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网络舆论:特点、现状及引领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网络舆论主体的隐匿性和分散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形成的快捷性。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现状是真实性与虚假性并存、理性的观点与非理性的情感宣泄并存、网络舆论主体呈现低龄化趋势。针对网络舆论的特点和现状,积极探索引领网络舆论的有效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高校校园网络信息的传播及其舆论的形成,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从分析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特征、表现载体入手,分析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中存在的问题,并就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
高校网络舆论场不仅是大学生信息获取、观点交锋和利益表达的时空环境,还是挑战官方主流舆论场和可能滋生公共危机的"温床"。鉴于高校网络舆论场域学生动员呈现出的实时性、互动性、草根性及群体极化性等主要特征,高校网络舆论场域中的危机管理,须在尊重青年学生利益诉求和表达方式多元化、重视校园舆论领袖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引领高校舆论方向,并通过积极营造有效利益表达的环境,引导大学生政治实践,培养合格政治人。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在推动民主化进程的同时网络舆论的道德底线却一降再降。为此,应重塑网络舆论道德标准,在道德标准的框架下,扎实网络道德规范建设基础、提高网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发挥网络舆论的正面影响力、营造和谐网络氛围,以此推进网络舆论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舆论在人们的言论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就如何正面引导网络舆论,使网络舆论能够发挥其真正积极的作用,本文试着从当前网络舆论的现状、成因以及如何构筑政府在网上舆论的强势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索,希望本课题能够为改善当前网络舆论空间、净化网络舆论环境和建设网络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即时通讯、博客、微博、播客、社交网站、视频网站为代表的新兴网络社交平台日新月异,互联网日益成为网民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新渠道,成为各种社会观念和思想意识的显示器和晴雨表,网络舆论应运而生,网络舆论不仅深刻改变着地方政府的执政环境和舆论格局,而且显示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网络舆论引导日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然而,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引导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入意,普遍缺乏有效性。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更好发挥网络舆论的建设性作用,最大限度消解其负面影响已经成为新时期地方政府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网络空间已成为信息集散地和信息传播倍增器,也成为高校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和进行舆论引导的主要平台和渠道。高校应紧紧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要求,面向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需要,正视新媒体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深入把握网络舆论引导力的内涵,遵循网络舆论引导的原则和规律,创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理念和路径,有效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即时通讯、博客、微博、播客、社交网站、视频网站为代表的新兴网络社交平台日新月异,互联网日益成为网民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新渠道,成为各种社会观念和思想意识的显示器和晴雨表,网络舆论应运而生,网络舆论不仅深刻改变着地方政府的执政环境和舆论格局,而且显示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论,更好发挥网络舆论的建设性作用,最大限度消解其负面影响已经成为新时期地方政府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期,沟通在政府管理网络舆论危机中能有效促进危机预警,保障危机信息的提供,有利于政府科学决策,有利于重塑政府形象。实践中,由于传统的单方管理理念导致了政府沟通意识欠缺,同时,沟通的常设机构不到位妨碍了危机处置权威的形成。因此,要实现政府在网络舆论危机中的有效沟通,必须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网络舆论危机的沟通技能,注重培植网络舆论危机沟通的中介力量,不断创造网络舆论危机沟通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0.
徐隽 《党建》2023,(8):4-5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党对网信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网络空间主流思想舆论巩固壮大,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基本建成,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持续提升,网信领域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加快,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有效发挥,网络空间法治化程度不断提高,网络空间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增强,网络强国建设迈出新步伐。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高校共青团面临的教育格局以及思想引领工作方式等都发生着根本的转变。在此背景下,通过重新布局媒体传播渠道,策划创新传媒内容,开展针对青年舆论政治生态的思想舆论引领,建设网络宣传队伍等方式,有利于高校共青团在全媒体平台获得意识形态话语权,从而做好青年思想的引领工作。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高校共青团面临的教育格局以及思想引领工作方式等都发生着根本的转变。在此背景下,通过重新布局媒体传播渠道,策划创新传媒内容,开展针对青年舆论政治生态的思想舆论引领,建设网络宣传队伍等方式,有利于高校共青团在全媒体平台获得意识形态话语权,从而做好青年思想的引领工作。  相似文献   

13.
罗俊丽 《探索》2016,(4):99-103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多种新媒介形式层出不穷。新媒体在对党的网络舆论引导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探索建立完善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网络舆情处置都具有重要意义。党要充分重视网络舆论引导功能,发挥网络公共领域引发舆论、聚合舆论、引导舆论的功能。通过梳理当前党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从思想理念、规律特点、平台差异、引导路径、引导模型和引导方法这几个方面形成当前党的网络舆论引导的具体对策,提出网络舆论引导的"六度"指标,从而不断增进群众对党的正面认知,赢得群众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4.
杨洁 《共产党人》2013,(7):24-24
当前网络舆论的主要特点:高度自主的网络舆论,成了网民传递信息、表达意见、释放情绪的主渠道;网络舆论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密切关注、积极应对、及时处理是第一良方;网络舆情具有明显的负面性。网上舆论引导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5.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直接关系到校园文化发展和和谐校园建设,如何有效的引导校园舆论,保持它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良性互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议题。本文从目标原则、类型特征、途径方法及重难点展开对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探究。  相似文献   

16.
邵杰  黎慈 《世纪桥》2011,(3):129-131
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大量不和谐因素致使网络舆论危机事件频发,对我国政府形象以及公共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然而,我国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论危机尚处于一个起步阶段,部分政府部门的危机管理意识不够强烈、网络舆论危机的管理制度尚不成熟。所以,各级地方政府急需寻求有效对策,完善网络舆论危机防控体系,以促进政府的形象塑造,增强政府公共管理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王兆喜 《唯实》2011,(8):96-99
近年来,随着网络舆论影响的不断扩大,网络舆论危机事件不断增多,社会各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作出了积极思考,但客观现实仍需要我们不断创新认识,深化对网络舆论危机的规律性把握。就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逻辑而言,既用舆论学原理观照网络舆论的生成,也可借用物理学的“混沌理论”观照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机制。在网络舆论危机应对思路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把网络舆论控制简单地等同于网络媒体控制,忽略了网络舆论控制与社会控制和公共管理的互动等等。革新网络舆论危机应对思路,必须全面更新危机管理思维,尊重危机生成管理规律,创新架构网络舆论危机防控管理的基本框架和策略技术。  相似文献   

18.
杨艾霞 《党建》2012,(8):32-32
面对当前社会思潮的多元和舆论格局的变革,基层宣传工作必须坚持站在全局去引领,立足高远去谋划,着力在服务中心、凝心聚力、引领发展上下工夫,积极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坚持为大局呐喊,为主题高歌,为改革开道为发展鼓劲,为稳定助力,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坚持信息公开透明,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增强舆论公信力。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理念,多做安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增强舆论感染力。积极反映民情、关注民生、解决民忧,主动做好社会热点引导,完善新闻发布、舆情应对等机制,更好地回应群众关切、疏导社会情绪。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在新的舆论格局下,传统的政府宣传和舆论掌控手段应对乏力。政府要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应当从三个方面着力,即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公信力,尊重公众;真诚沟通,提高网络舆论引导的感染力;构建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呈现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增强、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被激发、网络舆论格局调整重塑、社会思想理论领域活跃深刻等特点。同时存在新兴媒体舆论传播加剧社会思潮冲突、错误思潮借机发力攻击国家体制机制、圈层化传播导致意识形态风险增加、群体情绪极化导致舆论讨论泛化等问题。对此,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治理,注重国际舆论场的整体战略布局,积极推进全民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切实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维护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