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汉文帝外出巡视经过 中渭桥的时候,突然从桥下 跑出来一个人,使銮驾的马 受到惊吓。汉文帝大怒,命 令侍从把那个人抓住,送到 廷尉衙门。廷尉张释之 立即对其进行了审问。 那个人说:"我是 本县的一个老百姓,走 到中渭桥时,听到禁止 通行的清道声,就赶紧 躲到了桥下。过了好长 时间,我以为銮驾已经  相似文献   

2.
张释之,汉文帝时的廷尉(即大法官),以守法直谏为世人所称道。一次,汉文帝乘舆出行,正经过中渭桥,突然,一个人从桥下急匆匆窜出,惊吓了马匹。汉文帝大吃一惊,派骑兵将那人捕获,交给延尉治罪。张择之了解到那人是从长安县(京兆尹的属县)来的,听说天子车驾经过,就躲在桥下。过了很久,他以为车驾己经过去,就出来了。等抬头见到车驾尚未过完,吓得赶紧奔跑。当时法律规定:“车驾先到而冲犯的,罚金子四两。”张释之据实奏报给汉文帝,说:“此人冲犯圣驾,依法应当罚金。”文帝听了很不高兴,发怒道:“这个人惊吓了我的马,幸…  相似文献   

3.
法制小故事     
上(汉文帝)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张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  相似文献   

4.
权不压法     
正在我国古代,皇帝贵为天子,其个人意志通过至高无上的皇权行使得以充分体现,法条律令也难以约束。但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我也偶尔读到过开明君主个人意志服从法令的记载。记得年轻时读《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得知,汉文帝刘恒就是一位被法令说服过的皇帝。有一次,文帝出巡路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忽然从桥下跑出一个人,惊了文帝的车驾。文帝令护驾的骑士抓了那人,交给廷尉衙门查办。廷尉张释之通过调查得知,是远处一个县的人来到京城,听见警跸传呼,便急忙躲进桥下。过了一  相似文献   

5.
有一次,汉文帝外出路过中渭桥。车驾正在过桥时,忽然,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致使文帝的马受惊。文帝恼怒,命令侍从把这个人捉住,交给当时的最高司法机关延尉衙门处理。当时任廷尉之职的张释之马上对这个人进行讯问。这人辩解道:“我是本地人,刚到桥边,听到禁止通行的开道声,躲闪不及,只好藏在桥下。停了老半天,以为皇上已经过去了,便走了出来,没想就惊了銮驾。”据此,张释之依照当时的法律进行了判决。然后向文帝汇报说:“这人违反清道律令,应该对他处以罚金。”文帝听了大怒道:“这人惊了我的马,多亏我的马性情温和,如…  相似文献   

6.
张释之,字季,是汉文帝时很有名望 的官吏。《史记·张释之冯唐传》中记载 了这样一件事。 一次,张释之随同汉文帝出行,到虎 圈观临,汉文帝向那里的官员上林尉询 问有关情况,上林尉结结巴巴答不上来, 而看管虎圈的啬夫却能对答如流、滔滔 不绝地讲解。 汉文帝很生气地说:"当官应当象啬 夫这样,上林尉太不够格了!"于是下令 要提拔啬夫为上林尉。 张释之上前奏问汉文帝:"皇上,您 觉得绛侯周勃是什么样的人呢?" 汉文帝答:"是有才德的长者。" 张释之又问:"东阳侯张相如呢?"  相似文献   

7.
赵元波 《政府法制》2013,(14):33-33
张释之是汉文帝时的廷尉。是协助皇帝处理司法事务的最高审判官,相当于现在最高法院的院长。由于他不阿谀权贵,依法办事,遭到许多权贵的忌恨。  相似文献   

8.
张释之判案     
经过西汉初期几十年时间的“休养生息”以后,汉代的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到文帝、景帝时,社会文明程度也大大提高,出现了历史上颇为人们称道的“文景之治”的局面。文、景之际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汉初以来法律的推行,从君臣到社会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从汉初法制主要表现的因袭秦代的“以法为主,专任刑罚”,经过西汉初期的黄老思想的浸润,过渡到“以儒为主,德刑并用”的这种转变,正是开启于西汉文帝、景帝时期。《汉书·张释之传》中记载了上述背景下的两个故事:文帝的车驾行进到中渭桥上,突然有一个人从桥下跑出来。文帝的御马受…  相似文献   

9.
高官坐牢方知狱吏之贵 高官勋臣一旦仕途蹉跎,身陷囹圄,不免受狱吏凌辱,所谓"人在屋檐下,哪得不低头". <汉书>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初功臣周勃,先后任太尉、右丞相,封绛侯.其长子娶了汉文帝之女.当时的周勃,可以说尊贵无比.然而功高震主,有人摸透了汉文帝猜忌周勃的心理,诬告周勃要谋反,汉文帝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于是周勃被逮捕.  相似文献   

