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论中国共产党对华侨抗日的政策与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海外华侨以空前的民族热情支持和参加祖国的抗战事业。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提出的争取华侨的统战主张与政策,是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深入持久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以太平洋战争爆发为界,将中共对华侨的主张与政策分两个阶段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
在抗日战争中,广大华侨以空前的爱国热情,支持并参加这场战争,其丰功伟绩在中国现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永远激励后人。 福清是著名侨乡,福清华侨遍布世界各地。东南亚(即南洋)各国,尤其印度尼西亚最多。在全民族抗战中,福清华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裘援平 《求是》2014,(6):58-60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目标,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实现中国梦,成为当代中国高昂的主旋律和精神旗帜,是包括华侨华人在内的炎黄子孙共同的愿景与追求,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共创辉煌。一、华侨华人为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作出了重大贡献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华侨华人,秉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发扬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支持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十分关心海外侨胞,坚持贯彻执行保护侨胞的各项政策,在抗日战争中,党通过对广大侨胞的统战工作,初步提出了一些华侨经济政策,保护华侨的经济权益,鼓励华侨回国投资,积极救济归侨难侨的困难,受到广大海外侨胞的普遍赞同与广泛支持。这种华侨经济政策,在解放战争的华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极大程度地把华侨经济力量与祖国的革命与建设结合起来,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华侨,曾被孙中山先生誉为“革命之母”。在近代史上,祖国爆发的各次反帝反封建斗争,经常得到海外华侨的响应、支持。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抗日战争,更是与海外华侨的大力支援分不开的。“九一八”事变后,广大华侨即以空前的民族热忱,在世界各地奔走呼号,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华侨爱国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本文拟就先前史学界较少涉及的从“九一八”至“七七”期间华侨的抗日救亡运动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华侨被孙中山誉为“革命之母”,有支援祖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荣传统。据国民政府1910年 6月统计,福建籍华侨近300万人,占当时海外华侨总数的八分之三。 抗战开始后,闽籍华侨以人力、物力、财力报效祖国,热情支持祖国的抗战事业,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7.
新四军的一大特点是有很多从海外回来的华侨青年,在这些华侨青年中,有50多位是菲律宾华侨青年,其中有40多位是泉州籍的华侨青年。 1939和1940年,有一些已参加新四军的华侨青年,重返侨居国,在当地进一步开展华侨抗日救国运动,更好地支持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抗日。  相似文献   

8.
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1874—1961),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集美(今属厦门),是我国杰出的华侨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朋友,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早年加入同盟会,支持过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后来全力支持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对他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1940年5、6月间的延安之  相似文献   

9.
正任贵祥,1958年生,辽宁岫岩人。法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共十八大代表、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局长、《中共党史研究》杂志原主编、全国宣传文化系统理论界"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曾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史等,出版《华侨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海外华侨与祖国抗日战争》等学术著作6部,  相似文献   

