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鸭瘟研究     
此起鸭瘟属国内外罕见。特征性病变:肝脏弥漫性坏死灶。食道粘膜 溃疡、糜烂、结痂、疹性炎变。食道与腺胃交界处粘膜溃疡、糜烂、结痂、疹性 炎变。腺胃粘膜出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粘膜出血、溃疡、疹性炎变。空肠、回 肠“环状带”粘膜弥漫性出血。泄殖腔粘膜弥漫性出血。腔上囊萎缩或肿胀、出血。组织特征性病变:脑神经胶质细胞核内包涵体,浦金野氏细胞核萎缩、变性。脊髓灰质中央髓液导管壁细胞核内包涵体,神经胶质细胞核内包涵体。胸腺微导管壁细胞核内包涵体,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核内包涵体。肝细胞核内包涵体,胆小管壁细胞核内包涵体。脾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核内包涵体。肾小球细胞核内包涵体。腔上囊粘膜上皮细胞、淋巴细胞核内包涵体。胰腺导管壁细胞核内包涵体,腺细胞核内包涵体。食道、食道与腺胃交界处、腺胃、腺胃与肌胃交界处,空肠、回肠、泄殖腔粘膜上皮细胞、腺细胞核内包涵体。细菌学检验结果阴性。血清学检验结果新城疫(ND)、传染性腔上囊炎(IBD)阴性。病料感染10日龄鸭胚,146小时胎儿全部死亡,皮肤出血,肝特征性坏死灶,尿囊液血凝试验(HA)结果阴性。尿囊液攻击育成鸭,试验鸭全部死亡,病变典型。  相似文献   

2.
粘膜病     
粘膜病(Mucosal Disease)又称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腹泻—粘膜病复合症。是一种急性、亚急性或无临床表现的接触传染病,以高热、腹泻、厌食、鼻漏、白细胞减少及口腔、食道、前胃、皱胃和肠道粘膜糜烂为特征。多数病畜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在畜群中血清阳性率可达60~73%。病原为病毒。主要感染牛,绵羊能发生亚临床感染,鹿有自然发病的报道。 历史和分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们在进行畜禽寄生蠕虫区系调查中,发现在德宏州、西双版纳州的黄牛体内寄生一种血吸虫,经鉴定确为牛血吸虫(Schistosoma bovis Sonsino,1876),系国内首次记录。 据文献记载,牛血吸虫主要寄生在牛、羊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中,有时也寄生在马、骆驼和其他哺乳动物,偶然亦可寄生于人体内。牛血吸虫主要分布在南非、埃及、意大利、印度、马来亚和印度支那等地,有的地区牛感染牛血吸虫十分严重,如在南罗德西亚有69%的牛只寄生牛血吸虫(Condy,1960)。牛和其他哺乳动物感染牛血吸虫病的临床衷现和病理变化,与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寄生所引起的病变很相似。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青藏高原东部牦牛,采用斯氏法和水浴法分别检查胃肠内容物和粘膜、肠系膜淋巴结、纵膈淋巴结及肺脏气管内的胃肠道线虫和寄生阶段幼虫。同步观察结果:库柏线虫、食道口线虫、毛圆线虫、细颈线虫、仰口线虫、夏柏特线虫和毛首线虫等7属的成虫,2~6月先后出现1次明显的春季高潮。除食道口线虫外,8~12月又先后出现1次秋季高潮。而奥斯特他线虫和毛细线虫两属,春季高潮不明显,秋季高潮明显。上述9属线虫的寄生阶段幼虫,除毛细线虫未能检出外,其余8属先后于8月到翌年3月份出现高潮。总的律规是,8~12月寄生阶段幼虫陆续升高,并先后达到高峰,1~6月随着幼虫荷量的先后下降,成虫荷量先后升高,并形成春季高潮。冷季寄生阶段幼虫在牦牛体内居优势,暖季成虫占优势。  相似文献   

