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海青 《文明大观》2001,(11):53-53
1998年11月至1999年9月,我参与了为期近8个月的南极和北极考察,临走前,《文明大观》(那时还叫《文明建设》)的北北向我约稿,并嘱我通过E-mail将稿子发回。我答应了,可惜极地线路不通畅,无法践约。回国后,我把近六千字的写我国唯一的极地考察船船长袁绍宏的稿子传给北北。本以为肯定会受到“北老师”的表扬,因为题材和人物我认为都是独特的,全中国那时还只有这一篇,船长说他从来没有被“写”过。  相似文献   

2.
向往文明     
薛东 《文明大观》2001,(11):110-110
人类历史是一部文明进步的发展史。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人们总是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文明、建设文明,人们也总是在热情洋溢地歌唱文明、拥抱文明。  相似文献   

3.
4.
鼓励与鞭策     
《文明大观》2001,(4):56-56
本刊创刊以来,就得到众多读者的热心支持,拥有了不少忠实的读者。他们经常来稿来信,提供报道线索,评点各期杂志得失,并且及时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设性意见。一封封来信,就是一颗颗滚烫的心。一甸甸真诚的话,都是对我们莫大的鼓励与鞭策。值本刊创刊百期之际,我们摘发部分读者的来信,并致以广大同仁衷心的谢忱。  相似文献   

5.
徐苹 《文明大观》2001,(11):79-79
我可能真的应该获得热心作者的称号。这么些年来,在全国这么多的书山报海里,只有《文明大观》和我关系最密切。我把一篇篇稿子传过去,它几乎把我的一篇篇稿子登出来,我知道这里面有很多是鼓励再鼓励,并不是我身怀绝技,但我真的在鼓励下,拼命干起活来,因此确实传播了不少精神文明的东西。尤其是,我在厦门的许多单位办公桌上,看到《文明大观》,或者在众多单位的人嘴里,听到评说我的哪篇哪篇文明文字时,我就有了一点儿“传播文明,开启新风”的愉悦。  相似文献   

6.
盛志耘 《台声》2003,(1):38-38
记得2001年12月2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会议厅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台湾同胞代表在这里欢聚一堂,庆祝“台胞之家”———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成立20周年。在这里,我见到了居住在上海、山东、广东等地的台胞,大家甭提有多高兴,你问我答,十分亲切。因为我们短则一两年没见面,长则十几年没联络。但令我吃惊的是,这些久没联络的台胞朋友,却能说出我近些年来的工作情况,比如,到甘肃采访了“正林”瓜子的董事长、采访了一位开健美中心的台商女老板、还赴台湾驻点,采访了“经营之神”王永庆……我一边听着,一边奇怪地问:“你们…  相似文献   

7.
汪大昭 《文明大观》2001,(11):70-70
十年了,从《文明建设》到《文明大观》,它始终是一本令我十分关注的杂志,不仅乐意做它的忠实读者,也遵编辑部之嘱,时常为“动感世界”等栏目撰文,尤其是写一些有关足球方面的文章。其实,我心中有数,足球在现代竞技项目中,似乎离“文明”二字相去甚远,很多人混淆了粗犷与野蛮,形成足球属于野蛮运动的偏见。不但踢球的人被视为野蛮,连看足球的人都相对野蛮。  相似文献   

8.
百期感言     
《文明大观》2001,(4):1-1
  相似文献   

9.
郭平坦 《台声》2003,(1):15-16
《台声》创刊20周年了。我是1985年被选为全国台联专职副会长的。当时《台声》已经由郑坚等同志创办,初具规模。因工作需要,我分别于1985至1986年、1988至1995年兼任《台声》杂志社社长,先后与《台声》共度10年。《台声》是争取台湾民心的重要阵地《台声》是由在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的民间团体———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的杂志,以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增强乡亲情谊为目的,发挥两岸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当时有“台湾人办给台湾人看”的意见。但我觉得和平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大事,应动员一切力量,建立一…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人的生命旅程中,如果有谁能在困难中成全他的家庭,在无望中帮助他实现某种愿望,那么,谁必将成为这个人一生无法割舍的爱。《人大建设》对于我就是这样。她是我的至爱。  相似文献   

11.
黄瑞霖 《福建通讯》2002,(12):22-22
《文明风》网站今天问世了。作为八闽大地传播社会王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媒介,《文明风》将是信息沟通的窗口,经验交流的渠道,唱响主旋律的阵地,代表福建新风貌的形象,使命光荣,任重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文明风》常青常新,就要把“政治家办网”意识贯穿网站发展的始终。  相似文献   

