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反腐点击     
第22届世界法律大会将于9月在北京和上海举行。预计将有数百位国内外法律界人士参会,大会的规格和人数都将创下近年来的最高纪录。会议将围绕“法律、法治与法院”、“反腐败的国际合作”等多个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据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2.
从“法律愚昧”到“法律万能”相对于“人治”和“无为之治”,法治无疑具有相当的进步性和科学性。可以说,法治堪称迄今人类社会所能建构的相对理想的一种权威性制度安排,法治是“最好的人治”永远不可企及的情况下的最佳选择,因为所谓“最好的人治”永远只能是想像中虚幻的“乌托邦”。然而,法治本身只能是一种有缺憾的制度文明,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人无完人,法律又何尝不是如此。法治的局限性根源于作为主体的人类的“无知”(有限理性)和人性的变幻莫测(善恶兼容)。毋庸置疑,“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是国家和民族之大幸,  相似文献   

3.
法哲学是关于法的最高形式的理论思维,是对法的基本问题的最高抽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直面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哲学的高度回答法的一般性问题,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法哲学观。这就是:中国法治必须立足国情走对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厘清德与法的关系,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必须把握好党与法的关系,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法治;必须处理好权与法的关系,坚持法大于权、依法用权;必须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必须把握好良法与善治的关系,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必须把握好公正与法治的关系,公正是法治的生命,法治是公正的护卫。  相似文献   

4.
岳忠强 《工会博览》2009,(3):112-112
“我国当前的法律筐架,能支撑万忆经济刺激计划下的政府采购吗?”这是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曾富国在“2008公共采购国际论坛”上提出的问题。这再度引发了我们法治社会建设性下的政府人去深入地思考,反诂,探索,力求能够觅寻一条有理、有利、有节的公共采购法治之路。本文意从当前我国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之间存在冲突“打架”现实出发,探索一条“和谐劝架”之路。  相似文献   

5.
“尊重法律是第一条重要的法律”,这是广为人知的法律格言,也是人类法治发展史经验与教训的结晶。这条法律格言深刻揭示出法治最重要的特征并不在于静态的法律的有无,而在于动态的法律的普遍遵守。在法治建设中必须严格依法办事,这一点在当前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也 《法制博览》2023,(26):54-56
德国法学家卡尔·拉伦茨提出的“法律续造”方法,为近代诸国法律规范中出现的法律漏洞填补提供了外部证成方法论上的指引。本文对作为源起于德国的“法律续造”这一舶来词进行剖析,对法律续造以及与之相近的法律解释进行差异化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分析裁判过程中运用法律方法的逻辑涵摄过程与选取法律方法解决纠纷所蕴含的价值判断,对法律续造在中国语境下的司法实践适用范围与法治契合度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7.
法治建设是全体公众共同参与的一项伟大的民主工程。我国法治建设一直举步维艰 ,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广大民众的法治意识的培养 ,尤其是广大农民一直是在法治进程中被忽略的弱势群体。法律是有生命的。法律的生命同文化的生命一样源自于人的生命。要真正使法治建设植根于中华大地 ,就必须使法治精神扎根于我们民族的精神“土壤”———民众的心灵 ,高度重视培养民众的法律意识 ,形成法治的习惯和信仰  相似文献   

8.
“法治国家”的理论与实践在近代历史中产生,并经历了长期的演进和发展,对世界各国及其人民的生活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因而始终是科学研究的对象。2004年3月法国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法国巴黎第二大学教授、法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应用科学研究所所长雅克·舍瓦里埃组织编辑的《法治国家》资料专刊, 编者在导论中从历史与逻辑的结合上,说明了法治国家从法学理论到法律构架、政治-社会模式和国际普遍标准的推演过程。现将其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李海军 《法制博览》2024,(10):14-17
我国民营企业“法治体检”的前身是“法律体检”,从“法律体检”转变为“法治体检”,反映了制度内容的扩展和深化。本研究通过调研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制度实施现状,从制度设计、体检内容和实施程序三个方面审视其运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健全法治体检制度设计、创新法治体检的内容、完善法治体检的操作流程,旨在推进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工作良性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10.
叶竹盛 《南风窗》2014,(25):48-49
<正>任何法律体制都是更广泛的政治体制与社会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广义"的法治概念都不可避免地必须体现出一个国家在一个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特点。兰戴尔·裴伦堡是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与法律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和澳洲拉筹伯大学的法学教授,中文名叫裴文睿。他是国际上研究中国法治发展最为活跃的学者之一。不久前,《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述评文章《依法治国,一个伟大政党的庄严选择》,其中引用了裴文睿在2002年出版的《中国走向法治的长征》一书中的观点,"尽管与经济发达  相似文献   

