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布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自己行进的足迹。以本民族丰富的语言,口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财富,为整个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增添了奇光异彩,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的明珠。 布依族古歌产生于布依族的远古社会,是布依族远古社会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古歌的内容有:“关于开天辟地和日月星辰形成;关于射月;关于洪水和造人烟。这些内容反映了远古社会布依族先民的宇宙观,以及对大自然各种现象的朴素认识和理解,表现了人与大自然或人格化了的大自然的矛盾斗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记录了远古社会的生活状况。古歌显然在后来长时间的流传中,不无后人根据以后的社会生活内容增添进去的成分,但仍未损害其所反映的远古时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仍可明显地看出是原始社会时期所产生的作品。本文试图对古歌中的自然观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苗族古歌的传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苗族古歌的传承研究,是研究苗族古歌的基础,即将过去孤立的、平面的表层的纯作品研究,扩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去研究,把苗族古歌视为苗族的一个文化系统,一个有机体,将其创作者,传承者、受传者、传承渠道置于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中去进行宏观的综合考察,从而揭示出苗族人民的心理特征、生活习俗、审美意识以及苗族古歌在苗族人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在苗族文化史上的地位。但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一、文学人类学 近年来,西方文学研究呈跨越学科、渗透边缘的多元趋势。一群文学评论家目光超越文学批评的传统模式,放眼观照文学作品中非纯文学成因(人物、情节、叙述角度等为纯文学因素),追究作品的文化底蕴,以全面开发作品价值。他们认为,“叙事文学中有一个文学与人类学共生的现象,即人类学反映该社会文化,文学亦反映其文化,即使写得再差的文学作品也是一幅特定文化的写照,而且其文献价值无疑随时代的推移而提高。”为此,他们提  相似文献   

4.
有“苗族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之称的《苗族古歌》综合反映了苗族古代社会的情况。传统林业思想是其科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古歌原文为依据 ,论述了它所反映的制种、整地、播种、移栽、砍伐、使用等的全过程。展现了苗族为丰富祖国林业文化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苗族古歌《枫木歌》的人类起源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苗族古歌》不仅有很高的史学与文学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哲学价值。它把史学、文学、哲学及社会思想融为一体,在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文化宝库中不失为一块光彩夺目的瑰宝。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人们仅从文学的角度进行了整理发掘。今天,当我们从社会思想的角度对它进行发掘时,终于发现了它那熠熠发光的宝石核心。这里,我愿以滴水之微,对流传在贵州清水江雷公山地区《苗族古歌·枫木歌》(以下简称《歌》)在人类起源问题上所表现的朴素、原始见解,作些不成熟的探索,恳望能得到识者的指教。  相似文献   

6.
在祖国大家庭里,布依族和各兄弟民族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这宗珍贵的民间文学遗产,是布依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以本民族丰富的语言,世世代代口头创作、口口相传下来的,她绚丽多姿,为整个中华民族古老灿烂的文化增添了奇光异彩,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的明珠。 布依族民间文学,有神话、古歌、传说、故事、叙事诗、歌谣、童话、寓言、戏  相似文献   

7.
作一次文学旅行,也许是冒险,但我想一定很有趣。特别是沿着我国傣族文学之流节节上溯,会发现许多令人惊叹不已的瑰丽风光。众所周知,我国的傣族文学与东南亚文学、印度文学有十分明显的姻缘关系,但她们是不是就同一祖先?一个民族会不会只有外来文化,而没有自己的文化?各个民族的文化是不是他们民族的历史和坏境的产物?探讨这些问题是很有意义的。本文选择《召树屯》作为追溯对象,是因为她不仅在我国的傣族地区,也在东南亚各国、日本、朝鲜、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广为流传,很具有代表性。从基地出发既然要探索,当然先要把《召树屯》这部作品的面目弄清楚。《召树屯》的主题是什么呢? 无疑是歌颂召树屯和喃婼娜的纯真而又高尚的爱情。从勐板加的王子召树屯在金湖  相似文献   

8.
江怡 《理论月刊》2006,(3):5-11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是从西方开始的。然而,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现代化过程如何能够推进到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其他国家?或者说,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东西方文化之间会如何互动?为此,本文从文明的冲突与“全球伦理”理想的建构、传统儒学在当今世界哲学中面临的挑战和当代西方哲学观念的变革对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简要地分析;并探讨了建立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对话的哲学基础,认为对传统儒学的分析不仅需要逻辑上的,更需要思想上的。  相似文献   

9.
王泽民 《群众》2000,(4):38-38
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许多地方提出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内涵。那么现代文明城市到底应把传统文化摆在什么样的位置?如何处理城市发展与文化的关系?这些无疑是文明城市创建中的深层次问题。一、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弘扬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挖掘其内涵。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可以说内核,就是其人文价值观念。这种人文观念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构成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  相似文献   

10.
<正> 我们研究苏联、东欧的问题、发现其处境和面临的问题与我国有颇多相似之处。目前有许多人认为我国的现状是受传统文化制约的,果如此,在东欧,苏联也该有一个与我们大致相同的文化传统……。事实上,他们没有。似乎是这样:无论你有何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相同的社会体制总产生大致相同的社会问题。例如特权问题,在资本主义国家几乎不存在这个概念,唯在社会主义它才如此触犯众怒。又如政府和执政党的腐化问题,也只是在专制制度中才有  相似文献   

