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们相互之间不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可能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事实,而且这种差异性和多样性所带来的更多的是深刻的、顽固的分歧和冲突;正是这些顽固的分歧与冲突型构了政治世界;这些不可消除的分歧与冲突才是政治的本质所在:因此,将冲突和竞争视为政治的核心范畴,才更为妥适.  相似文献   

2.
生态政治观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阶级、政党、社会集团以及公民对生态政治问题所持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态度。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政治观,其主要内容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种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观的产生及发展受制于全球化、我国环境现状、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党的理论创新等五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3.
政治共同体是共同体的集中表现,也是建设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共同价值观是政治共同体的本质特征。从性质定位、历史渊源、工作职能和组织构成来看,人民政协具有政治共同体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使命和价值规定,充分证明人民政协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发挥多个方面的力量,而人民政协在政治共同体的建设上有着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主体优势和职能优势,是凝聚共识、汇聚人心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发展逻辑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政治文化研究是伴随行为主义政治学而兴起的,尽管对于这一概念本身还存在分歧,但基本上是指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及其过程所持有的政治态度、情感、价值等方面的综合意识取向。本文以这一视角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进行观照与分析,力求对其主要特征、发展的某些障碍、发展的目标及其条件等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现代权威观肇始于文艺复兴运动,并随着现代大工业的发展而发展。这种权威观认为权威是客观存在的、理性自觉的结果,是在自下而上的承认中树立起来的集体智慧。现代权威观的实践形态具有如下特征:理性的精神特质;以统一性、一致性、共同性为其合理内核;反映时代的主旋律;具有适宜的民族形式。建构这样一种实践形态,必须遵循如下原则:民族性与世界历史意识相契合;治道与政道并举;政治权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政治权威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该文从政治权威的社会经济基础、伦理基础、载体、生成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五个方面勾画出现代权威观的中国模式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政治观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未曾圆满解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翻开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政治观.因此,探讨民生政治观的思想渊源、形成和发展,凸显出中国共产党民生政治观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思想的突破和意义,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对外战略究竟是什么样的选择,已成为当今世人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从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深厚积淀中,提出一系列中国方案和中国理念。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观就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共存观和共建观及共享观为核心内涵,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发展。"一带一路"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合作共赢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构建新型合作观、树立新型共赢观,走向新型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新型大国观为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未来走向,为解决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的难题与困境,提出凝聚中国智慧并具有中国特色的答案和道路,为国际社会提供有效的全球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并日益受到理论界的关注。尽管对党内民主建设与人民民主建设的关系、党内民主建设实践的优先性策略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存在判断分歧,但肯定其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仍是主流认识。本文从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实践的角度,为判断党内民主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其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提供历史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9.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程。在日益丰富的政治参与研究中,一直缺失针对民众政治参与观念的系统研究,且不了解民众对于政治参与的理解、情感和认同倾向。文章从认知、情感和认同等三个维度,系统构建中国民众政治参与观的概念框架与测量工具,并利用系统性抽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研究发现:在参与认知方面,与研究者主要从民众影响政府决策角度的界定不同,民众多从其与政府互动的双重视角理解政治参与;在参与情感方面,民众的内在效能感和外在效能感都偏低;在参与认同方面,对公民行动、接触型参与和沟通型参与的认同度较高,但对抗争型参与的认同度较低。借助潜在剖面分析方法,验证了民众参与观类型学的理论模型,发现同时存在“传统臣民”“依附主义者”“潜在抗争者”“准公民”“模范公民”等五种观念类型。总体而言,参与型文化正在中国民众中形成,但与政治参与观发展的理想状态仍有落差。这些研究发现,对于进一步探索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观、推动政治行为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新媒体为特征的信息传播的发展,导致人们的政治组织行为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人们借助网络平台,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结成各种网络共同体,反对集权性的、等级性的科层体制,追求个人自治、分权、开放与流动的政治生活方式.