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原因自由行为的罪过心理既包括行为人对原因行为及其导致无责任能力或者限制责任能力状态的态度,又包括对结果行为及其导致的危害结果的态度。结果行为时为无责任能力状态的,以行为人原因行为时的心理态度确定罪过;结果行为时为限制责任能力状态的,以行为人结果行为时的心理态度确定罪过。  相似文献   

2.
对刑法中的行为进行源流、学说与定位的探索,具有对理论与实务的双重推动作用。在行为的诸多概念中,应将社会行为论确立为我国刑法通说。构成要件中的行为要素可采用"构成要件该当行为"这一表述。行为与实行行为的关系表现为:行为是实行行为的前提、行为是实行行为的要素、行为不一定是实行行为、实行行为是限定的行为。行为的体系性定位有行为说与构成要件说之争,行为说主张将行为排除在犯罪论体系之外,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将醉驾肇事犯罪案件一律定性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不妥当的。原因自由行为固然是有责的,但其罪过包括了故意和过失。作为意思不连续类型的原因自由行为,醉驾肇事行为在通常情形下,其罪过只能是过失。无论是从刑法理论出发,还是依据现行刑法的规定,醉驾肇事在绝大多数情形下都不宜适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罪名。  相似文献   

4.
有效市场假说作为研究资本市场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在解释资本市场运行规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市场异象和行为金融学说等来质疑有效市场的观点也日渐增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有效市场究竟仍是一种假说还是可升格为一种理论?通过研究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到,有效市场有其合理性和自洽性,但为使假说更具科学性和完备性,其也应在行为金融学说等基础上作出修正与融合。  相似文献   

5.
原因自由行为指行为人由于故意或过失 ,使自己陷于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 ,并在此状态下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原因自由行为的主体包括一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原因自由行为主要有故意陷入无责任能力状态而导致危害结果发生、过失陷入无责任能力状态而导致危害结果发生、故意或过失陷入限制责任能力状态而导致危害结果发生三种类型。原因自由行为在我国刑法中的立法模式以采用总则模式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责任能力与实行行为同时存在”这一传统刑法原则为线索对原因自由行为理论进行探讨。比较分析了原因自由行为的概念 ,指出将原因自由行为引入我国刑法的必要性 ,就我国刑法中争论颇多的醉酒问题及醉酒人的刑事责任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对现行刑法第 1 8条第 4款提出了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7.
情谊行为,又称好意施惠行为,是指人类社会的情感交际活动和互惠互助活动。通常情况下,情谊行为的双方当事人主观上并无设定法律上权利义务关系之效果意思,故部分观点认为其不属于法律的调整范围,而属于道德和伦理的调整范围。但是从司法实践的角度观之,情谊行为并不完全等同于道德行为,也不一定不会引起法律后果,如情谊行为引起的合理信赖保护与侵权责任。从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对情谊行为的相关制度与判例中可以发现,法律会介入情谊行为并产生某种法律后果。而这种介入有别于其对法律行为的介入,法律对情谊行为的介入有相应的限度。若能将法律对情谊行为之介入体系化与类型化,或能成为又一个"法律上之发现"。  相似文献   

8.
郝晶 《前沿》2010,(16):106-108
在大陆法系传统的行政法学理论中,行政行为是其理论的中心。但是对行政行为的概念各个国家并没有形成共识。在我国,对行政行为的研究学说也是各式各样,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行政行为理论体系。所以许多学者选择以类型化研究的手段试图对行政行为做出相对统一的认识,但现状仍是较为混乱。本文就我国目前行政行为类型化研究的现状提出不成熟的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原因自由行为"是现代刑法学的一大课题。虽然现今刑法理论通说均已承认它属于具有可罚性的一种犯罪行为类型,然而,依据责任主义的一般规律,无责任则无犯罪。如果认定原因自由行为具有可罚性,那么,主张原因自由行为不适用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之规定的理论依据又何在?笔者从分析原因自由行为与责任主义的冲突与调和路径入手提出原因自由行为的责任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的角度解释服务型政府的行为限度有一定的缺陷,以公民基本权利为视角的法学方法可以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为解决这一难题作出贡献。按传统的权利划分法,公民基本权利可分为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这两类权利为服务型政府的行为限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政府对公民的消极权利应尽量尊重,行为以实现社会安定和公共利益为限;对公民的积极权利,应根据社会权利的性质和权利主体类型承担某些"即时实现"的义务,在深度上则以保护"人性尊严"为限。  相似文献   

