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朱晓明 《党史博采》2008,(11):37-41
八路军冀中回民支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成长起来的一支著名的回民武装。该支队作战积极,勇猛顽强,屡建战功,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被冀中军区表彰为"打不烂,拖不垮,无攻不克的铁军"。毛泽东也曾给予高度评价,亲笔题字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这支部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英雄业绩早已名扬天下,但英雄之旅以后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现在还有没有延续的余脉,笔者搜寻查证了大量资料,把这个答案呈现给广大读者,敬请军史专家和回民支队老战士指教。  相似文献   

2.
一 1945年8月的一天,我冀鲁豫军区回民支队刚从黄河返回驻地甘泉县王庄沟,就接到教一旅旅长杨得志的通知:要我跟他赶紧去延安。几天后,彭真同志在窑洞里会见我们。他说,东北已经解放了,急需干部,中央决定从回民支队抽调百名干部,由我带队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抗日民族武装回民支队,驰骋燕赵大地,名震华夏。这支队伍的参谋长就是曾令敌寇闻之胆寒的冯克。 入“四存”,练就文武才 保国家,组织自卫队 冯克,原名冯佩璋,冯克是他参加中国共产党以后的化名。1914年农历8月15日出生于河北省博野县小庄头村一个世代耕读之家。由于是长子,又生在8月15日,成人后高大英俊,受传统文化的漫染冯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驰骋冀鲁边区的渤海回民支队,与回族英雄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遥相呼应,紧密配合,高奏了一曲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英雄赞歌。  相似文献   

5.
回民支队的好政委郭陆顺唐伯藩,刘芳1939年的初春,冀中平原还在冰封雪盖之下,而这片土地上回汉人民的抗日救国斗争,却如火如荼。这天清晨,两匹骏马从冀中军区所在地安平县城出发了。骑在前面一匹马上的,是新任命的回民支队政委郭陆顺,后面的是警卫员李正雄。他...  相似文献   

6.
张怀武 《共产党人》2006,(11):49-50
抗日战争时期,驰骋冀鲁边区的渤海回民支队,与回族英雄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遥相呼应,紧密配合,高奏了一典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英雄赞歌。  相似文献   

7.
正马本斋,男,回族,1901年1月1日出生,1944年2月7日去世,直隶献县东辛庄(今河北省献县本斋回族乡本斋村)人。抗战爆发后,他毅然组织本村70余名青壮年,成立了"回民抗日义勇队",1938年率部参加八路军,后发展为冀中回民支队。他历任回民教导队队长、冀中回民教导总队总队长、冀中回民支队司令员及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等职。自1937年至1944年,7年之间,马  相似文献   

8.
他是八路军冀中回民支队的创建人,被称为“后起的天才军事家”。他率领的回民支队百战百胜,被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孝子更孝我中华,他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母子两代英雄的光辉形象,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他病逝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对他予以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9.
正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活跃着一支以回族兄弟为主组成的抗日部队——回民支队。这支部队屡建战功,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被八路军冀中军区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毛泽东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马本斋(1901-1944)原名马守清,经名尤素夫·马本斋,回族,出生于献县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他早年投身奉军当兵,逐级升至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  相似文献   

10.
孙迪 《党建》2021,(4):65-66
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驰骋着一支以回族青年为主力的回民支队,他们所向披靡,让敌人闻风丧胆,被毛泽东誉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这支英雄部队的司令员就是马本斋. 马本斋,1902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东辛庄的一个回族农民家庭.早年投身奉军当兵,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战功,被提拔为团长.“九一八”事变后,他不满国民党当局的反动政策,离部回乡.日军侵占东辛庄,马本斋挺身而出,举起抗日旗帜,组织回民抗日义勇队.  相似文献   

11.
1938年10月的一天,冀中军区八路军回民干部教导队队长、著名抗日英雄马本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一直在苦苦追寻党的马本斋而言,犹如大海中的孤舟找到了’灯塔。在党的指引下,他的革命方向和奋斗目标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12.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1998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61周年,我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时,在展馆大厅和吕正操上将相会。建国后,我常常不由地怀念冀中抗日根据地的日日夜夜,缅怀那些战斗在冀中抗日根据地的指战员们,以及那些我与之并肩战斗的战友们。其中,我时刻想到的就是当年指挥我们和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战斗的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将军。 吕将军虽然已到了耄耋之年,但是身体健壮,举止灵便,谈吐幽默.思路敏捷,毫无龙钟之态。 “我是56年前在你指挥的掌史战斗中突围出来的。”我们见面之后,我这样作了自我介绍。 “啊!” 吕将军非常惊奇地“啊”了一声,接着他精神振奋地紧握着我的手说:“掌史战斗!掌史战斗!你是怎么活着出来的?” 吕将军这个加重语气的问话,包含着丰富的激动的感情。“掌史战斗” 四个宇像春雷一样,唤醒了吕将军心底的记忆。那是他指挥的一次永生难忘的战斗啊!  相似文献   

