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济法权利问题既是经济宪法问题,也是经济法基础理论和经济法部门法的重要问题。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关于经济法权利问题学术界已经有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尚没有达到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经济法权利体系的程度。本文提出:经济法规定的权利最重要的应当是社会(或者称之为社会成员,下同)这一主体的社会经济秩序权和社会(国有)财产所有权,其权利的性质属于不同于民事权利和行政权力的社会权。  相似文献   

2.
权利的社会本原——在社会冲突与社会合作的视野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权利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权利的实现能吸纳或者消解相当一部分社会冲突, 促成一系列社会合作,使社会秩序得以形成、维系并协调发展。社会冲突在伸张主体利益的同时,有利于提升权利意识;其在重划利益格局的同时,有利于创设新的权利规范。社会合作所具有的消除社会冲突、促进社会有序的功能为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安全、和平、有序的社会状态有利于权利的实现。而且, 社会合作为权利的实现增加了有效性。在社会合作中,行为规则的确立和行为理性的运用使行为结果具有可预测性,从而降低了行为成本,增加了权利实现的顺畅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法治与社会》2011,(9):78-78
朱世海在《嘹望》撰文认为,在中国,社会管理往往就被视为政府的管理,并把管理简单理解为控制,导致长期以来,社会管理在目标上重控制、轻权利,重秩序、轻自由。毫无疑问,社会管理要实现一种良好的秩序,但与秩序相比,公民的权利具有更高的价值,而且秩序既可通过强制控制实现,也可通过社会个体和组织的自觉服从实现。  相似文献   

4.
易怀炯 《法制与社会》2011,(17):189-190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政法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检察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需要指出的是,全国检察机关80%的人员在基层,80%的工作在基层,80%的案件在基层,可以说抓好基层检察院的工作是把握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崔晓晖 《法制与社会》2013,(26):257-258
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是当前检察机关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也是检察机关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杠杆。基层检察机关如何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是摆在我们面前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本文作者结合在基层检察工作中的实际和所遇到的问题,从当前检察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中面临的社会矛盾类型入手,分析检察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中存在困难的原因,提出对基层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的思考和建议,以加强检察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和价值,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社会矛盾化解,是当前我国一项重要并具有创新意义的社会政策,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社会矛盾化解的实践中公证宗旨更加彰显,《公证法》开篇第一条就明确规定"预防纠纷,保障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为公证立法目的和宗旨。因此,公证作为一种非诉讼解决矛盾纠纷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舒隽英 《法制与社会》2011,(34):113-114
摘要最高检《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实施意见》中对检察机关积极参与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检察机关将肩负起重要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任务。本文尝试从检察机关在矛盾化解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和参与矛盾化解工作的基本路径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必要的探讨,以求对检察机关完成好“三项重点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已成为发展中要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公证制度在化解社会纠纷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若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将为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和谐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一方面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百姓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另一方面,公众也不时感叹社会乱象丛生,中国转型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林林总总。要破解当前中国面临的转型困局,消解社会矛盾,走法治发展之路应当是全社会的共识。所谓法治社会,是指国家权力和社会关系按照明确的法律秩序运行,并依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的社会形态。在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0.
宋爱明 《中国司法》2012,(12):57-6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加快推进,昆山市经济实力显著提升、民生质量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繁荣、城乡面貌日新月异。2007年起,昆山在高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同时,全面开启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相对于重在经济发展的小康社会建设而言,基本实现现代化则要求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统筹推进。不断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创新大调解工作机制、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平衡各种利益冲突,无疑是社会建设和管理,保障和服务民生,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近年来,昆山始终把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放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新判断和新表述。财税法作为治国安邦之法,与共同富裕目标衔接紧密,是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法律领域。财税法通过调整和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政府预算和税收制度,回应和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供道路支撑。新时代财税法思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立足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发展,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法治思维能力并依法拓展财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二是渐进推动民主、促进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建构预算规范、财力协调和区域均衡的财税体制;三是实现分配正义,通过区域、产业和群体之间的财税制度设计和规则安排,促进发展更加平衡更加充分。借助财税法思维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有利于加快国家治理现代化和迈向全面小康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社会矛盾重要的生产机制和化解机制.建立社会矛盾的文化视角具有十分迫切的理论意义.文化与社会矛盾的关切根源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切,根源于社会结构系统和社会生活展开的张力.文化是社会系统的整合机制,也是社会生活的构成力量.在现代社会,文化嵌入在国家、市场和社会均衡互动的结构中,主导文化构成人们创造生活的共享价值观、基础性的公共秩序和理性化的技术支持体系,供给社会生活的共享空间,多元文化供给创造生活的工具包,它们在共生共荣中既推进生活也推进文化自身的发展.文化视角下的社会矛盾化解依赖于文化机制编制的理性织体.它可以使社会矛盾的演进在理性规制的轨道上有序展开.  相似文献   

13.
孙宝洪 《行政与法》2014,(12):121-125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要求。目前,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为主的体制、较低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农村产业不合理结构、差距明显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策制度的缺陷影响了城乡发展一体化,因此,应以促进城乡农业经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城乡建设与管理一体化为路径,加快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姜素红 《河北法学》2006,24(3):67-71
发展权既是一项国际人权,同时也是一项国内人权.作为国际人权,为保障发展权的实现,各国应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权实现的国际环境.作为国内人权,国家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障和促进发展权的实现.包括设立促进与保护人权的国家专门机构;完善立法;完善宪法审查和宪法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5.
贾茜 《行政与法》2010,(12):39-41
民族地区政府在推动本地区经济增长,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民族地区政府职能模式的改革与建构,政府职能模式的配置与运行方式的转变,既要遵循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总方向,又要符合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特点和现实需要。即民族地区政府主导型职能模式的存在有某种合理性,又有向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必要性。因此,民族地区政府职能模式的建构不仅要充分考虑到经济调控、管理、规范等职能,而且要与提供公共产品、助推公民社会成熟之间实现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6.
林俏 《行政与法》2014,(4):14-19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关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社会保障权以及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等。考察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的热点问题,对进一步完善该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减少社会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居者有其屋、保证劳动者普遍具有较高知识和技能的功能。一个社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经济的发展不仅不会因为社会保障资金的有序投入受到影响,而且会保持平稳持续发展,整个社会也会呈协调和谐状态。国际和我国的实践证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王德新 《北方法学》2010,4(6):120-124
我国自2001年批准加入《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以来,有关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是否具有可诉性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近年来,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具有可诉性的观点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支持。立足于我国国情,从多方面完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保障制度,并在对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进行分层分类的基础上,探索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可诉性的理论和制度,将是法律制度发展的一条可行道路。  相似文献   

19.
由于条约实施机制存在缺陷,《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所规定的社会权在国际层面一直得不到有效救济。这一状况对国际人权保护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产生了长久的负面影响。200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任择议定书》。在缔约国报告程序之外,议定书还确立了个人来文程序、国家来文程序、调查程序三位一体的准司法性权利救济程序。这将会大大加强对个人社会权的国际保护,结束社会权与公民权国际保护不平衡的局面,进一步完善国际人权法体系,从而推动国际人权保护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外部社会的广泛支持。政府职能本身不仅是重要的社会支持因素,政府职能定位还会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发育。在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型中,社会支持随之经历了从混沌到分化、从自发存在到艰难剥离的变迁过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社会支持的可持续成长,有赖于政府职能对教育社会支持的引导作用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