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石平 《河北党风》2003,(8):52-55
作为当今世界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人类拥有核武器已有近60年的历史。核武器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能量的开发和利用出现了一次巨大的飞跃,但从此人类社会也被笼罩在核战争的阴云之下。制止核战争,消除核威胁,成为国际政治生活中关注的焦点,其基本机制就是防止核武器扩散条约、核查机制及建立互信措施。  相似文献   

2.
2001年12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美国单方面退出1972年与苏联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简称《反导条约》)。说是退出,实际是单方面撕毁条约。此决定一经宣布,世界舆论一片哗然。这意味着维护了世界30年和平的《反导条约》已成为一纸空文,意味着世界又将重新回到无序而危险的核竞争时代,意味着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和不扩散机制面临崩溃的危险。 美国总统布什为美国执意退出《反导条约》给出了三个理由:抵制“无赖国家”;防范恐怖主义;抛弃“冷战的最后遗物”。同时,他  相似文献   

3.
徐来 《党建文汇》2002,(10):18-18
核武器自问世以来,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力量就为控制它而努力。先后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核不扩散条约》、《中导条约》等数十个有关核军备控制的文件。长期以来,这些条约基本上得到了遵守,从而保持了世界在核威胁下的数十年平静。特别是建立了拉美、南太平洋和南极洲三个无核区。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法律信仰与大学法制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法律知识的多寡与法律信仰的强弱没有必然的正比关系。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而轻信仰培养的倾向,造成学生学而不用,知而不信。因而,必须改革法律教学,凸显作为“两课”解决信仰和思想问题的特点和优势,将法律信仰置于大学法制教育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5.
王潮江 《世纪桥》2007,(2):88-89
1945年8月14日,国苏双方经过艰辛谈判,终于签订了具有多边性质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时中国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外蒙古脱离中国版图;影响了中国革命进程;维护了远东和平。  相似文献   

6.
姚迎春  翟艳芳 《学习月刊》2009,(18):101-1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由过去分开讲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而成,但是,新的《基础课》绝不是过去两门课程的"机械相加"和"简单拼凑"。要真正体现课程改革的本义,需将过去分开讲授的两门课“有机结合”,使思想道德修养部分与法律基础部分"浑然一体"。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到法律基础部分业已成为《基础课》教学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影响了《基础课》教学的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7.
“05方案”整合了原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开设一门新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整合后的课程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新课程的实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是将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二门课程融合为一门崭新课程:它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创新成才的新课程体系,是有其学科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的。  相似文献   

9.
大事集要     
祁庆兰 《党史文汇》2000,(12):45-46
国际 4月3日南联盟外交部发表声明,对驻波黑国际维和部队逮捕克拉伊什尼克(波黑塞族共和国前领导人)的事件表示最强烈的谴责.  相似文献   

10.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设计中运用个性课堂的原理,首先,依据个性课堂的知识境域性的要求,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其次,依据个性课堂的学生主动建构的要求,运用以事论理法、悖论预设法、社会事件分析法等生成性教学方法;第三,依据个性课堂的学习动态生成性的要求,形成促进过程性考核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探索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形成的思想是:无产阶级在实现理想社会的进程中,在确定自己的斗争策略时,要从现实的情况出发。由于实现理想社会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朝着远大目标前进,而且要将远大的目标与当下的任务统一起来,着力于当下的任务。并且无产阶级要联合其他革命阶级以及政治力量,组成强大的革命阵营。他们的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国梦有着启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晓莉 《世纪桥》2002,(6):57-59
中国近代历史自鸦片战争以来外患频仍,地处祖国边陲的东北首当其冲,饱经百年忧患。沙俄首开恶端,强占外兴安岭及乌苏里江以东到海近60余万平方公里的我国领土。日本接踵而至,接连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抢走了沙俄在东北南部的殖民权益,开始了日俄两个殖民强盗在我国东北争夺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与当代》2014,(4):57-57
周其仁在2月18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改革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这个社会在各种动力下发生了一些变化,不管你原来主张什么,社会纲领是什么,它总要有一些新的事物出来。另一部分就是社会当中冒出一些新的东西、新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正鸦片一役,惊醒了有识之士的天朝梦。遇"千年未有之强敌"、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出路何在?"师夷长技以制夷"!借西洋坚船利炮挽天朝危局的呼声,与中外相安、十年无事的暂时稳定,汇成了19世纪后半期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契机。洋务运动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起点。甲午战争是对长达30年的洋务运动所做的一次总检验,但结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活动逐步渗透到了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面对"信用经济时代"的浪潮,治理我国社会信用缺失宜选用制度作为突破口,将信用的法律制度、信用的监管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信用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党霞 《党史纵横》2009,(9):23-25
战后中苏旅大行政交收问题缘起于两个国际协议,即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达成的《雅尔塔协定》和同年8月中苏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件《关于大连之协定》、《关于旅顺口之协定》。其背景是美苏国共三国四方对各自战略利益的考量和协调。  相似文献   

17.
周杰 《理论学刊》2007,(1):22-25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仅仅两个多月后,毛泽东就出访苏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重大外交活动,也是毛泽东第一次出国访问。访问取得了巨大成功。中苏双方共同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是新中国“一边倒”和“另起炉灶”外交方针的成功实践。通过缔结条约,把中苏关系从法律上固定下来,为新中国的安全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09,(5):30-30
关于公民: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的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虽然同时使用了“公民”和“自然人”两个概念,但它们在本质和范围上是有区别的。该法所使用的“公民”概念和范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的“公民”是完全一致的。完法第33条中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乡村社会管理的实践必须有相应的文化与组织基础,同时社会管理又必须呼应国家治理的时代诉求。在乡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社会管理依存的文化与组织基础解体,管理机制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利益冲突加剧、社会矛盾增多。由此,必须在充分解析当下国家治理诉求与乡村治理逻辑的基础上,重构管理的社会与组织基础,建立起多维、复合式的社会管理机制,以应对转型乡村的稳定发展诉求。  相似文献   

20.
成露 《求贤》2010,(12):50-50
因不满强制征田.浙江宁海县某镇16位村民称.若在20日前不能解决问题,将“集体自杀”。近日,宁海当地官方解释,村民的这一做法是想借助网络影响力施压,引起社会关注。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协商,争取补偿往高标准靠拢(11月15日《东方早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