11.
这些年比较流行一个词语一“游戏规则”。个人有个人的游戏规则,单位有单位的游戏规则,国家有国家的游戏规则,社会有社会的游戏规则。最高的游戏规则是法律。人生在世,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就会四处碰壁,甚至被淘汰出局。  相似文献   

12.
吴非 《法制博览》2009,(16):74-75
上个世纪80年代“普法”,学校开始重视法治教育,相关内容安排了课程,写进了教科书。20年过去,社会的法治文明有了明显提高,这就更使我觉得校园的法治教育环境落后了。如果我们能客观冷静地思考,能不带偏见地分析问题,可能会发现:如今的学生从早到晚都在违法乱纪的环境中生活。  相似文献   

13.
法治与德治是治理国家的两种不同方式,二者各有特点。对于国家治理来说,单纯的法治或单纯的德治都有局限性,好的国家治理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国家治理、法治、德治内涵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法治与德治具有非常紧密的辩证关系,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治理都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立法、执法及法律宣传等方法并重;在守法方面,要在全社会形成守法的道德环境;在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背景下,党政领导干部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活动,做到以上三点,方能促进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树立立法的“质量”意识 众所周知,20多年来“有法可依”始终被官方列为耳熟能详的中国法制建设16字方针之首。“有法可依”显然凸显了立法在建构法治国家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事实上立法也的确一直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重心所在,“加强立法”、“加速立法进程”、“将立法推入快车道”、“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提法早已转化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法律意识形态。每每论及法治建设的成果,官方的各种白皮书几乎毫无例外地都会提供  相似文献   

15.
“3.15“断想     
年年“3·15”,岁岁“消费日”。 要生存,人类必须要消费;要生存,人类必须要权益。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是我们中国为消费者树起的一面光辉旗帜,多么希望365天日日都是“3·15”啊! 保障消费者权益不受侵犯,是法治社会的特征之一;用法律规范经营与服务行为,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坑、蒙、  相似文献   

16.
何屹  梅达成 《法制博览》2023,(25):133-135
盗窃,在从古至今的法治活动中,一直被视为治理的重点,因为其犯罪成本低,所以导致犯罪数量大。在社会生活相对简单的时代,盗窃行为的认定并不复杂,只要是秘密地窃取他人财物,即构成盗窃。但社会发展至今,现在对盗窃行为的认定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偷”,我们不能仅以是否秘密窃取,作为判断的唯一标准,现代社会的盗窃行为很多时候还会和抢劫、抢夺、侵占、诈骗等犯罪行为相交融。基于刑法保障人权、惩戒犯罪的属性,准确认定是否构成盗窃,是对广大法律职业工作者的一大要求。  相似文献   

17.
国人现在有个习惯,喜好搬洋人的法治样板作参照,论说法律。近两年的“沉默权”鼓噪,又是一个例子。 国人法律传统,丝毫不允许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在官府面前低头不语。因为。不能破了“从实招来”的规矩。这规矩,是社  相似文献   

18.
彭江炜 《法制博览》2023,(18):27-29
“三下乡”实践活动是高校大学生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基层社会的治理与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与研究。本文以某民办高校实践队暑期“三下乡”普法实践活动为例,探索高校“三下乡”普法实践活动对乡村基层法治建设的作用与影响,助力乡村法治思想的普及与宣传,共建法治乡村。  相似文献   

19.
"法治文化"这个概念早已有之.例如在中宣部和司法部共同发布的普法规划文件中,一向就有法治文化建设的专项论述.在普法意义上提出的法治文化,当然比较侧重于面向大众进行普法教育,倡导在社会生活中弘扬法治精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主要讲文化建设,虽然没有直接提法治文化,但是讲了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动人人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我理解,把这些内容变成现实,也就是要形成一种社会性的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20.
刘昕悦 《法制博览》2023,(16):160-162
“饭圈”作为当今年轻群体追星的主流空间,是由不特定多数粉丝组成的网络社群。“饭圈”出现的乱象冲击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动摇青少年群体的理想信念,甚至涉嫌违法犯罪。通过分析“饭圈”乱象成因,发掘当今我国“饭圈”乱象涉嫌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形,并尝试以法治治理路径进行有效解决,对整治“饭圈”乱象、净化网络空间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