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出信访制度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  陈邕凌 《行政与法》2006,(1):101-103
信访制度曾在某些历史阶段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理念的提出,这种试图用行政救济代替司法救济的方式所产生的客观效果却与法治国家的建设要求背道而驰,信访制度已经走到了制度变迁的关口,出现了困境。本文拟从信访制度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入手,探讨信访制度面临的问题,检讨信访制度存在的法理基础,以期能够走出信访制度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信访制度运行50年,在21世纪进入了制度变迁的关键时期。从历史的考察和现实的分析可见,中国特色的信访制度更加符合治理的逻辑而不是法治的逻辑。在治理的视野之下,按照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和有效的目标,改革信访制度的现实路径应着眼于改善信访的社会环境、合理定位信访功能、坚持法治原则、注重信访治理过程及信访治理的社会效应、探索多样化处理问题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宪政视野下我国信访制度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访制度的兴衰存废对我国的民主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信访困境实际上是新社会经济转型期民主法治建设落后,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落后,社会利益协调机制落后的一种集中体现。本文从宪政角度出发,简要的回顾了信访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类型,指出我国信访制度的困境内因为人治缺失错位,外因是盲目与缺位,剖析信访制度权利属性和存在价值,重在提出我国信访制度改革之路在宏观上完善宪政体制,在中观上分解信访权,在微观上改革信访制度、建立机构、规范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4.
我国信访制度曾在某些历史阶段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理念的提出,这种试图用行政救济代替司法救济的方式所产生的客观效果却与法治国家的建设要求背道而驰,信访制度已经走到了制度变迁的关口,出现了困境。本文拟从信访制度的现状分析入手,探讨信访制度面临的问题,以期能够寻找到走出信访制度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袁则文 《行政与法》2013,(11):58-63
近年来,由于信访困境的不断凸显,信访问题受到了学术界的持续关注,信访制度研究也由此不断走向深入,同时信访制度及其价值在学术界也引发了诸多的争议和思考.在制度定位和价值取向方面,学界基本认为其经历了一个角色和功能变迁与位移的过程;在信访制度运行现状方面,学界基本肯定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目前信访制度的运行就整体来讲并不理想;在信访制度的改革取向上争议颇大,形成了诸多观点与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6.
信访制度的功能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萍 《政法论丛》2006,1(6):34-38
任何制度的设置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信访制度也不例外。但一项制度究竟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并不在于人们良好的期盼,而在于该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以及与之相关制度的完善。现行信访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功能错位。因此,要发挥信访制度应有的功效和作用,就必须对信访制度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7.
我国涉诉信访制度的发展史是伴随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因此,对于形成原因的挖掘不仅要从现有司法因素的影响入手,更要从法治的历史延续以及变迁的角度深入。探究涉诉信访在截然相反的人治与法治的国家治理理念下的成因以及影响涉诉信访发展的现实环境原因,成为我们厘清涉诉信访问题及如何解决涉诉信访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8.
刘建辉  张亚雄 《行政与法》2012,(12):109-112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是指在制度变迁中现有和未来的制度选择对过去的制度选择具有强烈的历史依赖性。遵循先例是宪法制度变迁中历史路径依赖性存在的主要表现。当代中国的宪法制度变迁,是对改革成果的确认,是对宪法制度的改良和完善。制度变迁客观存在的路径依赖规律,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宪法制度变迁必须立足于国情,尊重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宪法制度的初始选择,走一条渐进式的宪法制度改良之路而不是激进式的制度革命之路。  相似文献   

9.
信访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和维护公民民主政治权利的具体形式。在我国转型时期,"信访洪峰"的出现已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现行的信访制度已经出现了困境,对法治和公民民主权利的维护已显得力不从心。本文从信访制度的功能入手,解读了中国信访制度面临的困境,并寻求其改革出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主法治。  相似文献   