10.
袁腊梅 《政府法制》2013,(20):22-22
历史上最受皇帝器重的莫过于一个叫卫绾的人。汉文帝在驾崩前,没有担心他的皇子皇孙,反而对皇储留下这样的嘱咐:“绾长者,善遇之。”这里的绾就是卫绾。卫绾是何等人物,有何德行以至于皇帝临终还对他念念不忘,叮嘱继任者要善待他?  相似文献   

11.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汉文帝刘恒算是“孝”皇帝之冠,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进入“二十四孝”的皇帝。 刘恒登基为帝后,生母薄氏卧病三年。刘恒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自侍奉母亲。母亲所服的汤药,他总要亲口尝过后,冷热相宜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俗语说:忠臣孝子人人敬,佞党奸贼留骂名。刘恒的做法得到了众多臣子由衷的拥戴,辅佐他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  相似文献   

12.
2004. 20中国监察西汉文帝登基后不久,为招揽更多的治国人才,建立了对策求贤制度。其具体做法是,在汉文帝二年(前178)十二月,下了一道诏书,书中说:“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丐(请求)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纠正)朕之不逮(思虑之所不及)。”这封诏书,明确要求大臣们推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来朝廷,以匡正自己的不足。诏书下达以后,贾谊、晁错等人才,陆续脱颖而出。这种做法,称为:“对策。”策,谓诏书;对,谓回答诏书中的问题。到汉文帝十五年(前165),汉文帝又下了一封政治上更加成熟的求贤诏书。这次选…  相似文献   

13.
黄鹤 《政府法制》2013,(26):33-33
张释之是汉文帝时的廷尉,负责国家司法事务。由于他常依法办事,遭到许多权贵的忌恨。  相似文献   

14.
邓通是西汉蜀郡人,因为擅长摇桨划船,做了黄头郎(极小的官)。想不到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汉文帝做了一个梦:上天上不去,有个黄头郎从身后猛推一把,终于上去了。这是一个多么吉利的梦啊!能够上天,意味着就要做神仙。这个黄头郎是谁呢?一定得找到他。这个为“上天堂”入迷的汉文帝,“  相似文献   

15.
国庆与家庆     
有的人误以为国庆一词,是近代从西方传来的新概念。其实,只要查查《辞海》、《辞源》工具书,我们就会立刻明白:国庆古已有之,资格甚老。《晋书·武帝纪》:“皓遣使之始,未知国庆,但以书答之。”这是史籍上出现国庆二字比较早的文献之一。顾名思义,国庆者,一国之大庆也。在以皇权为核心、本质上是家天下的封建社会里,国庆庆什么?无非是——也只能是庆祝皇帝登基,君临天下;全国既以皇帝这位大家长为至高无上的核心,皇帝的生日或寿辰,当然也是国庆。在“君权神授”虚幻光环的笼罩下,皇帝被肉麻地称为“万岁爷”,故皇帝的生日,又被呵卵者定为“…  相似文献   

16.
《法人》2010,(6):93-93
“御”字在中国古代是和皇帝有关的词。皇帝出行叫“御驾”,为皇帝看病的医生叫”御医”,而“御府”自然指的是宫廷。如今,这个尊贵一时的名称成了北京一家食府的名字,这家食府叫“御府89号”。  相似文献   

17.
史新 《政府法制》2014,(20):51-51
清朝咸丰年间,吴县(今江苏苏州)有一个人中了进士,以翰林编修进入南书房任职,类似于现在的书目编辑.一天,咸丰皇帝询问他:“你闲暇时常用什么方式消磨时间?”这人回答道:“我闲暇的时候读《汉书》.”恰巧咸丰皇帝当时也在读《汉书》,听到他的回答很高兴.因此便谈起书中说诗解颐的内容,谁知这个人原来并没有读《汉书》,一时间惊慌失措,答不出皇帝的问题.咸丰皇帝顿时感到非常恼火,命令他回到原籍读三年《汉书》再来复职.  相似文献   

18.
从秦始皇嬴政"称帝"到窃国大盗袁世凯"驾崩",中国历史上一共出了408位皇帝。在这些皇帝中,有很多人的名字起得相当搞怪,生造字、冷僻字常常让人"畏名如虎"——皇帝们,连起名都追求"与众不同"、"超人一等"呢!  相似文献   

19.
周碧华 《政府法制》2011,(24):13-13
纵使统率千军万马的大将,只要皇帝稍稍看不顺眼,就有可能遭贬或失去性命,谁吃了豹子胆,敢与皇帝争妓呢?历史上确有一人,非舞刀弄枪之武夫,而是一个善写艳词的作家,名为周邦彦.  相似文献   

20.
李刚 《当代审判》2003,(2):53-53
汉代初年,天下未定,高祖崩后,汉文帝继位,奉行休养生息政策,刑罚疏简,宽厚待民,最终形成历史上为人称道的“文景之治”。张释之就是文帝时期出现的一个杰出的政治人物,他见识过人,秉公执法,成为名留青史的一代名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