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婆媳关系是家庭伦理学中的难题.从历史角度看,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雷打不动地维护婆婆的尊贵地位和对儿媳颐指气使的特权,而儿媳的人格和尊严则备遭贬抑,几至扫地.《礼记》言称:儿媳在“舅姑(翁婆)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寒不敢袭,痒不敢搔”.战兢兢如履薄冰不算,婆婆更对儿媳任意折磨,动辄命儿休妻.《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已是家喻户晓,《南史》中的刘献妻,因不意弄脏了婆婆的床而遭休,更是让人大鸣不平.这也难怪,“多年媳妇熬成婆”,冥冥中成了媳妇们黑暗中祁命的一点莹光、历史,为后人埋下了婆媳难处的伏笔.  相似文献   

2.
从冰心开始,"五四"女性作家笔下的爱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冰心所表现的是广义的带有抽象色彩的爱,包括母爱、自然之爱、儿童之爱,她希望通过爱来改变世界;冯沅君笔下的爱则是一种矛盾冲突,集中表现为对母亲的爱与情人的爱的两难选择;而到了丁玲,爱则还原为两性之间的爱,而这种爱又失去了早期女性文学中作为信仰的这种神圣意义,而变得真实,而且也表现了对爱的质疑.从爱的话语的演变可以清晰地看到"五四"女性作家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以实践美学的情本体理论分析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艺术的“情本体”精神。《红楼梦》明确地把“情”为人生的本体,并使之具有了形而上的品格,成为一种既植根于现世、又具有超越性的精神。“情”在《红楼梦》里不仅是一种狭义的男女之间两心相悦之情爱,而且是一种广义上热爱人生、热爱生命、热爱世界的“爱”,更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悟”,一种形而上之“体”,一种既入世又出世之“玄”,也是人生存于世的“本体”。这种本体之“情”,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源远流长,传承悠久。它与儒家的社会本体论、道家的自然本体论互为补充,同时也互相批评,构成中国传统人生本体论的立体交叉网络。情本体美学的理论表述可以明李贽的“童心说”和汤显祖的“唯情说”为代表,屈原的忠君爱国精神为其人格象征,《红楼梦》则是其作品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刘清平先生认为,根据孟子所提倡的"一本"原则与爱有差等原则,孟子的恻隐说在儒家理论框架内是无法成立的。但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并不能成立,因为"一本"原则不是主张将特殊性的血缘亲情作为实现普遍仁爱的根本,而是主张将恻隐之心作为实现普遍仁爱的根本;承认恻隐之心也并不意味着就会否认爱有差等,恰恰相反,爱有差等正是恻隐之心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5.
母爱认知     
科学母爱已成为新世纪母爱的当然议题。本文不仅对科学母爱作了相应的界定,而且在认知的导向下,探索母爱的模式和属性,认为科学母爱既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还具有精神属性。母亲是母爱的践行者,还是一位教育者,更是一位受教育者。而以母亲为承载体的母爱无疑也同样需要教育、需要引导、需要提升。母爱提升的张力就在于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6.
不同社会 ,不同历史背景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和语言 ,这些文化又会自然地反映在语言中 ,我们学习一门语言 ,不能只是掌握其基本技能 ,还应注意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只有充分地了解了这种文化差异 ,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好这门语言。  相似文献   

7.
专用于妇女的习俗称谓是传统性别文化对妇女的命名,集中显现了妇女的家庭身份,表明了历史上妇女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性别身份:"闺女"——父系家族的"他者"、娘家的"一门亲戚";"媳妇"——丈夫的"家室"、外来的"自家人";"婆婆"——娶了儿媳的妇女、夫家的"代言人"。习俗性别称谓产生于稳定的传统农业时代,根植于封闭的父系家族社会,是以男性为本位的父权家族制度和传统性别文化对妇女身份的构建,它消除了妇女独立的人格身份,使她们难以摆脱既定的性别命运。  相似文献   

8.
文化比较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每一种文化之中,由于地理、环境、人种、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久而久之、自然而然会形成某些特质,它们往往是超越时空的,尽管在不同时代会取得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最本质的方面总是显得根深蒂固、不可动摇,成为代代相传、一以贯之的东西,成为凝聚不散的精魂,在任何时候都将对于整个文化发挥深层次的制约和调节作用,从而成为一定文化的主题,也成为不同文化的比较基点.只是在此基点上,文化比较才能避免那种枝枝节节、琐碎杂乱的毛病而获得具有总体性、根本性的认识,也才能对诸多具体问题作出更加准确、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各写得别具一格,异彩纷呈。朱文以写景抒情见长,抒写的是一种超常的静谧之美。季文抒发的是一种爱自然、爱生活、爱人生的意趣神思和生机盎然的动态之美。这一对咏荷姊妹篇均为散文园地的奇葩名篇,显示了这两位最高学府的贤达学人以荷自况和托物咏志的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0.
童年·母亲     
草长莺飞的四月,春雨与鸟语交融,爬满长春藤的小木屋里传出了一缕童音,我在这个世界落户,沃土地从此印下了我蹒跚的足印.童年并不是绚丽多彩的,但苦泪滋润的果实也能为饥渴的灵魂带来一线生机、一丝慰藉.尤其母亲的身影常常伴我无处不在,更为我在这艰难世事中生活下去增添一把勇气.我本是个多余的人.母亲曾说只要两个孩子,却没想到我同自己的哥哥成为孪生兄妹.奶奶大发雷霆,认为我的出世有辱门庭,不但瘦小而且丑陋,必为克星.她愤怒,她撇嘴,只因母亲说我是天下最可爱的孩子.她不抱我只抱哥哥,老眼昏花却有劲光烁动,逼着母亲将我抛弃,母亲泪如泉涌死死抱着我大声与奶奶争吵,乃至断绝来往,而母亲平日是位极温和孝顺的媳妇.为了我,母亲已不顾一切.每当母亲讲述这段往事,便觉得梦里天涯那份母爱都会散发出淡淡的芬芳.  相似文献   

