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进入上升通道的全球通胀水平,将加大中国防治通胀的难度"跑不过刘翔,一定要跑赢CPI"——2007年流行于中国的一句戏谑之语,凸显出百姓对物价加速上涨的无奈与担心,而检索全球主要经济体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可知,类似对物价的担心,并不仅限于中国。统计显示,新兴市场国家中,除巴西以外,"金砖四国"中的其它三国在2007年9、10两月CPI指数均超过5%;美国2007年11月CPI涨幅4.3%;欧元区则在去年底连续两个月超过其2%的CPI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2.
一季度CPI涨幅将超过7%,或创十年单季新高尽管近期不会出台资源及公用产品提价措施,但仅是市场自发涨价因素和前期涨价翘尾因素影响,便难以改变价格短期内高位运行的局面,今年1月份超过7%的CPI较高涨幅,将继续在一季度持续。  相似文献   

3.
2007年11月的中国CPI指数高达6.9%;而稍后公布的美国输入物价指数,月率也增长了2.7%,超过预期0.7个百分点。数据公布后黄金价格大涨,显示国际市场对全球通货膨胀的预期升温。  相似文献   

4.
黄蕙 《瞭望》2005,(27)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指出,当前CPI处于较为理想的区间,近期不会发生通缩。从目前我国情况看,CPI在1%-3%之间是比较理想的区间,超过3%一般认为出现通胀,超过5%就有比较高的通胀;低于1%则视为通缩。目前我国四五月连续两个月CPI增幅为1.8%,应该说恰值一个较为理想的指标区间。应当说我们现在还存在比较轻微的通货膨胀,但在我们目前的经济条件下不可能是零通货膨胀。因为我们处在一个经济  相似文献   

5.
全球物价都在涨大宗商品国际价格的持续上涨,传至全球超级市场,引起消费价格上扬——在新兴市场,不少国家去年9、10月份的CPI涨幅就已超过被视为警戒线的5%,如俄罗斯10.8%、南非9.7%、越  相似文献   

6.
袁元 《瞭望》2007,(15)
CPI继续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全年走势可能前高后低消费物价指数(CPI)的波动,一直是判断宏观经济的重要信号。随着去年11月末以来的粮油价格上涨,以及政府在资源类和公共服务产品领域的提价,CPI开始一路上行。今年前两月,CPI增速加快,不仅超过去年全年1.5%的增速,更在2月份达到2.7%,接近了央行设定的3%通胀“警戒线”。  相似文献   

7.
去年四季度以来,随着经济恢复性增长,我国物价总水平呈上升趋势。2010年,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超过了3%的年初预期目标,在11月份达到5.1%的高点。今年前两个月,CPI仍在4.9%的高位徘徊,3月份达到5.4%,创下自2008年8月以来的新高。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已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与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黄豁 《瞭望》2008,(29)
在网络购物消费中,网民已跑赢了 CPI 近日,亚洲最大的互联网零售商圈——淘宝网——别出心裁地发布了网购 CPI。这一针对网络购物的 CPI 与国家统计的 CPI 出现了很有意思的反差:国家统计 CPI 大幅上升的同时,网络购物的CPI不升反降。淘宝网统计CPI在今年1月份至5月份分别是0.41%、-2.74%、-7.28%、-9.24%、-6.35%,  相似文献   

9.
关于通货膨胀率(CPI),最早的时候有人提出6%是一个线,因为超过6%是恶性的通货膨胀,6%以下是可以容忍的。后来有人说应该控制在2%,到3%、4%是可以接受的,别超过5%。2007年年初,我们的目标是3%,而且认为是不难保持的,想不到上个月到了6.9%,这个月破7%也不是不可能。上上下下都被CPI弄得团团转的时候,我们要认识到其实CPI是个永远也测不准的指标,原因很多,以下是最重要的两条。  相似文献   

10.
袁元 《瞭望》2007,(29)
尽管CPI连续三个月超过3%,但先行指标表明未来不会发生明显通胀。压力主要在于资产上涨和日益增大的流动性过剩阴云  相似文献   