11.
李佳 《求索》2012,(2):147-149
行政法学体系是沿着"具体行政行为→公法、外部法关系、高权、目的性→权利侵害→有法律救济可能"这样一个严密的逻辑而展开的,但是对公共警告这样的新兴的行为形式在传统行为框架下却没有一个健全的控权机制,公民的权利受到侵犯却得不到救济。因此,需要认真思考行政法理论之革新以回应社会变迁之需要。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城管暴力执法事件时常见诸报端.我国城管在执法过程中存在主体地位不明、执法依据模糊、执法层级混乱等诸多问题.在分析城管暴力执法原因及对被侵害人进行救济的基础上,得出城管打人既不属于职务行为,亦不属于个人行为,而应被定性为行政事实行为的结论.同时就解决城管暴力执法问题提供可能性进路.  相似文献   

13.
袁力 《公安学刊》2002,(4):57-60
原因自由行为是大陆法系国家的一个重要刑法理论。它一般指行为人由于故意或过失 ,使自己陷于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状态 ,并在此状态下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我国的刑法学对此尚未涉及 ,但现实中是存在的。文章对原因自由行为的主体范围、犯罪类型及罪过形式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并论证了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在我国刑法中的适用。  相似文献   

14.
王成 《前沿》2012,(8):96-97
旅游是人类活动的一个特殊方式。当今,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随之而来的旅游伦理问题越来越多地引发了各国政府、旅游组织和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以旅游伦理为视角,从旅游动机和旅游伦理行为两个方面对丽江大学生旅游行为进行系统研究,试图找出大学生旅游伦理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5.
民法虚像可分为单方或双方的民法虚像和涉及第三人的民法虚像,两者各自的处理机制并不相同。前者的处理归属法律行为学说规制的范围:对于后者,以善意取得制度为例进行分析,提出关于涉及第三人的民法虚像处理机制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刘佳佳 《求索》2013,(5):184-186
无权处分问题困扰我国理论界及实务界数十年栽。至今争议颇大。本文拟在考察不同物权变动立法模式下无权处分行为效力之基础上。对我国学界关于无权处分行为效力的不同论点予以解析,进而以机动车所有权变动为研究对象。提出我国无权处分行为之效力模式。研究认为。我国机动车所有权变动模式理应采债权形式主义的立法模式,在该模式下,无论买受人是善意抑或恶意,无权处分行为即债权合同行为均采用有效性模式。  相似文献   

17.
行为概念作为刑法的核心理论,不仅关系到犯罪的概念、构成和刑罚,而且关系到整个刑法体系的价值倾向,故而受到中外刑法学者的高度重视.不论是大陆法系的行为理论还是我国的危害行为理论,由于对行为概念的层次及其功能界定不清,导致对一些具体犯罪的客观要件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笔者不揣冒昧,现就对刑法中的行为概念进行重构,以期解决该困境.  相似文献   

18.
原因自由行为主观方面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存在诸多困惑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其主观方面的问题。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的心理联系的断绝与否不能成为否定某一行为成为原因自由行为的原因。但是 ,该种断绝以及断绝程度如何将会影响到原因自由行为主观方面的认定及其刑事责任的归属。原因自由行为主观方面的分析论证还需要系统性的实证性的科学研究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19.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中的政府行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化源于政府行为的"失控",形成于政府行为的"扭曲",而解决的途径也只能是政府行为的"规范"和尽快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以法律手段为个人及经营主体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两岸协议行为是国家统一前,两岸特定民间团体接受官方授权或者委托,就解决两岸交往中衍生的具体问题进行商谈,达成相关协议的法律行为。两岸协议行为的产生有其内在逻辑——它源于秩序建构之需要,基于一中原则之确立,成于双向需求之均衡,在形式上具有民间性、事务性、功能性的特点。两岸法制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岸对协议行为的主体、授权及效力等的不同定位。现阶段,在祖国大陆,两岸协议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加以实施,都只具有相当于部委规章或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效力。台湾当局将两岸协议定位为“准国际条约”、“准行政协定”,是其将两岸关系等同于“准国际关系”的必然结果,这种有悖一个中国原则的政策立场是台湾当局迄今拒绝回归“九二共识”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