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勇 《南风窗》2013,(21):92-94
这些知识精英、经济精英们,会带下层玩吗?在社会分层中,当精英们和既定的政治社会结构,和下层相遇时,会有什么发生呢?《左传·昭公七年》曰:"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任何一个社会,无论是否具有某种特色,都有社会学上所说的"社会分层"现象,根据人们所占有的权力、金钱、机会等社会资源,以及所处的利益结构的不同,分成各个不同的阶层等级——至于是否"十等",那就要看怎么分了。  相似文献   

2.
唐小兵 《南风窗》2012,(20):48-50
以知识精英为主体的公共舆论能否代表最广泛的民意?被主流社会遗忘甚至背弃的底层社会如何才能被自诩为精英的知识人所代表?或者一直沉默的大多数有无可能独立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用被代表?  相似文献   

3.
2005年Z出版社出版的题为《结构调整》的报告的第三章题目为《金融自由化:对生产和小企业的影响》,该章以四个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为案例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结果是极端失败的:银行资产被集中到少数精英分子手中,他们垄断金融,热衷于投机活动,将利率大幅提高,从而获得巨额投机利润,却使生产性活动得不到投资,国家自主的工业化进程完全中断,整个国民经济萎缩。金融自由化所声称的加强竞争、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扶持新型生产性企业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等目标完全没有达到。报告主要内容如下。一、金融自由化…  相似文献   

4.
公共空间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有何功能?国家和地方精英多大程度上控制了街头和社区?改革和革命是怎样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在公共空间中,下层民众、地方精英与国家权力的关系是什么性质?在《街头文化》的开篇,作者王笛便提出了这些问题,而思考贯穿于全书上下,王笛的研究对象是187  相似文献   

5.
唐昊 《南风窗》2012,(17):30-31
夸大家庭背景对个人向上流动的作用,会影响我们从其他更主要的因素去理解政治精英群体的"阶层固化"现象。历史上的政治精英选拔机制多种多样,但大致可归为两类:古代社会的政治精英选拔多采用继承、举荐、科举等方式,其基本取向是身份条件(即使是科举,更多的也是考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认同,相当于教义辨析,而非政治实操能力);现代社会则更多地通过考试、选举、推荐等制度来产生政治精英,其基本取向是能力条件。现代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的一大进步,就是政治精英选择标准从身份到能力的变化。与之相对应,国家的整体治理能力也藉由治理者个人能力的发挥,而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美国纽约大学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斯蒂芬·科恩2007年用俄语在莫斯科出版的一本新书,书全名为《问题的问题:苏联为什么没有存在下去?》,认为苏联末期,党政军各界精英纷纷疯狂地侵占国家财产,已无心维护苏联,叶利钦虽没有政党也没有军队,但能利用公开性和精英的愿望瓦解苏联。苏联可以得到挽救吗?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亟待解决。不管是银行的乱收费问题、证券市场存在侵害中小投资者权益问题、还是保险相对人保险利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都需要从立法上明确金融消费者概念,从监管上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从纠纷解决机制中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所以,本文从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出发,对我国存在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得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王猛 《南风窗》2012,(10):82-84
后哈梅内伊时代对于国家权力的争夺,将主要在内贾德等草根精英和部分军队精英组成的强硬保守派,与拉里贾尼等宗教精英组成的温和保守派之间展开。在新旧秩序的嬗变过程中,相比体制内传统精英,体制内草根精英带给现行体制的冲击会大一些。  相似文献   

9.
张天潘 《南风窗》2012,(21):14-14
近些年,精英主义似乎在"叫兽"、"砖家"的称谓之下,在中国掀起了另一种的反智主义高潮,精英主义也被污名化。当人们以"草根"为荣、以"民间"为文艺创作寻求正当性和政治正确、迎合所谓的"民意"的时候,精英就好像成为了一个贬义词,他们从各自专业视角的观点与研究,往往很容易被嗤之以鼻。但事实上,真正的精英,他们的精英意识跟责任感是结合在一起的,他们有比普通人更多的社会担当,有自己一套成熟而稳定的价值观与理念。美国文化评论家威廉·亨利的著作《为精英主义辩护》就认为,精英主义就意味着向高标准看齐,只有精英主  相似文献   

10.
正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现如今,年轻的父母在如何培养我们的下一代?提起这个问题,我想大家都深有感触。在这个物质飞速发展、人人都要飞黄腾达的年代,我们都希望自己,亦或我们的下一代,能成为这个时代的精英。可我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精英"之所以称为精英,正是因其少数性,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而大多数人终会成为分母上的九百九十九,九千九百九十九。  相似文献   