11.
城市极化是人口和资源在城市空间聚集及非均衡分布的过程和状态。一旦人口和资源的城市聚集超过了城市综合承载力,就会出现过度极化并造成诸多的“大城市病”。我国一些特大城市过度极化不仅是市场自身极化造成的,也是城市政府权力极化推动的,是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叠加的结果。特别是现行的政治和行政体制、城市组织与管理体制、财政与资源分配体制以及长期以来的GDP发展导向对城市极化推波助澜。反极化不仅要通过政府之手纠正市场失灵,节制人口和资源向城市过度集中,更重要的是必须防范政府失灵及反向调控,切实消除助长极化的制度性根源。当前应推行城镇体系与行政体系的分离,城市去行政等级化;从差异化政策转向普适性政策,区域和城市去特殊化;实行均等化资源分配和公共服务,引导区域均衡发展;发挥市场资源分配的基础性作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立足城市综合承载力因势利导,强化政府的调控;立足“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转变城镇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2.
我认为中国不存在西方国家意义上的通胀,而只有物价上涨。这里也存在一个认识问题。物价上涨的成因是什么?第一,来源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产品(即食品类)价格上涨。中国的CPI由八大类构成,其中七类是非食品类,这七类从1998年到今年5月份,按照月度计算涨幅没有超过3%的,真正超过的是食品类,正是由于它的高涨才引起了CPI的上升。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投资消费双膨胀年份,一般都伴以较为严重的通胀,因而必须严控投资,以避免物价再被推高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表明,我国2007年全年CPI上涨4.8%。这一指标比2006年上涨了3.3个百分点,而连续五个单月CPI超过6%的情况,更为近十年罕见。更重要的是,在投资持续较快增长的  相似文献   

14.
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将继续保持温和上扬态势,如果宏观调控措施得当, 生产和自然条件以及市场环境较好,2006年CPI可控制在2%-3%左右。首先看拉动今年价格上涨的因素: 一是持续的较高经济增长将主导价格总水平的平缓上升。超过9%的GDP增速、扩大消费的政策取向、以及不会低于20%的投资增速,  相似文献   

15.
从与2004年那一波 PPI 高涨中,可获得对今天的形势判断最新发布的统计显示,8月份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0.1%,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涨幅;1~8月 PPI累计上涨8.2%,也是近年同期累计最大涨幅。由于 PPI 涨幅对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上涨有一定滞后影响,加之 CPI 涨幅一直处于高位(8月份4.9%的 CPI 涨  相似文献   

16.
《党政论坛》2012,(6):4-4
与上一轮有所不同的足,本轮通胀具育全面通胀特性,表现在不仅食品价格上涨较多,而且非食品价格(剔除食品价格之?后的CPI)和核心通胀(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之后的CPl)均创下新高。  相似文献   

17.
《瞭望》2010,(13)
<正> 西方政界人士和我国某些市场原教旨主义学者得出人民币币值被低估的结论,不仅不可靠而且与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不相符过去一段时间,西方政界人士和我国一些市场原教旨主义学者一直在发表人民币应当升值、而且升值对中国而言利己又利人的言论。他们大都认为人民币币值被低估了,而且据此提出了不同幅度的升值建议。有的是希望升3%,有的则要求升值47%(后者是美国某议员提出来的)。在升值方式上,他们有的主张小步升值、  相似文献   

18.
潘燕 《瞭望》2007,(32)
中国经济连续数年的“高增长低通胀”表述,到今年演变成了“会否通胀”的疑问。上半年CPI上涨了3.2%,超过年调控指标0.2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这个增幅是以不断加速的形态出现的,此后的加速度会不会更快?还要持续多久?成为一些人的焦虑所在。之所以说“一些人”,是因为对于这次涨价,确有相当的人“没什么感觉”。月薪4000元在北京不算很高的收入,但黄琼说  相似文献   

19.
王召 《瞭望》2003,(46)
对我国金融改革,与过去相比,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更全面、更深入的指引。不仅包括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深化金融企业改革,也包括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开放和发展,而且又集中表现为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化解银行不良资产,解  相似文献   

20.
健君 《瞭望》2009,(50)
未来的通胀总体而言相对温和;明年物价上行因素大于下行,需要将CPI控制在3%的适度范围针对市场众说纷纭的通胀争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管理通胀预期。这里暗含了两层意思:其一,未来的通胀总体而言相对温和;其二,明年物价上行因素大于下行,需要将CPI控制在3%的适度范围。在未来宏观调控中,管理通胀预期的工作着力点将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事实上,管理通胀预期并非新表述。10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首次明确提出了管理好通胀预期。此次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