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在某种程度上,民营企业已经逐步成为国际社会观察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民营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主体,在“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同时,将在国际舞台中担当更多的政治、外交功能。我们应关注民营企业,特别是“走出去”民营企业在公共外交中的潜在作用,提升民营企业的公共外交能力,引导和鼓励大型民营企业开展公共外交。  相似文献   

2.
十年前,对于民营企业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基本上是一件不可想像的事情。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民营企业实现跨国经营不仅已不再鲜为人知,而且正在成为民营企业追求新的更大成功的一种新选择。这是我国民族企业即将实现新的跨越的标志,也是我  相似文献   

3.
汪忠明 《政策瞭望》2003,(12):23-24
近年来,我国东部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得到了飞速发展,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亮色,“浙江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引人注目,其中尤以“浙江模式”那种坚持市场导向为主,放手民间自我发展的范式更值得有志于跨国经营的民营企业学习。  相似文献   

4.
冯凌宇 《长江论坛》2010,(6):72-74,78
汉语国际推广是在中国崛起、国际格局加速转换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产物,是全球客观需求与中国自主推动双重作用的结果,已超出单纯的对外汉语教学、语言乃至文化的范畴,而是已上升为国家行为,是中国公共外交乃至中国整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应更为自觉地履行好公共外交使命。  相似文献   

5.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互利互惠和共同发展。"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讲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在境外建立加工基地、营销服务网络和研发机构。"本文结合常熟的初步实践,就引导和支持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谈一些想法和建议。一、常熟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与特点常熟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基础较好,对外开放较早,民营经济也很活跃。目前,全市共有5.6万个体工商户、1.1万家私营企业,累计注册资本320多亿元,居全省各市(县)之首。并拥有12个中国名牌、5个中国驰名商标、9个国家免检产品和95个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位列全国同类城市前  相似文献   

6.
国际分工与民营企业FDI的产业选择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营企业由于其特有的优势,将成为未来中国跨国投资的主力军。合理选择投资产业是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成功的关键。目前,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必须制定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产业选择的结构战略和政府支持战略,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地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公共外交的角度对日本侨报社进行研究,探讨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日本侨报社突破海外华文媒体的传统经营理念和模式,创办汉语角、日中翻译学院;举办中日作文大赛、华人学术奖等中日交流新模式,在公共外交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日本华文传媒提出了参与中日公共外交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刘少华  蔡索拉 《求索》2011,(3):60-62
公共外交是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国家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胡锦涛主席访美前夕《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美国的播放,中国公共外交迎来了新一轮高潮。本文以《中国国家形象片》为案例,分析公共外交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机理,认为公共外交能够展示真实国家形象,促进文化传播与认同,提升外交能力与国际地位,引导国际舆论建立正面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9.
<正>公共外交是2010年中国外交最受关注的热门议题。我国公共外交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公共外交的理论有待进一步探讨,公共外交的经验教训也需不断总结,但良好开端意味着积极的发展。2010年,中国外交最受关注的发展之一是公共外交。这个几年前还只是少数专家提及的话题,迅速成为广受  相似文献   

10.
读者来信     
《小康》2012,(5):8-9
正专家点评地方官员"外交"补课不容迟缓郭惠民: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地方官员"外交"缺课》涉及的是进入当今公共外交时代地方官员面对的一个新问题。新中国外交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从1949年到1978年,强调"民间外交"和"以民促官",最终以民间外交打开了外交局面;从1979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以来,美国对华公共外交发生重要转变,由"接触制衡"转向"超越性接触",由"应急防御"逐渐转向"常态进攻"。防御性的公共外交理念促进了中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但仍面临着国际政治体系与秩序、外交理念与外交政策、中美固有矛盾及分歧以及领导人执政理念及个人偏好的制约。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的转变具有同步性与协调性,是美国全球战略完善和体系变革的一部分,是美国对华整体战略调整的必然结果。在新型政治格局背景下,中国应积极应对这一外交转变,并在对美公共外交中构建适合中国的新型外交模式。  相似文献   

12.
李伟 《理论月刊》2002,(11):29-30
环境外交指各国政府(包括国际组织)为解决与跨国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而采取的政策及外交行动。[1]本文试通过分析西方国家在环境外交中的理念霸权、规则霸权和环境侵略,揭示国际环境合作中南北矛盾的根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 今天无论谈及国家大事还是百姓日常生活,总离不开国内与国际,内政与外交。现代通讯、交通等技术的发展,使政府、企业和人员跨国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政治外交、经济外交、文化外交、民间外交等丰富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间外交。全球60亿人你来我往,近200来位外交部长忙得不亦乐乎。通过电视屏幕,外长们为维护国家利益在谈判桌前的一派威严为人熟知,但潇洒诙谐的一面难为人晓。下面几则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话语权是各大国博弈的重要方面,话语权决定国家的制度性权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并没有与中国经济实力以及中国国际贡献的增加同步,还存在一些短板。近年来,基于中国本身以及与世界关系的变化,中国从多个角度提升国际话语权。在外交领域,中国外交不断提出新理念,完善对外话语体系,构建中国外交理论;加大主场外交、元首外交、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力度,以国际制度建设为着力点努力塑造外交新格局,提升国际话语权。未来,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理念和传统思想的宣传,处理好制度改革与制度增量的关系,加强中国在地区秩序和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提高话语能力,使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能够与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贡献等相匹配。  相似文献   

15.
陈燕 《理论月刊》2005,(11):180-182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已成为必然的选择."走出去"战略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商品输出,即出口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第二层次是资本输出,主要指对外直接投资(或称境外投资).民营企业"走出去"方式应选择渐进式海外扩张方式.政府部门应以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把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由以管理为主转向主要提供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16.
<正> 1、进一步提高对跨国经营重要意义的认识。2、应组建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企业集团作为跨国经营的主体.尤其是工业型跨国集团应成为跨国经营的主体。3、为企业集团走出国门、跨国经营创造条件,赋予企业相应的自主权。4、改善跨国经营企业的管理体制。5、加强对跨国经营的宏观管理。6、优化我国  相似文献   

17.
<正>近期,海南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海南公共外交研讨会在海南大学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专家和省教育厅、省外事侨务办公室负责人及海南大学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了揭牌仪式和研讨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作了题为"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的专题报告,专注于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研究的非官方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NGO)发来贺信。会议紧紧围绕"海南与公共外交"这一主题,进  相似文献   

18.
朱全国  周子渊 《前沿》2014,(7):189-191
公共外交在当代外交活动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其主体来看,存在着三种形式。一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政府公共外交;二是以政府主导,由各种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公共外交;三是以政府为主导,民众个体为主体的公共外交。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个体公共外交提供了技术基础,而大规模的、不同国家民众间的流动与交流成为个体公共外交的现实基础。个体公共外交是国家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个体公共外交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利益与外交活动,有必要提高每一个个体的公共外交意识。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我国对外传播面临的重大机遇当属新公共外交的兴起。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外交主要是一国政府针对国外民众开展的外交活动,意在提升本国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促进本国的国家利益。近年来,全球公共外交展现出新的特点,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急剧增多,信息传播主体更为多元化,我们应积极培育对外传播力量,不断扩大对外传播的战略联盟,让中国声音传得更远。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日本对华政治、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公共外交就成为重塑其在中国的形象、重新赢得中国的理解与信任、促使中国奉行符合日本利益的温和政策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员与文化交流、经济与文化援助、外向型的文化教育、对华宣传以及动漫外交等手段,对华公共外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受其独特政治文化及国内右倾化思潮的影响,以及中日两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发展战略等方面矛盾的制肘,日本战后对华公共外交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