5.
锯齿舌形虫(Linguatula serrata)是家畜常见的寄生虫。成虫寄生于犬、狼、狐狸等肉食动物的呼吸道及鼻腔内,偶见于人和马、羊的上呼吸道和鼻道;幼虫常在牛、羊等动物的内脏(淋巴结、肠粘膜等)中见到。其成虫在羊颅腔内发现,尚无报道,我们1982年5月21日在阿坝州马尔康县沙尔公社首先发现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家畜胰阔盘吸虫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西北一带的广大农牧区;南方的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区也有报道。 胰阔盘吸虫不仅寄生于羊、牛、猪、骆驼等家畜,而且也可感染人体,威胁人类健康。胰阔盘吸虫寄生于家畜的胰管中,由于机械性刺激、堵塞,以及代谢产物的作用,营养的夺取,引起胰脏的机能障碍和形态改变,如胰管的高度扩张,管壁增厚,粘膜出血、溃疡、炎性细胞的浸润,整个胰脏结缔组织增生,呈慢性增生性胰腺炎。从而使胰液腺和胰岛素的生成、分泌发生改变,全身  相似文献   

7.
乳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分离毒的鉴定陈茂盛寇改霞蒋宏伟吴双民(西安动植物检疫局710068)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是危害养牛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我国于80年代初从进口牛中首次检出BVD/MD,接着又从西藏牦牛和东北黄牛流产胎儿中分离到BV...  相似文献   

8.
笔者1988年冬在阿拉尔地区捕获1只塔里木野兔(Le-pus yarkandensis,Günth-er),在其体内发现5条丝虫,其中雌虫4条,雄虫1条。成虫寄生于肠系膜血管内,微丝蚴寄生于血液、淋巴液中。形态描述 成虫乳白色,丝状,表皮光滑,头端圆形与虫体其余部分难以分开。口孔没有唇状结构,口腔不明显。食道分腺体部和肌质部。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赤峰地区阿鲁科尔沁旗和巴林右旗牛体寄生的皮蝇属皮蝇主要为牛皮蝇(Hypoderma bovis)和纹皮蝇(H.lineatum)2种,其寄生数量以纹皮蝇占绝对优势.调查的荷兰牛和蒙古牛寄生的牛皮蝇蛆其寄生强度为3~139只,平均为31只.牛皮蝇Ⅲ龄幼虫在3月中旬落地率为6.9%,3月下旬为72.6%,4月上旬为84.7%,4月中旬为92.0%,5月上旬为95.8%.牛皮蝇Ⅱ龄幼虫在7~12月份牛体内检出数分别为9、27、55、75、134和173只.Ⅲ龄幼虫在4~6月分别检出数为21、47和6只.经对牛皮蝇Ⅲ龄幼虫人工孵化,化蛹期为1~3 d,化为成蝇为36~45 d,成蝇可存活3~6 d.  相似文献   

10.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简称BVD-MD)是奶牛和肉牛重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本病首先于1946年在美国纽约州发现,称为牛病毒性腹泻。1953年在衣阿华州又发现一种临床和病理综合症与之类似的粘膜病,称为粘膜病。经病原学确定,认为这两种疾病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的,只是临床表现不同。1971年由美国兽医协会统一命名为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在我国已有从牛体分离到BVD-MD病毒的报道,但还未见到从绵羊分离出本病毒的报道。我们在1980~1982年研究牛白血病的过程中,先后从羊的白细胞培养物和羊胎肾细胞培养中分离  相似文献   

11.
口腔病是常见病,轻的病变局限于口腔,重的影响全身,丧失使役能力,甚至使牛丧生。古人对牛口腔疾病已有较明确地认识和宝贵的治疗经验。古书中提到的牛口腔疾病有木舌、舌疮、口疮、舌黄、烂舌黄、托舌黄、流涎等。为了做好“古为今用”和“中西医结合”的实际需要,特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12.
20 0 0年 10月 ,笔者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某养殖场鹅的腺胃中发现大量白色针状虫体 ,经甘油乳酸透明 ,光镜下观察 ,鉴定为钩状棘结线虫 (Echinurauncinata)。该虫种在我国鹅体内发现为国内宿主新记录。1 虫体的寄生部位及局部组织学变化该虫体寄生于鹅的腺胃壁深层 ,在胃壁形成结节 ,最大结节直径达 15mm。感染严重者结节分布于整个胃壁或成链状分布于肌胃和腺胃交界处或腺胃与食道交界处。每个结节内有数条或十几条虫体 ,使黏膜发生溃疡、坏死。有的多个结节连接成环状 ,使食道远端狭窄或阻塞。结节直达黏膜下层 ,虫体周围…  相似文献   

