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教育消费是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消费的比例逐年提高。我国教育消费目前主要面临4大矛盾:现有教育发展规模和居民日益增长的教育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现有教育供给结构与居民教育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教育管理体制与居民教育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居民教育消费意愿与现实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要刺激居民的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必须首先解决好以上几个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2.
面对我国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经济形势,扩大内需就成为促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影响消费的多种因素上看,要扩大内需,靠一两种政策和措施是难以奏效的,必须同时采用多种对策和措施,进行综合冶理。 1.加强引导,促进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在经济短缺时代形成的消费观念,对当今经济的快速发展已产生了极大的妨碍作用。所以,要促进内需的扩大,首先应转变人们过时的消费观念,在采用其他促进消费措施的同时,应加强对居民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其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费观,学会新的消费手段和方式,…  相似文献   

3.
培植消费力是应对金融危机,规避贸易保护主义,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消费力明显偏低,消费贡献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必须全方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培植和壮大消费力,充分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方式发生了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变化,这些变化分别体现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形式、消费观念以及消费功能和地位五个方面。以此为依据,反思我国居民当前的消费方式,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理念;二是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此促使消费结构的优化更新;三是要发展新型购物方式,推动消费形式走向便捷、省时、高效;四是要加强对居民消费观念的引导,推进居民消费方式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求实》2013,(11)
消费主导型经济是消费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发展方式,能够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消费主义是把追求高消费作为生活目的的消费观和意识形态,对经济、生态、伦理、社会和政治等方面都有消极影响。我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转向消费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同时应注意抑制消费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居民消费的增长已在民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并为今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但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还不高,消费结构也不够合理,制约消费的障碍因素还比较突出。因此,必须提高消费水平,改善消费结构,克服消费障碍,以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教授,请他就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居民消费提升、城镇化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辜胜阻表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要抓准"牛鼻子"。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点是"扩大消费,有效启动内需,改变消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地位"。  相似文献   

8.
刺激国内居民消费、扩大内需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必然选择。实行积极的消费政策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既立足现实,又着眼未来,将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与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有机地协调起来,不能单纯以刺激消费为目标,必须从消费观念、消费环境、消费结构、消费能力等方面统筹考虑,注重促进和谐消费,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应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可见,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持续高位、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居民储蓄率高而消费率低的情况下,拉动消费已成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拉动2005年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相对于进出口贸易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消费不足成为阻滞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那么——  相似文献   

10.
黄泰岩 《前线》2010,(2):33-35
居民消费水平低已掣肘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加大民生工程投资,是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增加居民消费的有效路径。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扩内需、调结构、促消费,解决投资与消费的失衡。这意味着增加居民消费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11.
加快分配结构调整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非常鲜明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促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影响我国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收入分配体制,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现阶段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是科技创新战略实施好。一、从大生态视阈认识消费需求的质变及其提升路径生产和消费是社会经济循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两端,在市场经济下表现为供给与需求两方。现阶段我国已进入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提升经济质量为主线,实现经济中高速发展的时期,我们既不能像凯恩斯学派那样单方靠财政刺激需  相似文献   

13.
<正> 经济发展从供给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是一个社会从起步、发展到发达的必由过程,随着经济增长、人民消费水平的日渐提高,消费及如何消费问题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改革开放21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实力大增,社会消费力无论质还是量均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出现了有效供给略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这为消费需  相似文献   

14.
居民消费率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近些年我国西部地区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投资率则不断上升,投资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种状况不利于西部地区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地发展。要改善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结构,必须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率。  相似文献   

15.
县城经济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县域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市场作用得到大幅度提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要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只有县城经济转变了发展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加快县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认真分析思想及理论认识上存在的问题,科学探索实现转变的路径模式,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关于促进我国居民服务性消费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消费水平的高低是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加服务性消费将是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目前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正在被新的观念所取代,作为发展型、享受型的服务性消费正成为城镇居民消费的新趋势。目前我国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尽管增长较快,但因基数小,比重还很低,因此居民服务性消费的发展空间巨大。针对目前我国居民服务性消费的总体状况,应积极采取对策以期我国服务性消费在质与量上都能获得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每10年翻一番。然而,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是依赖于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因此,我国必须发展低碳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要提高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能源的利用效率,努力降低CO2排放量;二是要进一步开发清洁能源,以实现能源结构调整;三是要发挥财政和金融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四是要树立低碳经济意识,努力实现人们能源消费方式和生活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8.
周冲 《前线》2014,(4):85-88
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链上的终端环节,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实现阶段,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因此,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必须认真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而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前提就是准确把握当前文化消费的现状与需求。为此,笔者结合城乡住户调查资料,展开了北京市居民文化消费现状及需求意向调查。  相似文献   

19.
生态消费是经济新常态下亟须倡导的消费理念,当前,由于"重物质、轻精神"的消费理念导致生态消费需求力不足,"多盲从、少理性"的消费行为导致生态消费选择力欠缺;"重自我、轻自然"的消费心理导致生态消费原动力失衡等原因,使我国生态消费难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为解决这一现实困境,提升民众生态消费力,促进生态消费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在强化生态消费观教育、加强理性消费宣传、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规约和激励机制、大力建设生态消费文化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李曦 《新湘评论》2010,(19):29-29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重构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结构体系和动力系统,实现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的创新、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的提升、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降低、社会福利和居民生活的改善。重点要从"三化"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