12.
看到人大建设杂志社举办的“我与《人大建设》征文启事”,我的心头不禁为之一热。到人大工作五年来,我是伴着《人大建设》杂志一起走过来的。其中为文的辛酸苦辣以及从编辑那里受到的启迪和教诲,令我难忘。  相似文献   

13.
叶芳 《台声》2003,(1):25-26
忽然收到《台声》杂志的一封约稿信,一时间有些惊诧,又有些茫然,惊诧的是:仿佛一晃之间,《台声》已走过了长长的20个年头;茫然的是:我一时竟不知道要对这封热情的邀约说些什么,写些什么。正像《台声》的副主编汪舟先生所说,我父亲叶纪东和我与《台声》杂志有着父女两代人的情缘,总该有些要说的,要写的。把它写出来,做个回忆、做个怀念、做个感言,或是其他什么,都算是对《台声》办刊20周年的一种庆贺吧!20年前,台联刚刚成立之时,父亲被在京台胞推选为北京市台联副会长,由于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对台湾广播工作己有…  相似文献   

14.
鞠九江 《人权》2012,(1):58-59
《人权》杂志于2002年2月创刊,至今已经走过了1O个年头。值此之际,我们收到了杂志读者和稿件作者的有关来信,择其一二刊登,以作为一种交流与互动。  相似文献   

15.
转眼间,杂志已创刊10周年,而我精心收藏的《两岸关系》亦已整整120本了。10年来,我与《两岸关系》携手同行,见证了其茁壮成长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乐记》一书以“乐”为用.以“礼”为体,系统地阐释了儒家传统的礼乐文化。强调以音乐感化人心、陶冶性情:以音乐移风易俗、凝聚人心:以音乐和谐社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大乐”完美。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强对传统礼乐文化及其现代性的宣传与应用,加大对具有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文艺作品的宣传.寓教于乐地在文艺活动的组织中潜移默化地引导文明风尚的形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风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六年前,我偶然接触《时事报告》后,一下子被它活泼的风格、精采的内容所深深吸引,从那时起,我就成了《时事报告》的热心订户。因为杂志经常来、及时看,时间一长,家中《时事报告》越积越多。妻子觉得旧杂志放在家中占地方,于是每过一年或两年就把这些旧杂志当废品卖掉。  相似文献   

18.
费陈彩霞 《台声》2003,(1):30-31
接到《台声》杂志的约稿信,才想到《台声》已创刊20年了。作为《台声》的老朋友,在她过20岁生日的时候,我的确该写点什么,但提起笔,又不知从何下笔。还是像阎信中说的那样,“写一写康宁庄园和《台声》吧!”窗外,我们的康宁庄园被白雪装扮得像一位不染纤尘的仙女,湖面已结了厚厚的冰,冰面上覆盖着白雪,像平铺的羊绒毛毯。圣诞节前的康宁庄园静谧安详,像是永久都是这样似的。只有我和大卫清楚地记得,在康宁庄园,在湖面上,在岸边草坪上,曾经火红沸腾的那些日日夜夜。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我带着孩子跟着在台北美国学校教…  相似文献   

19.
不解缘     
张黎洲 《文明大观》2001,(11):65-65
当《文明建设》创刊之时,我作为读者、作者、支持者,就同她结下了不解缘。10年了,从《文明建设》到《文明大观》,从一般期刊到省优秀期刊,既不容易,又不平凡,她拥有了可观的读者群,具有了相当的知名度,确实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20.
在迁进新校舍的时候,我曾亲手捆扎好《公安教育》,整整齐齐,从创刊号开始一本不缺。他们没有灰尘,只是纸页有些微黄。可能是出于职业的习惯吧,我总是无意识地把所有书报分类存放,且一定要排列叠放整齐。那些书报里满载的是我的生活,我的情感。因此,我倍加呵护,生怕哪一天他们会离我而去,连招呼也不打一声。他们确实是我的良师益友。他们赋予我知识,拓展我的视野,丰富我的生活,陶冶我的性情。他们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在午后的阳光里激发着淡淡的幽香,在深夜的枕边伴我一起疲惫地睡去。有时,他们又会在我的脑海里一闪,相互碰撞着,产生灵光一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