10.
周璐 《法制与社会》2014,(11):39-40
我国各方面的改革都在继续深入,信访形势与任务也出现了新变化,信访制度作为法治化国家建设中重要制度之一,也不能一成不变。信访制度带有一定中国历史沿袭的影子,但从该制度建立以来的实践看,谁也无法否定信访制度的功能,信访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从多年来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信访制度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的缺陷与问题。要想更好发挥这一制度优势,必须继续不断完善,探寻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11.
信访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非法律性制度.目前学界认为,公民因信访所受有之利益并非源自其应有权利,而是一种非法律上之合法利益,即反射利益.从考察信访制度及其规范目的之历史演变、比较研究世界其他国家类似制度,特别是日本的"苦情处理"制度入手,对信访权的法律属性及其在法秩序体系中的定位从法理学的角度作了全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郝燕 《法制与社会》2012,(15):163-164
信访作为我国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一种,对保障公民民主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其自身功能的有限性,以及信访救济功能的被过度放大,使得该项制度在行进过程中不断面临新的困境。对此,应当明确信访救济权利的边界,促进信访法治化,完善信访终结制度,将信访制度逐步纳入法治化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3.
《法治与社会》2011,(4):80-80
游劝荣在《学习时报》上撰文认为,当下信访制度在发挥一定正面效应的同时,也身陷困境。从法治的角度去审视,借助法治的方法去研究信访制度在矛唇纠纷处理中的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机理,用法治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信访制度运行及其完善的路径,是信访制度的一条“脱困”之路。  相似文献   

14.
信访制度近几年来明显滞后于我国的法治进程,其间存在的各种问题应予以重视。完善信访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信访制度的各项功能重新进行定位,探析其在当今宪政与法治框架下的适宜的功能,并且不断探索其完善路径,为信访制度功能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涛 《法制与社会》2011,(5):145-147
信访制度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政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政治制度,对缓解社会矛盾与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大量社会矛盾通过信访窗口不断涌现,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同时使信访制度陷入困境。对此,本文就我国当前的信访制度所面临的体制和现实困境、西方国家公民利益诉求机制及特点进行了探索,并对完善我国信访制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尹生 《中国法学》2015,(3):204-221
缔约国报告制度深陷低效困境却盛行于九大核心国际人权条约,这是由国际法生成机制、利益集团博弈、国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和制度的路径依赖等因素决定的。条约机构的改革、统一和加强进程已初见成效,非政府组织和普通民众更多参与报告程序也增强了其实效,但很难触及其体制根源和文化根源。报告制度属发展型制度因而具有光明的前景,未来它仍将沿着循序渐进的改革路径前行,其命运取决于制度供需状况和制度博弈,其根本出路在于继续提高报告制度的实效、提升其人权法理学功能和尝试打造多样化的报告准则。  相似文献   

17.
信访制度是我国一项源远流长的社会调控机制,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中,信访不仅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而且新时期的社会转型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利益纠纷,也要求我们时刻认真对待信访。本文在理顺我国信访制度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从现实和法理的角度分析信访制度的现状及所面临的困境,指出只有在法治建设的背景下,通过信访立法等制度保障才能使信访走出困境。同时信访制度的规范化,也必将促进我国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胡双 《法制与社会》2011,(21):170-171
信访自古有之,源远流长。信访制度在了解民情、化解矛盾、解除民忧、公民监督和提供决策参考信息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访制度和信访权利的内涵与外延、结构与功能也在不断演变和扩展。本文试从历史考察的角度分析信访权利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性质内涵,进而从现代人权理念的角度提出完善信访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信访条例》实施以来,我国的信访制度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是,大量的问题、矛盾和纠纷还未能通过信访制度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本文从法治精神的角度,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信访制度,发挥信访制度应有的功能和效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任兰 《法制与社会》2011,(20):171-172
公民求助于信访反映问题,解决纠纷;政府通过信访与群众实现沟通,维护社会稳定。但信访态势力的发展使信访体制难以承受之重。走出信访制度困境要治本,要协调平衡好利益矛盾;另外还要治标,要进行政治体制的改良,建立公民诉求的体制性渠道;公民和政府要依法办事,并逐步强化司法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