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晓代 《传承》2012,(16):56-57
我国目前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其核心就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即人的价值的不断实现和人性的不断解放与提升。人的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格的现代转型,即人格由传统人格转向现代人格的过程,而人的现代化与人格的转型的最终落脚点是现代人格的形成。只有既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又实现人的现代化,我们才能真正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罗譞 《长白学刊》2014,(4):118-122
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丰富的美育思想,其中主要体现在由先秦儒家所开创并由后世所继承和发展的诗教和"六艺"教育思想。传统儒家美育旨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个性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提升人的道德境界。这种美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它可以避免人性的分裂和异化。因而,在我国当下正在实施的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对传统儒家美育思想的研究,从中汲取有益的成分,以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富于创造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赵磊 《前沿》2010,(21):59-63
中国哲学对人性的探索与开发滥觞于先秦多元人性的创构与争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对中国人性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是中国传统人性论的主流思潮。全球化语境下人的发展问题、生态文明与人的和谐发展问题、人性问题研究的现实性和实践性问题是中国当代人性论理论建构的重要内容。中国哲学对人性的传统追问,为当代人性论的建构提供了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和理论支撑:当代人性论植根于传统土壤的人性探索,在和谐的人的塑造、爱的现代诠释和完美人格的现实考量上赋予了人性以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与现代对话中的“修己安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秀蓉 《求索》2011,(5):101-103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使孔子的"修己安人"思想在现代有了新的落脚点,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转型汲取传统思想精髓的借用平台。本文在阐释孔子的"修己安人"思想的内涵及体系基础上,评析了孔子的"修己安人"传统管理哲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指出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借助人性本善及人性可塑理论,赋予人力资源管理以"成就人之道德善性"的力量,从而借此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进而在传统与现代对话中,推进人与社会组织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群众》2012,(9):70-72
从现代化进程来看,形成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形态是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化就是探索这样一种新型文明的过程。我们今天经常提到的一些命题,如人性的发展和丰富,经济的繁荣和富庶,身份的平等和相互承认,法治和民主基础上的国家治理等,都是现代化进程中已证实的文明成果。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寻找通向这一文明社会道路的过程,江苏省实施的“两个率...  相似文献   

6.
西方近代哲学将理性看做是人的本质。人在这种理解下成为超时空的、非历史的和去文化的空洞而抽象的存在。赫尔德认为,这种对人性的抽象理解是虚构的,无法真正说明现实人性的丰富性与具体性。在反思西方近代人性观的基础上,赫尔德开创了被以赛亚·伯林和查尔斯·泰勒概括为“表现主义”的人性新观念。这种新观念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给定的,而是在人实际生存的过程中,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创造和形成起来的,并因此深深植根于他所生活的世界和所归属的文化。这种表现主义的人性观主要体现在赫尔德的语言哲学中,并以他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础。  相似文献   

7.
道德的深度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理性的高扬带来人的自我膨胀,认为人可以实现“尽善尽善”,否认、摒弃人性中恶的“阴影”并压抑到无意识领域和向外投射;人格的分裂使旧道德与人性分离,从而使现代人陷入道德危机。如何走出旧道德的危机?深度心理学认为承认、接受和整合“阴影”是重建真实、完整人格的唯一方法,基于“整合人格”而创建一种整体性的、自主的、自救的新道德是现代人不可回避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捉妖记》和《美人鱼》两部国产奇幻类电影在故事和价值观层面有新的突破,既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等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衡,也反映了当代人在恢复平衡的努力中对有关于爱、人性、生命意义等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张宇 《前沿》2007,(2):170-173
社会是人的总体存在,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总体的现代化,必须由个体———人的现代化来实现。人的现代化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人是一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根本。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格。社会是人的集合体,没有人的现代化,便没有社会的现代化。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现代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最完美的现代化制度和管理方式,最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一堆废纸。可见,要想实现现代化,就需要人们从心理和行为上都具有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素质。我们研究当代的社会心理问题,就是要促进人的现代化,以此推动社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哲学主流思潮的儒家德化人学思想,对当代中国人学理论的建构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当代中国人学植根于传统土壤的人性探索,在和谐的人的塑造、爱的现代诠释和完美人格的现实考量上赋予了人性以现代意义.全球化、生态文明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又向传统的儒家人学思想提出了挑战,也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儒家人学思想指明了进路.  相似文献   