11.
郑永梅 《前沿》2012,(17):199-200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英美文学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进步.在英美文学发展中,哥特文学中的多数作品以揭示当时社会罪恶及人性黑暗为主,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道德层面的研究、探索.在哥特文献的发展史中,与英美文学一样,在近两百年的发展中,其与社会、宗教、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受哥特文学自身的影响,英美文学仍延续哥特式文学传统.在此,本文针对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做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12.
对“另类文学”的写作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虹 《理论月刊》2001,(6):34-35
一、另类女作家走红文坛王庆生: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另类文学”问题。说起“另类文学”,说法不一。有的称之为“新新人类”文学,有的称为“新人类”文学、“突围”文学。不论怎么说,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另类文学”,主要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一些作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所体现的前卫倾向。我们需要讨论的是,作为一个文学现象,“另类文学”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下产生的,在创作上有哪些特点,哪些是我们赞同的,哪些是我们不赞同的。这些作家作品的出现给我们的文学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13.
罗富明 《求索》2013,(4):153-155
异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比较研究是跨文明研究的一个重方面。传统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认为同一文明圈中的文学具有可比性,而对于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学是否具有可比性则持怀疑的立场。这样看来,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则缺乏必然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只有解决异质文化之间比较研究的合法性问题,才能通过"跨越"和"沟通"实现中西文学的相互了解和认识。传统研究框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于其理论方法囿于求同性的窠臼,而对变异性缺乏充分的认识。在跨文明文学研究的背景下,文学的可比性内涵应该包括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和变异性。  相似文献   

14.
杨烨 《前沿》2011,(4):159-161
本文在分析中世纪的历史、文化背景基础上,从文学、绘画等领域并结合艺术家及其作品,详细阐述了中世纪西方文化传统中的悲剧意识,并以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拉斐尔前派和新艺术运动为例,展现了这种悲剧对后世艺术的强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艺术的开始是民间创作”(高尔基语)。可是,过去许多人一谈到文学,似乎只有书面文学才算数。其实,书面文学或称文人文学,那是文字产生以后才有的。文字辅助和扩大了语言的交际作用,它记下了许多古代的语词,其精华还在继续为今天的社会服务,影响着今天的语言。民间文学是存在于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它在文字产生之前就早已存在了。口头创作,口传心授是民间文学的特征之一。口头的声音一发即逝,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那末,口头民间文学还能对语言产生什么影响呢?事实上,民间文学作品中的许多古代传说故事、史诗、格言等,除其艺术价值外,还为我们提供了历史、宗教、哲学、美学、风俗习惯等方面研究的宝贵资料;正因为它们是语言的艺术,更为我们今天的语言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相似文献   

16.
黄艳芳  ;欧华恩 《求索》2014,(9):130-133
在传统的父权制文学标准下,女性作家在进行文学活动时需要采取迂回曲折的“双生话语”写作策略.一方面顺从父权制文学标准,创作模仿男性文化的主宰故事,另一方面又在表面的主宰故事背后敷设另一条情节暗线来体现异于主宰社会的自己的声音.《蝴蝶梦》中丹弗斯这个形象,在作品中有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这一形象的设置体现了作者的女性主义创作意图,更体现了达芙妮·杜穆里埃作为女性作家在父权制文学标准下的身份焦虑和女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7.
苗族古歌亦称苗族史诗,是苗族重要的口传神话作品。主要流行于苗语中部方言北部土语区。以前的学者多从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角度去研究苗族古歌,而忽视了其语言的本体性地位。本文笔者用历史比较语言学方法对古歌神灵名称的语言本体意义进行考释,以阐述其文化意义,同时根据诸神的活动内容来佐证其语言本体意义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湖湘文化与湖南文学的审美品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南文学自成湘味,在全国独具特色。从湖湘文化的根基上审视湖南文学,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湖南文学的审美品格。一、湖南文学的湖湘文化背景湖南文学根深叶茂,在于它的脚下有着丰赡的文化沃土。从历史上看,对湖南文学影响最大的主要有这样几种湖湘文化因子:一是流寓文...  相似文献   

19.
张文曦 《求索》2011,(10):216-218
文学传统的功用一直是文学批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尽管很多学者认为打破文学传统模式的桎梏是文学未来发展的唯一途径,但也有一部分学者愿意为之一辩。加拿大著名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诺斯罗普·弗莱认为文学传统是一切文学发展的根基,是诗人创作灵感的唯一源泉。对文学传统功用的肯定,不仅决定一个民族文学发展的持续性,也会左右其社会文化心理氛围——文化心态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诺斯罗普·弗莱对加拿大文学的批评,进而阐释弗莱对文学传统和文化心态问题的看法以及对加拿大文学现存问题的担忧。  相似文献   

20.
王馨 《人民论坛》2015,(5):181-183
哈尼族古歌是记载哈尼族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成为我们了解哈尼族历史传承、文明发展的切入点。作为哈尼族文化体系的构成要素,古歌不仅是是哈尼族在历史迁徙中创造的文化结晶,也渗透着哈尼族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理解。在欣赏哈尼族古歌时,要通过古歌去探寻哈尼族先民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