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对以红色沃土著称的贵州来说,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探索新时期贵州红色文化的传播规律,通过不断丰富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手段;利用新兴技术,促使红色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相融合;拓展传统媒体空间,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传播红色文化;进行多维创作,鼓励创作网络文化等途径  相似文献   

2.
周文彰 《前线》2016,(5):32-34
正我们之所以需要互联网思维,就在于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生活交往、工作方式、商业模式、企业形态、文化传播、社会管理、国家治理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改变主要源于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益广泛的使用。互联网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一次科技革命都要迅猛和深广。没有互联网思维,就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有  相似文献   

3.
新兴高技术小企业是把新思想、新发明与资本等要素结合起来,进行科技创业的一种企业模式。它是一种高效率的使科技资源商业化的手段和重要创新途经。9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变得更为突出,由于新兴高技术小企业是新的产业领域最积极的探索者和创新力量,是最有活力的部分;由于知识经济主要依托智力资  相似文献   

4.
正微时代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提供了草原文化走出草原的空间领域。草原文化的对外传播要搭乘微时代发展的顺风车,树立微理念,着力微创作,培育微受众,从而提升和扩展草原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一、树立微理念,提升草原文化传播队伍的微素质微媒体、微技术是草原文化微传播的重要平台和技术支撑,草原文化传播应利用好技术优势带来的众多便利,借助微传播实现草原文化载体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进入电子信息化的多元传播时代后,以图像为中心的图像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提出挑战,我们应该加强图像语言手段在学术文献中的运用,采取科学的传播策略,以求真正发挥图像的传播力,紧跟图像文化传播时代的发展步伐。文章试就此命题做初步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但随着手机、互联网等新兴传播手段的突起,对传统的宣传思想工作形式、方法、手段等提出了挑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对待各种思想文化理论也呈现出更高的需求。切实加强基层思想文化宣传工作是一个迫切的任务。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宣部关于"基层工作加强年"的要求,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  相似文献   

7.
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时代背景当前,要做好国际传播工作,必须全面分析我国国际传播所面临的整体背景,找准我们所处的时代方位——我国正处在“初级阶段+舞台中央”的时空背景之下。从时间上看,我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交织的关键期;从空间上看,我国正不断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显著的特征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这将导致国际力量结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8.
黄任远 《奋斗》2005,(3):52-53
渔猎生产是黑龙江流域民族早期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手段和生活方式。他们在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原始渔猎时代,相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原始渔猎文化艺术,如桦皮艺术、兽皮艺术、鱼皮艺术、鱼骨艺术等。这些艺术具有原始特征、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是黑龙江流域民族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在商品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兴起的背景下,宋代音乐出现了许多与以往不同的情形,其传播所处的社会环境、所采用的传播方式手段以及传播影响范围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与分析,将有利于我们更全面的了解宋代的音乐文化与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活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我国蓬勃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是由文化、智力、科技及全球化等因素相互渗透、深度交融而成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各种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之间的融会、冲突与整合也越来越尖锐。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依托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利用互联网不断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攻击和渗透,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是,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手段,其便捷性、多元性、层次感、多角度等特征,大大拓展了主流和非主流舆论的传播空间。在此背景下,我们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协调好传统手段与新兴手段的关系,既要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传统手段,又要在信息提供、信息控制、资讯评价等新兴手段上发挥传媒影响力的作用,如传播党的主张、体现国家意志、争取群众认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以进一步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2.
网络技术与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传统媒体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为了顺应智能化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是期刊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社科类学术期刊是社会科学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但现阶段在传播路径上存在不足,其传播力有限。期刊不仅要关注内容建设,而且还要关注如何将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快速传播给广大的读者。为此,期刊要把握机遇,当新技术出现时,必须采取积极开放的态度,应对时代进步和技术发展的挑战,迎接智能化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艺术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是占领政治思想教育制高点的重要工具。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大环境下,应更好更紧密地将艺术教育与德育相融合。充分利用艺术赏析教学"主阵地",积极打造艺术教育形式多样的"立体攻势",抢占时代艺术的新阵地,建立艺术教育与生活的常态化联系,把艺术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新媒体已经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甚至是主导力量。它不仅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习惯,也推动对外传播逐步迈入全球传播时代。对中国而言,新媒体既为我们不断提升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也使我们面对着外部传播环境愈加复杂、差距可能被不断拉大的严峻挑战。基于此,为了构建符合新技术发展趋势的全球传播体系,我们要创新传播内容和话语体系,不断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能力,主动搭建自主的新媒体平台,充分调动国内互联网网民的力量,充分发挥驻外企业和人员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现代广告招贴集经济、科学、艺术、文化于一身,是传播信息的工具,推动生产的手段,开拓市场的先锋,扩大流通的媒介,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可忽略的力量。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招贴设计思想,而广告招贴设计思想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6.
文化力量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经济文化一体化作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正日益凸显文化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科学论断,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文化的战略地位和文化的巨大力量,牢固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基础。一、文化力量作为精神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综观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个社会的整体力量无一不是文化力量与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不同的是,作为物质力量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总是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于…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现代信息手段如手机、互联网等成为广大民众获取文化信息的又一重要载体,也对新形势下主流文化的传播和广大民众的文化认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现代信息手段以自身独特的优势,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党和国家也不断加强对如何利用和规范这些现代信息手段的关注和指导。要注重发挥现代信息手段在主流文化传播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打造现代信息手段中正面舆论的强势、即时互动功能的有效发挥、专业化的现代传播队伍等推动广大民众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新媒体已经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甚至是主导力量。它不仅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习惯,也推动对外传播逐步迈入全球传播时代。对中国而言,新媒体既为我们不断提升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也使我们面对着外部传播环境愈加复杂、差距可能被不断拉大的严峻挑战。基于此,为了构建符合新技术发展趋势的全球传播体系,我们要创新传播内容和话语体系,不断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能力,主动搭建自主的新媒体平台,充分调动国内互联网网民的力量,充分发挥驻外企业和人员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现代广告招贴集经济、科学、艺术、文化于一身.是传播信息的工吴,推动生产的手段,开拓市场的先锋,扩大流通的媒介,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可忽略的力量.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招贴设计思想,而广告招贴设计思想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20.
现代广告招贴集经济、科学、艺术、文化于一身,是传播信息的工具,推动生产的手段,开拓市场的先锋,扩大流通的媒介,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可忽略的力量。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广告招贴设计思想,而广告招贴设计思想又影响着传统民族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