11.
杨俊峰 《时事报告》2003,(2):22-22,33-35
现代化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大体分为外部现代化和内部现代化两个方面,内部现代化即是指人的主体意识的现代化。具体说来,就是指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培养现代人的意识和现代人的心理素质。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的伟大  相似文献   

12.
人性异化理论是弗洛姆的核心思想,其著作均以人性异化的剖析为着眼点,致力于深刻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根源,并为实现健全的人格和健全的社会寻找适合的方案。弗洛姆认为人性亦即人生存所固有的矛盾性,人性的异化是人的存在与本质的背离。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在国内理论界发展曲折,其理论囿域根源于抽象的人道主义观及充满改良主义色彩的救赎方案。审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对当代中国一定程度呈现的劳动领域、消费领域、人际关系领域的异化现象所发出的警示与启迪是其彰显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道德经》中的现代人本管理理念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人本管理提倡以人为本,强调管理中人的主体性的回归。老子所著《道德经》短短五千言,在多方面阐释了"爱人"、"救物"、尊重人性的理念;提倡领导者依据人的本性,进行人性化管理;运用"无为而治"的方法,"让大家在组织内由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这些思想与现代人本管理理念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有着鲜明的现代人本管理诉求。  相似文献   

14.
在实现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人的现代化问题已现实的摆在我们面前。以一种什么样的形象来创建新的精神主体,以什么样的精神风采来展现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已迫切需要我们对之作出回答。努力激发现代市民的主体创新意识,应该作为构筑现代社会文明和人的精神家园的支柱。主体创新意识和现代人的素质  相似文献   

15.
姚登权 《求索》2005,(6):54-57
人的现代化,特别是人的现代性思想才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实际上在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中,却过分地注重了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而忽视了人的作用。因此,我们的现代化研究必须探讨作为个体的“人”在现代社会中对各种事物所持的态度,从不同方面分析他们的现代性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的本性既有优良的特质又有消极的成分。中国人性的真、善、美分别表现为智性、德性、乐性。现代中国人只要努力挖掘出人性中的真、善、美,发挥其独有的睿智、善德和乐观,一定能再造中国的辉煌。  相似文献   

17.
强以华 《湖湘论坛》2018,(5):168-176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人"遭到伦理学界的质疑和批评之后,罗尔斯又提出了"政治人"的概念。其实,无论是提出经济人的经济学家还是提出政治人的罗尔斯,他们都把人性看成是综合的人性,并且认为经济人或政治人只是综合人性的一个方面(因素),他们只是想从综合人性的一个方面合乎逻辑地建构自己的经济学说或政治学说。伦理学界纠缠于经济人(从逻辑上说政治人现象也是一样)之具体的人性内容和可能性而对经济人的质疑与批评是一种囿于伦理学传统视野的做法,若要换一种新的视野,我们就会发现经济人、政治人现象的出现乃是现代社会发展向伦理学提出的新的挑战,正确地对待这一现象既会丰富伦理学的人性理论,也会丰富伦理学道德主体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法治的基础主体是人,人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基本人性凝结成人的基本权利,这就是人权。法治的基础价值不是秩序、民主和自由,而是人性的健康发展。法治实现的基础力量不是国家强制力,而在于人性的觉悟。制裁违法行为的目的,不是惩罚、教育、改造和预防,而是违法者人性的修复。因此,人性在法治中居于基础地位。  相似文献   

19.
道德与人性是一种既契合又冲突的关系.道德教育应以认知和尊重人性为基础,以人性的合理超越和培养为目标.后现代文化思潮崇尚多元、反权威以及重物质的价值观念,促进现实人性后现代化.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教育必须以凸显主体间性、个体性、现实性、创新性的后现代人性为基础,更加关注人的本真需要.同时,后现代文化时代的人性发展倾向,也使得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社会性价值目标的实现变得更加艰难.道德教育必须找到道德与后现代人性的结合点,寻求一种既融合内化又相异互促的人类文明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0.
现代慈善的基本概念慈善,是人类社会数千年的文明传统。人的慈善意识和行为乃人性使然,并不因文化、宗教背景的不同而大有差异。传统慈善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施受关系,往往发生在亲友、邻里、熟人之间,在现代社会仍有存在的需求和价值。现代慈善的结构图由六大部分组成,即以慈善组织为圆心,以慈善文化为半径,左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