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投稿须知     
《西伯利亚研究》的宗旨是探索真理、弘扬学术、促进交流、服务社会。本刊发稿原则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发稿范围:1.俄罗斯研究;2.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研究;3.俄罗斯  相似文献   

2.
投稿须知     
《西伯利亚研究》2014,(6):F0003-F0003
《西伯利亚研究》的宗旨是探索真理、弘扬学术、促进交流、服务社会。本刊发稿原则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发稿范围:1.俄罗斯研究;2.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研究;3.俄罗斯对外关系研究(以中俄关系,俄与独联体和东北国家关系为主)。  相似文献   

3.
建设和发展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研究有利于促进华侨华人学科的完善,拓展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对推动当今华侨华人问题的解决也有重要现实意义。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研究是一门交叉学科,其学科属性是探索历史时期与华侨华人相关的地理现象的演变及两者间的相互影响,并进而探索演变和影响的规律的学科;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与华侨华人相关的地理现象的演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理论和方法研究,侨乡历史地理,移民历史地理,海外华侨华人历史人文地理、社会地理,华侨华人历史自然地理等;研究方法主要是历史文献法、实地考察法、新技术手段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伊斯兰研究的60年可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两个阶段。目前,中国的伊斯兰研究已走过起步期,进入了成长期,但远未达到繁荣期或者成熟期。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伊斯兰教与现代化、伊斯兰与当代国际关系、伊斯兰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等专题。从未来学科发展趋势看,需要进一步壮大研究队伍,加强国内学术交流,增强中国学者的国际影响力,打破学术禁区。  相似文献   

5.
自1971 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来,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日益紧密,中国的联 合国研究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深入发展。如果以时间为轴,从机构、学者、成果三个方面对中国 的联合国研究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中国联合国研究的显著特点:从研究视角来看,中国的联合国研 究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较为紧密,这使得学者偏重政策性研究,其目的在于为中国外交服务,并非纯 粹学术研究;从研究领域来看,当前中国联合国研究的关注领域相对广泛;从研究资金来看,联合 国研究资金相对缺乏,当前资金主要来自个人或研究团体的自筹;从联合国研究现状看,当前中国 的联合国研究仍然呈现出“既前沿又边缘”的特点,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尚未达到“显学” 水平。  相似文献   

6.
广西的东南亚研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前辈们打下良好的基础之上,经过许多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和潜心研究以及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大力支持,至今,无论是研究队伍还是研究成果,都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在国内外东南亚研究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有一定的影响。一、广西东南亚研究的回顾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初,印度的中国研究开始起步。1947年独立以前,它以涉及中国文化的汉学研究为核心。独立以后,由于中印边界冲突和美苏冷战等复杂因素使印度的中国研究开始转型,汉学研究逐渐边缘化,让位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随着中印关系逐步正常化,印度的汉学研究重见起色。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六种全国外交、国际关系核心期刊4 年(1995 -1998)中发表文章的 实证统计, 证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活动并不活跃, 现状研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重 心;在研究方法上, 研究人员尚没有摆脱对历史研究的依赖,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科 学性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9.
实验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其根本特点就是在高度控制的环境中,通过操作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调查实验。实验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运用已屡见不鲜,在社会科学中的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领域运用也较为广泛。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中,实验法已经实践于对外政策分析、冲突与合作、国际法、国际谈判等议题,但整体上其运用仍处于早期阶段。目前,实验法虽不是国际关系主流研究方法,但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中的其他方法相互融合、彼此交汇,必定会给国际关系领域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新的理念,从而进一步拓展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前景。未来,实验法可在文化、身份、地位等相关议题上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稿约     
《南洋问题研究》2013,(1):F0004-F0004
《南洋问题研究》由教育部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联合主办,刊载国内外有关亚太和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华侨华人、历史、社会、文化、教育、文学、国际关系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论文。我刊竭诚欢迎惠赐大作,并请注意以下事项:  相似文献   

11.
稿约     
《南洋问题研究》2009,(3):F0004-F0004
《南洋问题研究》由教育部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联合主办,刊载国内外有关亚太和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华侨华人、历史、社会、教育、文学、国际关系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12.
中非关系研究三十年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30年来中国学者对中非关系的研究概况大致梳理如下:中非关系研究的肇始、30年的研究成果、参考资料、非正式出版物和研究机构的作为.笔者认为,中国学者对古代中非交通史和近代中非关系(包括非洲华侨华人史)的研究比较突出.在当代中非关系问题上,由于近年来中非合作发展迅速,国际上的反应比较强烈,中国学者面临的挑战也不同寻常.然而,这方面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在质量上有待提高.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拓展,中国学者对中非关系的研究也将大大加强.  相似文献   

13.
稿约     
《南洋问题研究》2009,(2):F0004-F0004
《南洋问题研究》由教育部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联合主办,刊载国内外有关亚太和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华侨华人、历史、社会、教育、文学、国际关系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14.
《东北亚论坛》2012,(1):130
<正>2012年选题参考1.国际区域热点问题研究;2.金融危机时代东北亚各国的对策研究;3.国际体系转变与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研究;4.东北亚地区金融安全与货币体系建设研究;5.东北亚地区贸易、投资便利化与区域合作研究;6.朝鲜半岛问题研究;7.东北亚交通、能源安全与能源体系建设研  相似文献   

15.
《东北亚论坛》2012,(4):130
<正>2012年选题参考1.国际区域热点问题研究;2.金融危机时代东北亚各国的对策研究;3.国际体系转变与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研究;4.东北亚地区金融安全与货币体系建设研究;5.东北亚地区贸易、投资便利化与区域合作研究;6.朝鲜半岛问题研究;7.东北亚交通、能源安全与能源体系建设研  相似文献   

16.
钮钦  钟新 《现代国际关系》2015,(3):56-62,31,64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公共外交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作者情况、论文产出单位、基础性文献及期刊分布、受资助情况、关键词以及研究特点和趋势等。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的公共外交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研究与实践紧密相关;高等院校是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主体;公共外交研究领域科研合作所占比例略低;国际关系类期刊《现代国际关系》刊载的公共外交类文章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不俗表现;公共外交类论文受科研基金资助研究比例相对较低。中国公共外交研究要谋求进一步发展,应面向具有创新性和一定国际影响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注重科学、规范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7.
《东北亚论坛》2012,(2):130
<正>2012年选题参考1.国际区域热点问题研究;2.金融危机时代东北亚各国的对策研究;3.国际体系转变与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研究;4.东北亚地区金融安全与货币体系建设研究;5.东北亚地区贸易、投资便利化与区域合作研究;6.朝鲜半岛问题研究;7.东北亚交通、能源安全与能源体系建设研究;8.东北亚区域国际法研究;9.图们江流域开发与周边国家跨国经济合作研究;10.东盟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模式研究;11.东北亚各国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12.东北亚地区人文交流研究。  相似文献   

18.
稿约     
《南洋问题研究》2010,(3):F0004-F0004
《南洋问题研究》由教育部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联合主办,刊载国内外有关亚太和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华侨华人、历史、社会、教育、文学、国际关系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19.
稿约     
《南洋问题研究》2010,(2):F0004-F0004
《南洋问题研究》由教育部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联合主办,刊载国内外有关亚太和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华侨华人、历史、社会、教育、文学、国际关系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20.
稿约     
《南洋问题研究》2011,(3):102-F0004
《南洋问题研究》由教育部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联合主办,刊载国内外有关亚太和东南亚地区政治、经济、华侨华人、历史、社会、教育、文学、国际关系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