、共同价值、和谐校院。这一体现时代特征、党校特色的鲜明主题源于党校全部发展的实践,表现在党校人的言谈举止上,也渗透于文化艺术节的歌声、舞姿、笑语中。毛泽东同志说过富有哲理的一段话:“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如果说形象的艺术在于打动人,那么理性的诠释则更在于启迪人。在文化艺术节主题论坛上,常务副校长吕贵、副校长王国平、王丽丽,围绕文化艺术节的主题,分别侧重就主题的一个方面作了专题演讲,成为文化艺术节的点晴之笔。现将他们的演讲内容在本期摘要刊出。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安全问题在国外,中国的安全问题在边界——这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的两位中国问题专家,比较中国和美国的地缘安全环境后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美国东西有大洋,南北无强邻,而中国的位置却使它千百年来屡遭侵犯,中国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是在它的边界线上和边境之内。  相似文献   

13.
潘国本 《党政论坛》2009,(14):50-50
不要别人的东西本来是美德,但是,当“不要”沦为拒绝别人的情意时,便是“尴尬”了。你知道吗?有种馈赠,接受下来比不接受好得多,爽快地接受比推三阻四勉强地接受好得多。充满了情义的礼物是心的坦示,它不用金钱去衡量,也不用德性去规范,只能用心去体验,里面有尊重有理解还有真诚。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有四个基本内涵。一是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所有东西都当成真理看待,二是正确的东西就是真理,凡是真理都应该坚持。三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四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不怕批评,它是批评不倒的。认识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对于我们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创新,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一个社会政治理论之所以成为科学,在于它能够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并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下简称“邓小平理论”),正是这样一种科学的理论。这一理论从批判否定一全面改革一加快发展这三层意义上,反映出它从形成到成熟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基本特征,体现了历史辩证法与思维辨证法的高度统一,从而为我们指出了一条中国振兴的必由之路。学习邓小平理论,历史地、发展地把握它的内在辩证关系,克服认识上某些片面性,是全面理解并正确贯彻邓小平理论的前提。邓小平理论并非是对“左”的…  相似文献   

16.
任剑涛 《理论探讨》2022,(3):28-38+2
共同富裕作为国策,当下应围绕这一主题推动政策执行,而非拘执于学术探讨,但为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共同富裕问题,仍然有必要从学术视角分析共同富裕问题。需要在学术视角确立理解共同富裕问题的三个视点:一是它的出台背景;二是它的政策工具;三是它的实现措施。只有在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学理分析的基础上,人们才能更加清晰地理解共同富裕问题是将中国发展结构之变推向台面的大问题。同时,在确立起更为广阔的比较框架基础上,分别从共同富裕的国内与国际两个视角更为全面地看待共同富裕问题,也才足以真正理解实现共同富裕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比之于不问究竟地赞许更有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创立者是邓小平,但它包含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探索中的正确东西的继承,也包含了对毛泽东探索中的错误东西的纠正和毛泽东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的解决。党的十七大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不同阶段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行整合,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整合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途径和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只有不断地进行理论上的自主创新,才能以新的思想观点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党政论坛》2009,(18):47-47
一般而言,有关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和舆论存在四种基本论调: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机遇论和中国责任论。四种论调既是不同时期中国实力发展的反映,也是西方舆论对华心态变化的折射。但近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又发生了微妙变化,这种变化既不能用传统的中国威胁论来解释,也不完全是中国责任论,我们暂且把它称作是中国影响论。  相似文献   

19.
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它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这就不能不讨论它的划分标准。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说起人们对划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标准的不同认识,往往是由于对这个概念的不同理解造成的。因此,探讨它的划分标准,必须从分析这个概念开始。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概念。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理论概括。把握这个概念,当然必须注意各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共同点,但尤其重要的则是必须注意象中国这类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点,这是认识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的东西。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指一切国家社会主义社  相似文献   

20.
“东西文化”问题新探高强"东西文化"的讨论经百余年的风云激荡,该是从懵懂中走出来的时候了。面对现实,笔者略陈管见,就教于学术界同仁。一、如何理解"东西文化"的本质特性?文化均有民族和时代性。"东西文化"主要是中外民族之差异抑或是古今时代之区别呢?"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