11.
在男性文本中,母性崇拜无疑是最古老、最传统、最常见的话题之一。从文学、文化的角度,追溯毕飞宇小说母性崇拜意识,发现他作为男性作家身上同时兼具了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作为“自然人”的男性,对母亲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与依赖,但作为“社会人”的男性,又会自觉地排斥母亲权威在其身上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婴宁》中的"鬼母"是婴宁的养母,她是一位慈母、贤母,又是一位智慧的母亲。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既有对传统伦理型文化的承继,又有对传统型伦理文化的梳理。作者塑造的这一形象,堪称为赞美养母之爱胜于亲母之爱的典范,开创了"鬼母育儿"型故事的新类型。"鬼母"是"聊斋"王国中不可多得的母亲形象,值得我们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3.
从某种程度上说,历史作为“不在场”的过去是难以重现的,而文化的内涵也会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发生转变。但艺术经典作为历史时间的现实载体,作为文化空间的审美图式,一定会在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接受之维中保存对历史文化的丰富记忆,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对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认同。因此,从历史时间与文化空间的视阈着眼,重新理解已经被我们“常识化”的艺术经典便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主与文化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民主文化的形成对于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以及民主制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民主制度的建立也会促进自由民主的文化形成。儒家文化虽然具有保守性、权威性,但在我国的民主建设中,不能抛弃传统文化,反而应当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的深化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5.
在那个从西方得到各式各样文化冲击的滋养,又面对民国肇始百废待兴的契机的蓬勃时代里,徐志摩独树一帜远离政治的喧嚣,他的理想主义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一种宽广的"爱"文化视野,从而加入到世界文化的大系统中成为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的宗教思想即或没有掀起济世雄心的滔天巨浪,但却也足以震撼社会震撼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他在诗中、在审美与宗教的情绪感应中实现了爱的生命意识,一种灵的追求.徐志摩以一种微妙的灵魂来做一种宗教皈依,一种对上帝--永恒的"爱"的祈祷.徐志摩的生命与人格魅力,留给我们既作为对比,又作为尺度,同时也作为救赎的丰富的借鉴,神圣而庄严,自由、舒展、纯净、神秘而又丰富.  相似文献   

16.
儒家伦理法与西方自然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文化的演变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法观念常常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也只能是相似而已。法文化,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由具体的法律学说、心态所连结而成的运动之网。作为这运动之网上的每一国家的法观念,是独具个体的,这种个体具有相对意义和不可重复的特性。正因如此,本文的写作就不仅是为了比较,而且还在于通过比较,客观估价中国传统法文化在未来的生命力。一儒家伦理法与西方自然法的历史渊源黑格尔曾明确指出过古代中国法律的若干特色:世俗的国家生活决定了法律是世俗的而非宗教的;道德与法律的内在关联决定了法…  相似文献   

17.
写作     
生命,注定是一条直线;艺术,有时会是一道射线。 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重量,大都只在一定的时间里存在;艺术,也有一定的重量,它们能够在不同的时间里持续发亮。 生活,名利过多会显得空虚,情爱过多会变得乏味,欲望过多就只剩下沉沦。好在还有精神崇高的品格与艺术的魅力。写作,是一种较为通常的艺术表现方式。通过写作,能够让世事充实而丰满,让情爱深刻而感人,让欲望纵横而洒脱……  相似文献   

18.
数字在其产生之初只是用于计数,但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熏陶影响下,其逐渐携带了特殊的文化意义。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便具有了不同的含义。数字"七"在东西方文化中都被人们广泛地使用,并折射出其各自所在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那个从西方得到各式各样文化冲击的滋养,又面对民国肇始百废待兴的契机的蓬勃时代里,徐志摩独树一帜远离政治的喧嚣,他的理想主义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一种宽广的“爱”文化视野,从而加入到世界文化的大系统中成为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的宗教思想即或没有掀起济世雄心的滔天巨浪,但却也足以震撼社会震撼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他在诗中、在审美与宗教的情绪感应中实现了爱的生命意识,一种灵的追求。徐志摩以一种微妙的灵魂来做一种宗教皈依,一种对上帝——永恒的“爱”的祈祷。徐志摩的生命与人格魅力,留给我们既作为对比,又作为尺度,同时也作为救赎的丰富的借鉴,神圣而庄严,自由、舒展、纯净、神秘而又丰富。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检察机关在查处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案件时,越来越多地采用监视居住强制措施。实践中,正确适时地采用这一措施,能有效地防止被监视对象串供、毁证、销赃、自杀和逃跑,保证检察机关对贪污贿赂等犯罪案件的侦查顺利开展。但在具体适用中,各地做法不一,具体表现为:1.在适用监视居住措施的时机和时间上大都选择在立案之初和案件突破之初,但在具体实施中又有所不同。有的采取适用监视居住与立案同步进行,即一经立案,便对被告人(或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