这类新型政治参与主体的出现,使得西方政党在处理阶级关系、左翼与右翼政治观以及意识形态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现代性症候与不适;为了生存与发展,西方政党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展开了现代性纠错,提出“中性化”的新政治观,倡导基层民主政治,积极推行民主政治制度的生态延伸,反对等级、线形的结构性权力,积极利用媒体提升政党形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和政治学的视角对建国后党的政治观的发展做了梳理和归纳,并探求了党的政治观与中国社会转型之间所具有的辩证关系。本文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党的政治观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不同表现形态。党的政治观经历了一个从"理想政治观"到"发展政治观"的历史演变过程。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党的未来政治观的发展也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已成为中国民族工作的主线,统领了中国民族工作的发展逻辑、权利逻辑和安全逻辑,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建设在民族议题上的核心要求。对于这样一项意义重大的国家建设工作,我们引入了观念政治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勾勒出整体的研究纲领。结合观念政治研究的三个源头: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作用的认知、政治思想史中的观念史(概念史)传统、网络安全研究中的观念政治纲领,我们设计出观念史变迁、国家之观念建构、观念之社会塑造、敌对性观念、外部观念借鉴五大次级研究纲领,从理论、思潮和社会实践层面回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观念维度,并呈现了在这一维度我们工作的建构点、竞争合作点、敌对点、观察借鉴点。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8)
中国经济进入到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突出了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作为经济工作生命线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也需要进行调适和完善,以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开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道德观进行相应的调适,补充"生态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生态政治观,塑造了对自然讲道德的生态人格,有利于培育遵守互联网法治规范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34)
东盟共同体建设2003年后驶入快车道,如今东盟经济共同体初现雏形,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也在抓紧建设。东盟共同体建设对中国与东盟关系既有政治、经济、安全、社会文化方面的积极影响,也有这些方面的消极影响。中国可采取对策,削弱乃至消除东盟共同体建设对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斯宾诺莎是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先驱。在《神学政治论》一书中斯宾诺莎明确表达了他对民主政治的信念:民主政体是与理性相结合的最自然的政体。民主观是马克思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斯宾诺莎的民主政治观念是马克思民主观较早的理论来源。斯宾诺莎对犹太教与自由主义内在关联的揭示启发了马克思,自由状态的局限性和人类以何种方式来克服自由状态的局限性是马克思与斯宾诺莎根本分歧之所在,马克思民主概念是对斯宾诺莎民主政治观念的继承并最终实现了超越。  相似文献   

16.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新观点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汝 《求知》2012,(12):9-11
突出政治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使政治体制改革更具操作性,是党的十八大所具有的鲜明特点之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用于论述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篇幅,仅少于论述党的建设的篇幅:在大会提出的各个领域的任务中,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有七项.仅次于党的建设的八项。从政治学意义上讲.党的建设也属于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宣言书,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行动纲领.我们应对其中关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新观点、新思路加以重点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7.
世界历史进程中世界政治生态的变迁极大影响着我国人民大众政治观念的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自觉地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当代政治观.当代政治观构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内在地决定了政治观必须以人民为本位,这是我国当代政治观与西方政治观的原则分野.当代中国政治主体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大众,顶层设计与民意推动就成为当代政治观自觉建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政治共识:一种新的政治观念研究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治观念研究中,政治文化路径的解释性过于模糊,忽略了个人选择的作用,而政治正义路径则过度抽象,秉持停滞的正义观,两者均不能恰当地把握制度与个人之间的观念联系。它们的现实表现就是或者过于强调传统,或者倾向于普世价值,而忽略了体现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政治共识。走出这一研究误区的做法就是政治共识研究,它以政治共同体中的基本目标为核心,就社会基本结构等问题展开研究,能够更好地解释政治观念以及政治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论现阶段影响我国政治稳定的社会心理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明社会政治心理在整个社会政治稳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剖析政治共同体、制度与政权、政府与政局、政策与秩序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原因,指出现阶段影响中国政治稳定的各种主要社会心理问题,并从宏观上简要阐述了解决社会政治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政治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参与是现代社会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当今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也是衡量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应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政治文化,从而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水平,促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有序、健康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