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法治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本文论述了法律信仰的内涵及其与法治化进程的关系、影响法律信仰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公民法律信仰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公民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精神得以形成和法治社会得以实现的关键.针对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困境,有必要寻求切实可行的培养途径,以促进法治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塑造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丽霞  赵业福 《理论学刊》2007,(11):100-102
法律信仰构成法治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公民对法律的信仰程度决定了法治社会的成熟度,法治社会要求公民树立起坚定的法律信仰。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表明我国公民法律信仰严重缺失,这也成为制约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层次原因。结合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笔者认为,塑造公民法律信仰的途径主要有: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完善立法,加强立法的亲和力;增强公民权利意识;构建公正的司法体制;降低诉讼成本;加强法律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4.
法治信仰是依法治国方略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公民作为社会的主体,其法治信仰如何对社会法治环境的形成、国家法治战略的实施都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从必要性来讲,法治信仰是公民自身综合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从战略性来讲,公民法治信仰的提升是国家法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法治信仰赋予法律强大的生命力,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培养公民法治信仰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钟丽娟 《理论学刊》2008,19(5):94-96
法律信仰具有层级性.以文本形式表现的形而下的制定法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被信任而非信仰.对于缺失自然法传统的中国社会而言,能够被信仰的只能是一种理想中的法律或正义.信仰法律必然遵守法律,但遵守法律未必信仰法律.苏格拉底用生命捍卫了对法律的尊重,但苏格拉底之死确立的仅仅是公民遵守法律而非信仰法律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法律信仰就已在我国提出并引起广泛关注,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的法律信仰出现了缺失现象。当前,我国主要存在立法不精、执法不力、司法不公、守法消极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文化、法律工具主义、法律实践、普法工作等的影响。培育公民法律信仰,要从加强普法教育着手,消除法律工具主义意识,进一步完善法律体制,树立法律权威。  相似文献   

7.
法治社会建设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义重大,是依法治国发展的更高端、更深层次的要求。其内涵丰富,具体包含了对公民法律信仰的培育、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的健全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近百年的艰辛历程,但是仍然没有真正实现。中国法律文化要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必须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培育市民社会和公民的法律信仰;正确处理法律文化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强化法制教育和普法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9.
论法律信仰的生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信仰生成的主体要件是具有权利意识和守法精神的公民,客体要件是蕴涵于权威良法之中的法律价值。尽管法律信仰的树立极其不易,却可以在实践中逐渐培育、生成。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思想基础,是一个社会实现法治的标志。我们要实现法治现代化的目标。培育农民的法律信仰不可或缺,然而农民受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致使法律信仰在农村形成一种缺失的境遇。要培育农民对法律的崇敬和信仰之情,必须探寻农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制约性因素,以期对推进农村的法治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公民意识的普遍觉醒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在我国,公民意识薄弱主要表现为:法律信仰欠缺、民主意识淡薄、权利责任意识缺乏等,其原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的封建专制集权统治以及礼俗社会的伦理精神,抑制、抵制和排斥了公民意识的生成。在我国现阶段,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夯实公民意识生成的物质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为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制度保证;不断强化公民意识教育,为培育公民意识提供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12.
《军队党的生活》2012,(3):35-35
空军某部干部李想问: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为什么军人和党员不允许信仰宗教,参加宗教活动?答: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相似文献   

13.
法律素养是现代法治社会公民的必备素质,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亦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普遍令人担忧,不少高校把法律素养的培育简单化为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制教育还存在很多误区。笔者认为应该以法律信仰教育为重点,强化大学生法制教育,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以保障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4.
法律信仰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毅弘 《世纪桥》2007,(12):71-72
针对目前高等学校法制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单纯的法律知识教育而忽视法律意识,特别是法律信仰教育的问题,应从培养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和守法精神两个方面塑造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内在要素;从灌输与渗透并重的途径维度和学校与社会并重的主体维度两个方面构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外在机制。  相似文献   

15.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必须要有一个规范的法制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抛弃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同时,应建立完备的有辽宁地方特色的法律体系,使社会各方面都有法可依。还要注意完善执法、司法环境,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水平,使公民自觉守法,形成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而对法律素质起方向性作用的就是法律信仰。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大学生群体的法律信仰缺失。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关键在于守法精神的培育和权利意识的培育。与此同时熏让大学生参加法律实践活动亦是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的一种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薄振峰 《理论学刊》2006,1(4):84-86
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日益世俗化和理性化。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说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日渐“祛魅”的社会。在这样的理性化的社会中,法律信仰的基础何在?作为人的信仰体系的构成部分,法律信仰源于人对其自身的信仰。它的价值在于确证了人类对正义和秩序的追求和向往,从而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终极意义的一部分;法律信仰也表征了法律作为人类的造物能够有效保障人类实现正义和秩序的价值理想,从而使人类从对神的信仰转向对人的信仰,实质上体现了人的尊严和价值。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意蕴,对于缺乏法治传统的中国来说,建立人们对法律的神圣体验与对人生终极目的与意义的献身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现行干部法律培训的目标偏重于能力的培养,在强调提高干部能力的同时应兼顾法律信仰的培养,以全面提高其法律素质;就法律培训的内容而言,应纠正"务虚多,务实少"、"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重视培养学员运用法律的能力;就法律培训的方式而言,应综合运用多种培训方式,以适应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的要求,尤其应强调案例式教学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不断更新司法理念,准确把握司法人性化的基本尺度,提高公民的法律修养和法律信仰程度是“人性化司法”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同一般的法学教育相比较,党校法学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象的特殊。根据《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的规定可见,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的学校,其基本任务是轮训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培养中青年党员领导干部以及意识形态部门的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等。党校法学教育的对象自然也是这几类人。而其他方面的法学教育的对象成为普遍公民或为一般干部等。 第二,目标的特殊。由于党校法学教育的对象特殊,必然带来目标的特殊。作为其他方面的法学教育,其目标一般是:一、培养法律专门人才;二、培养和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以及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基本法律知识等。但是,作为党校法学教育,其目标既不是培养法律专门人才,也不仅仅是对普通公民或一般干部那样的要求。笔者认为,党校法学教育的目标实际上是介乎于上述两种目标之间的一种目标,即低于对法律专门人才的要求,而又高于对普通公民或一般干部的要求,并着重在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