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一种和谐、文明的生态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态危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它强化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不和谐。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逐渐成为共识。我们党提出的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内涵和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和谐寓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社会和谐离不开生态文明。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走生态文明之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产物。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生态危机、资源面临枯竭等问题,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行为的合理性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和批判。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和追求。建设生态文明,破解发展难题,离不开发展理念的更新、发展模式的变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道德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纲领.它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律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生态伦理观念的支撑。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和谐社会的整个架构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天津支部生活》2013,(8):10-10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深化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中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实践,全社会形成了一个普遍共识,就是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任突出地位,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世纪桥》2016,(1)
全球化进程是各国经济文化的扩展过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国主动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也是适应全球化发展要求和将中国式生态文明向外交流的全球化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进行分析,得出人与自然关系中两者地位的变化,最终阐述当代全球自然环境问题下,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依据,主动式的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榜样,向全世界推广,进而将中国生态文明全球化。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作为科学发展观组成部分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进一步昭示出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8.
唐晓燕 《学习月刊》2010,(10):16-18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延续和扬弃,生态文明抛弃的是将人与自然对立的传统工业文明价值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中国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把大学生培养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大学教育的使然,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发挥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人的生态观念逐渐产生变化。当今,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已经成为研究人类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来源。理清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对人们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动态认识而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旨归,在理论、实践、历史三重维度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但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仍面临着人与自然关系异化、法律法规尚存短板、思想认识偏差等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我们应赓续探索生态文明践行路径,从自然、社会以及二者的互联发展层面寻求实现共生大业的纾解之道,迈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11.
萨仁 《理论研究》2010,(4):32-34
生态文明,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以及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内蒙古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我们有必要对我区生态文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创新发展模式,树立生态意识,传承生态文化,加快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为目标的生态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前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有一系列正确的观念;最根本的是制度建设,其中,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在生态实践中人与自然间存在着客观的价值关系,判断这些价值关系的是非标准在于人的需要。同产生于人的虚假需要、过量需要和冲突需要的否定性价值关系不同,生态文明是生态实践中肯定性价值关系的集中体现,它的形成能够满足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人与人和谐与全面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生态观是指人们对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需要确立科学、理性的生态观来面对和解决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危机。这种生态观要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就是将科学、理性的生态观融入经济社会生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郭庆海 《新长征》2013,(1):36-37
<正>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的弊端进行深刻反思和摈弃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人类文明形态和  相似文献   

16.
詹显华 《理论导报》2010,(10):59-60
<正>2009年11月9日至29日,笔者赴澳大利亚参加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专题培训班,在澳期间,对澳大利亚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优化人与自然关系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文明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人类经历工业化带来的环境资源危机后的反省行动和新的追求,标志着人类认识自然  相似文献   

17.
于天虹 《世纪桥》2009,(18):50-51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过程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有: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自然观,人与自然实践中介的社会观和人与自然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些思想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于天虹 《世纪桥》2009,(17):50-51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过程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有: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自然现,人与自然实践中介的社会观和人与自然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些思想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批判视域主要体现在:一是以哲学批判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关系;二是以社会批判揭示人与自然双重异化的根据所在。通过双重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人类自身及人与自然双重"和解"的理论建构。系统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中所蕴涵的批判品质,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解决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域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克弟 《求实》2014,(3):13-16
在全球面临生态危机的大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反思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可否认,当今世界发生的各种生态问题,与人类对大自然无止境的不合理利用和开发密切相关。我们面对的许多社会矛盾乃至群体性事件,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引发的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结合我国国情,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必将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生态治理、生态循环和生态伦理"相互依存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