11.
金融与经济,是互为依存促进的关系,金融能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地区经济的发展又能带动金融发展并为其提供更多的服务,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海南该做什么?“海南金融业面临的问题,不在金融业本身,最为关键的环节还在于产业。”人民银行海口支行办公室副主任吴鹤立认为,银行不是不贷款,关键是企业有什么好项目提供给银行,从这个意义上看,海南需要什么样的产业定位?  相似文献   

12.
过去20多年来,西方国家的公共职能私有化,为私人资本在公共领域拓展了盈利空间,但却加剧了金融化趋势,公共管理为金融资本利益所绑架,陷入公债危机、财政紧缩、私有化和削减公共服务的恶性循环。新自由主义的国家治理危机体现在:"去工业化—金融化—停滞"常态化困局难以化解;精英政治缺乏动力缓解日趋严峻的贫困、失业和社会不平等;强化新自由主义激化了社会和政治危机。  相似文献   

13.
如何加强金融系统职工文化的软实力建设?如何加强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相互融合、良性互动,做到职工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第一届首都金融系统文化建设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论坛暨成果展10月19日举行,与会者针对本系统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加强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积极作用等话题,进行了研讨和分析.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淼,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曾繁新,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长张幼林,市总工会副主席潘建新出席论坛.  相似文献   

14.
2006年2月1日,世界社会主义网站(http://www.wsws.org)发表澳大利亚社会主义平等党书记尼克·比姆斯《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遗产》一文认为,2006年1月退休的格林斯潘被金融资本欢呼为功劳卓著,这是因为从格林斯潘的政策中获益最多的正是上层金融精英阶层,但是,格林斯潘一直直接参与制定的政策已为“二战”后最大规模的世界衰退准备了条件。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籍精英不断努力探索摆脱日本殖民主义者残暴统治的途径。他们曾寻求有限度的台湾自治,未能如愿。后来台籍青年辗转来到大陆,呼吁祖国同胞关注和支持他们的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台籍精英投身祖国抗战,认识到台湾解放的出路在于回归祖国,因而发起复省运动。由于资料等方面的原因,学术界对台籍精英从主张台湾自治到要求回归中国的这段历史研究甚少,本文拟由此人手,考察台籍精英对台湾解放道路的探索历程,以求更多的历史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16.
我国金融业从计划转向市场已有30年,随着金融业的开放与发展,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正在逐渐增多,但我国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凸显不足,保护制度不健全,法律缺失,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隐私权、受教育权、赔偿权等屡受侵害。对比国外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成熟经验,立足我国实际,本文从四个方面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李克诚 《南风窗》2012,(24):40-40
当今执政党政治精英的选拔标准、程序等出现了越来越制度化的趋势,这套体系大致包括:年龄限制、任期制、职务历练、逐级晋升等。每逢中共党代会以及此前的四级党委换届,中共政治精英的流动都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寇健文教授接受《南风窗》采访时认为,中共在政治精英流动和晋升中展现出了越来越明显的制度化趋向,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大国的执政党,不断成  相似文献   

18.
张墨宁 《南风窗》2012,(20):51-53
在电视娱乐这个特定空间里,明星与草根、精英与大众的话语争夺比任何一个领域都显得更为清晰。选秀中的精英与大众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但它背后的逻辑却具有参考价值:疏离、对峙、和解,进而达成共识,这或许正是现实社会可以从娱乐业中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不论什么公共事件,都会有专家出来解读,这些解读可谓五花八门,有些充满了反智主义,挑战大众的常识和底线。但随着启蒙时代的远去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特别是微博等大众媒体的兴起,所谓精英早已不再被仰望,而成了被质疑和调侃的对象。大众舆论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对精英造成了挤逼。理想的精英主义应该具有一种高道德的自持,有敬畏和悲悯之心,但现实是,精英主义已经被一些精英作为谋求利益的工具,中国的精英阶层崛起成为既得利益者已有十数年,随着贫富差距的迅速扩大和断裂社会的不能自洽,在精英的权威坠落之后,在公共舆论领域,精英和大众的分化乃至对峙,导致的不仅是没有共识和合作,而且是没有妥协。中国的精英和大众的关系已经进入了相互塑造  相似文献   

20.
唐小兵 《南风窗》2014,(18):80-82
<正>现在是大众文化胜利的时代,但大众文化胜利也并不是说精英文化就被消灭,它只是变成小众化,变成了"副集合"。精英文化也只是文化中的一种,认为一些人有特定需要就为他们定做。整个20世纪从启蒙到革命后,知识人与大众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五四"时期的"到民间去",体现了知识界对底层社会的浪漫主义想象,知识精英承担了启蒙的任务,"群众"成为精英主义理念下的他者。到20世纪下半叶,民粹主义思潮汹涌,知识精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