13.
鞭虫种类较多,寄生于多种动物,主要危害幼畜。我们于1984年,对河北省阜平县冷冻厂收购的野兔鞭虫寄生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尸检20只野兔,其中12只野兔盲、结肠中有鞭虫寄生。其感染率为60%,感染强度为5~230条。 (一)病理观察 主要病变在肠道,重感染的3例,盲、结肠粘膜呈现卡他性炎症,其中1例肠粘膜局部有出血性坏死、水肿和溃疡病变。其余9例为轻度感染,病理变化轻微。 (二)形态观察 雄虫体长25~28毫米,前部宽0.14~0.2毫米,后部宽0.58~0.6毫  相似文献   

14.
牛木舌病治验牛木舌病是放线菌感染所致。夏季常发,表现舌体肿胀、色赤干燥,触之疼痛拒按,有热感,采食困难、不敢吞咽,口流涎,大便干燥,小便赤短。笔者用中西药结合治疗7例均痊愈。治疗放大脉血500ml;青霉素320万IU、链霉素300万IU,注射用水40...  相似文献   

15.
多头绦虫为双宿主寄生虫,成虫寄生于狗和其它肉食兽的小肠,其中绦期(Metacestoda)幼虫,称多头蚴(Coenurus Cerabralis),寄生于反刍动物和其它草食兽,也偶然寄生于人引起严重的脑脊髓疾患,俗称脑包虫病。为牛和羊的常见病。近十几年来,本兽医院经手术治疗南阳黄牛脑包虫病共计379例,治愈率为89%。 (一)灶性症状与术位相关性 多头蚴囊体寄生于脑组织固有部位所呈显的临床表现,称之为脑的灶性症状。将379例囊体寄生于脑组织病历进行分位统计见表1。  相似文献   

16.
用生物解剖镜、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骆驼喉蝇蛆( Cephalopina titillator) 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阐述了各期幼虫的寄生特性。指出Ⅰ期幼虫是以体前、体后及体侧对称分布的丛状刺为特征,主要寄生在鼻窦、额窦内;Ⅱ期幼虫形态类似于Ⅲ期幼虫,体部各节开始出现柔软、色淡的锥状突雏形,主要寄生于鼻窦、鼻腔及咽喉部;Ⅲ期幼虫以环绕于各节背腹面、大而扁平、尖端指向后方的锥状突为特征, 该期幼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鼻腔、咽喉部。  相似文献   

17.
牛阴道粘膜脂肪瘤一例某村11岁红色母牛在分娩时于产道口努出排球大小、坚硬如石的肿物,前来请求出诊。临床检查患牛左侧卧地,精神尚佳,体温38.7℃,呼吸15次/分,脉搏83次/分,不断努责,从产道中突出一粉红色大囊肿,包囊上血管怒张呈暗红色,按压坚硬如...  相似文献   

18.
牛放线菌肿是由伊氏放线菌、牛放线菌经皮肤粘膜或破损皮肤侵入深部组织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以手术为主,笔者曾以非手术方法治疗牛放线菌肿,方法简单,效果明显。症状牛颊部有一鸡蛋大小肿块,界限明显,触诊坚硬如石,牛无其他不良反应,确诊为牛...  相似文献   

19.
苏云金芽胞杆菌伴胞晶体对乳突类圆线虫丝虫型幼虫的杀灭作用姚宝安,王乾兰,赵俊龙,马丽华,喻子牛(华中农业大学武汉430070)乳突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papillosus)寄生于牛羊的小肠粘膜内,其丝虫型幼虫(感染性幼虫)对外界的抵抗...  相似文献   

20.
我园饲养的1只18岁雄性华南虎于1990年11月28日上午11时发生舌麻痹,导致舌体外露和无法进食。经用硝酸士的宁与维生素B_1混合喷舌治疗,疗效显著。临床症状 呼吸12次/分,精神、大小便基本不显异常。营养中等,想食而不能。舌体外露约5cm,舌面光滑呈粉红色,无外伤与溃疡。抬头时舌体倒回口腔,爬卧、运动时舌体即掉出口腔,失去收缩与左右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