13.
一 1940年初,春寒料峭,马本斋率领的回民支队秘密来到衡水、深县一带开展对敌斗争。 回民支队的刮来,无疑给衡水人民的抗日斗争吹来一股春风。中共衡水县委立即派抗日政府县长兼县大队长贾殿阁、县大队教导员杜濂寻访回民支队的踪迹,准备与之联合抗敌。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中,活跃在冀鲁交界地的渤海军区回民支队,于1945年9月改编为山东解放军第七师二十一旅二十三团,奉命挺进东北。11月,到达西满,编入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七师。 1946年6月,七师全体回族指战员,从前线调往哈尔滨市。东北局根据党中央《建立巩固的  相似文献   

15.
为加强对台、澎、金、马战备和掌握敌情的需要,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准备给我们军区一批新的技术侦察装备。1956年苏联国防部长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和我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达成协议,苏军一个技术侦察支队进入福建前线。因为工作需要,我就从军区通信部门调到情报部门分管技侦工作。有一天,皮定均副司令带我上鼓山,去会洋顾问。到了鼓山顶营房区,北京来的苏军情报总顾问已在房前等候,皮副司令对苏军顾问说:“欢迎你们来福建帮助我们,请你们尽快教会我们组织使用好这些技术装备,以便你们回国后我们可使用。”又说:“你还很年轻啊!”苏军顾问说:“司令你认为我不能胜任吗?”皮副司令讲:“我不是这个意思,是想请你们要快一点教会我们。”尔后双方共同开办培训班,我们支队的干部由苏军支队军官对口教练。1946年我在淮安华中军区司令部电讯队参加无线电报训练,毕业后分配在军区电讯队第二台工作,这次也参加培训班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基本上掌握了技术侦察的组织实施和技术装备运用。后苏军支队全部撤回国了。  相似文献   

16.
《党建》1994,(9)
洒向乡间都是爱──记山区小学校长黎新王陈运强“黎新王得了癌症,我们离不开他呀!”“这样的好校长,到哪儿也难找啊!”连日来,黎新王的宿舍挤满了人。有师生,有家长,有村民,也有区、乡、县里的领导。有的送来补品,有的资助他买抗癌药,有的上山为他采草药。他的...  相似文献   

17.
“一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专打日本鬼,保护老百姓。”抗日战争时期,齐鲁大地上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歌谣中的“三司令”,指的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渤海军区第六军分区副司令员马晓云和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马天民三兄弟。  相似文献   

18.
1976年9月9日凌晨。草坪上。一个绿色的身影在闪动,哦,是一位老将军在打少林拳。将军并非他人,正是年近七旬的广一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他早年进少林寺学艺,练就一身武功,以后每天早起练武已成了习惯。秘书匆匆来到草坪,用十分沉痛悲哀的声音报告说:“首长,北京来电话,毛主席他老人家今夜零时10分逝世了!”空气陡然凝固,将军圆睁虎目,呆望秘书,半晌没吭声。秘书怕将军没听明白,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话。将军一摆手上住了秘书:“电话要机场,我马上去北京!”“真是一把好刀,有功啊!”几小时后,广州机场广空升起一架银灰色的…  相似文献   

19.
“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这是聂荣臻元帅1942年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碑的题词,也是对壮士的赞扬。1983年6月。聂帅又一次接见了狼牙山五壮士中幸存的我——葛振林。 聂帅把我接到他家里,我们一起回忆起当年战斗的情景。他亲切地对我说:“狼牙山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威风,任何胆敢侵犯之敌,在伟大的中国人民面前都将遭到彻底失败!”他很关心我的身体,说:“狼牙山五壮士现就剩下你了,你是我们的‘国宝’,好好保养身体啊!”还合影留念,聂帅的关怀使我很受感动。  相似文献   

20.
回民支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成长起来的一支民族抗日武装。在抗战最艰苦的年代,回民支队转战于冀中平原、渤海之滨,驰骋于冀、鲁、豫敌后战场,奋勇杀敌,屡建奇功,进行了500余次战斗,歼灭日寇敌顽叛和地主武装两万余人,在抗日战争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在抗日烽火中诞生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性抗战爆发。中国共产党发出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团结抗日,并公布了我党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