10.
战斗在山西抗日前线的归国华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抗战 8年的艰苦历程中,情系中华的海外华侨华人,秉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古训,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纷纷成立各种救亡团体,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支持祖国抗战;还有数万热血华侨青年,冲破重重障碍,回国参军参战,其中许多人为国捐躯. 1995年,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华侨将军"叶飞应中国侨联之约,曾为抗日战争胜利 50周年题词:"抗战史迹,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中共对华侨的统战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海外华侨以空前的爱国热情,掀起抗日救国运动高潮,极力促成和维护国共合作,以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各个方面支援祖国抗战,为抗战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华侨工作。对广大华侨的爱国行动,不仅热情支持,而且予以指导,促进了华侨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因此,抗战期间对华侨的统战工作,便成为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这个时期中共对华侨的统战工作及其成就,对于深入研究中共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巩固和加强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无疑是大有陴益的。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建立初期,周恩来主持制定了国内外系列侨务政策:确定华侨是人民政协组织的组成部分;领导组建新中国侨务机构;主持制定、颁布有关侨务法规条例;保护和维护国外华侨的正当权益;解决长期遗留的华侨双重国籍问题;为新中国建设事业招纳海外人才。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侨务思想:华侨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妥善地照顾在国内的侨眷和安置归国的华侨";华侨要遵守侨居国法律制度、不参与当地政治活动;鼓励华侨华人和当地民族融合。周恩来为我国侨务事业奠基开拓,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为改革开放时期制定侨务政策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广大海外华侨青年认定延安是革命圣地,是中国希望之所在。“到延安去!”“到抗日前线去!”成为海外赤子的共同心声。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歌:“一壶一钵去长征,不怕关山万里程,满腔热血去受训,不到延安誓不停!”为争取华侨支持和参加抗战,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抗日主张,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洋华侨回国服务团延安办事处的基础上,成立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简称“延安侨联”)。1940年9月5日在杨家岭大礼堂召开成立大会,有170余名华侨代表参会。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整个革命过程中,华侨、华侨资产阶级都作出过重大贡献。一、华侨与华侨资产阶级作为辛亥革命的强有力的支持者——海外华侨,她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鸦片战争前,我国人民侨居海外,人数还不多。鸦片战争后,随西方殖民主义者来到中国招募和掠卖华工而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缅两国曾设想协商解决缅甸华侨的"双重国籍"等一系列问题,但最终没有达成双边协议,形成了既默认遵照缅甸法律、又基本实现平稳过渡的特殊结局。缅甸华侨国籍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国际背景下新中国的侨务政策、中缅两国关系的发展态势与缅甸华侨社会特征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新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和缅甸华侨社会的转型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关头的抗日战争中,素以爱国爱乡而著称的海外华侨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从各个方面支持和参加了这场神圣的民族抗战,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战前夕,在世界各地的华侨总数为一千一百四十万人,其中南洋华侨八百万人。  相似文献   

17.
海外华侨对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支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在这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中,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成部分的海外侨胞,他们身在异城,心系祖国,从各方面给予祖国抗战事业以有力的支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一是人力方面的支持。当时,经过广西回国参加抗日的华侨团体就有:马来西亚斯乃司机服务团、泰国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菲律宾归国华侨青年乐队、马来西亚爱国华侨机工队,香港《天演》、《南华》、《自由》三家报馆工友回国服务团、第二期华侨回国服务团,缅甸华侨义勇工程队等等。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还输送过3200名汽车司机回国,在滇缅公路以及…  相似文献   

18.
国家安全是国家利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东西方冷战的特殊情势下,中国对国家安全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与中国对东南亚华侨政策的制定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极其复杂的局面。如何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同时,又切实维护华侨利益?这需要非凡的政治智慧,也考验着共和国领导人。从默许华侨参与当地革命,突出政治,到要求他们恪守侨民身份,低调行事,再到1954年后希望他们转变为当地居民,中国的东南亚华侨政策经历了显著的演变过程。其间对国家安全与华侨利益的双重考量,始终是中共制定与执行东南亚华侨政策的原动力。虽然诸多结构性因素使中国在华侨问题上可以作为的空间备受限制,但其政策制定与执行仍不失灵活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放弃"双重国籍"对于新中国外交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认为"双重国籍"的放弃既是中国争取印尼等国家、开展睦邻外交的国家利益需要,同时对于华侨华人更好地在当地生存和发展又有其必要性;其局限性主要在于,国籍问题并非当时华侨华人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华侨华人问题的复杂性导致了"双重国籍"的放弃在当时只是中国政府一厢情愿的良好愿望。本文还认为"双重国籍"问题是与中国的地缘政治和大国地位联系在一起的,由于中国并未因放弃"双重国籍"而失去华侨华人这一资源,因而此举无论对于新中国的外交还是侨务而言,都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20.
华侨之于中国革命,可谓是居功至伟;华侨之于中国经济发展,也是功不可没。 拥有众多的华侨,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哪个地区拥有众多的华侨,哪个地区就占有经济发展的先机。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史,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改革开放之初,创办经济特区可谓是最具开创性的决策之一。而这一决策的最先受益者便是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