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询问证人是侦查人员在侦查过程中向了解案件情况的人搜集破案线索和获取证言的一种侦查措施。证人提供的证言是刑事诉讼中最为普遍的证据来源,询问证人也就成为了侦查过程中运用最普遍的侦查措施之一。正确的把握证人的内涵和外延、准确了解证人的权利义务对指导公安司法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我国实际,利用比较法的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询问证人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证人的询问包括任意性询问和强制性询问,询问证人是查办贪污贿赂案件的重要取证手段。贪污贿赂案件的侦破往往严重依赖于证人证言,通过强制方式对证人进行询问,有着现实的必要性。我国立法并未授权允许侦查机关强制询问证人,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存在事实意义上的强制询问证人。通过合理设置强制询问的前提条件,限制强制询问的强度,规制强制询问的程序等途径,构建适合司法实践的的强制询问制度,并通过程序对强制询问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3.
认知询问技术作为侦查中询问证人、帮助证人进行回忆提取较为有效的方法,有其科学依据及实用价值。这一技术一经提出便受到侦查部门的重视,被英关法系国家及我国香港地区等的侦查部门广泛应用,并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作为一种前沿技术,对其具体操作及效果的探讨、评析对我国的侦查实践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侦查活动中,询问证人的不当方法主要有:用语不当妨碍证人陈述、侦查人员态度不妥及缺乏做好证人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询问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不当、无节制地反复询问、采取多人集中询问、使用违法违规方法获取证言等。我们必须相应地采取措施,才能有效避免询问证人中出现的不当方法。  相似文献   

5.
询问证人是刑侦人员普遍采用的一种侦查方法。为有效地从证人陈述中获取有价值的案件信息,既要遵守法定程序,更要讲究询问策略。询问人员应当预先弄清目击证人的作证资格,理性地分析其作证的心理特点,询问交流时应从方便证人的角度去选择询问的时间和环境,科学安排询问的步骤,讲究听取陈述的艺术。必要时还可利用认知询问技巧,引导证人更加全面地提取业已存储的记忆内容,使其陈述更接近于事实。  相似文献   

6.
印军内部发生的刑事案件,通常由各级军事指挥官和调查法庭、侦查法庭组织侦查;侦查法律依据多样化、侦查主体非专门化、属人为主的侦查管辖是印军刑事侦查制度的主要特点;初步调查、调查法庭调查和证据一览制度构成侦查的基本程序;询问证人、嫌疑人,拘捕和羁押是侦查的主要措施。印军刑事侦查制度是英国法的产儿,虽然包含了保护人权等现代法律思想,但立法与现实的差距突出。  相似文献   

7.
认知询问技术是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并为国外警方实践所广泛认可的询问证人的技术。其能有效引导证人进行更好的回忆,促使证人提供准确和完整的信息。但在我国侦查实践中这一技术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验对比发现,与一般询问技术相比,认知询问技术在促进证人回忆时具有明显的效果,能够帮助证人回忆起更多细节。  相似文献   

8.
防范目击证人对作案人的指认错误,是避免冤假错案的产生的途径之一。辨认程序在指认证据的形成初期发挥防范作用.但是这一程序在启动、主持人员的组成和有关作案人特征的询问等方面存在缺陷。事后对非法目击证人证言的审查机制可以弥补上述不足。但是它本身也并非完美无缺。侦查阶段难以排除非法目击证人证言,法院阶段审查时,如果是由外界因素导致指认错误,也难以排除非法目击证人证言。在完善指认证据的形成程序方面.应当肯定有关司法解释的积极意义并予以遵守,同时针对主持人员和询问的缺陷进行变革。而完善指认证据的审查程序,需要落实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增加对目击证人外界影响的询问和完善证人出庭制度。  相似文献   

9.
侦查谈话是司法谈话的一种类型。就其实质而言,侦查谈话是一种斗争形式,不仅斗勇,更是斗智。侦查谈话的主体是公安人员、检察人员,在决定立案(刑案)之后,他们就要着手案件的侦查工作。侦查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涉嫌者进行讯问,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证人进行询问。其目的是查明案情,查清案犯,以便依法处理。首先谈谈讯问涉嫌者的方法和技巧。讯问涉嫌者的方法有许多,  相似文献   

10.
侦查询问语言使用的要求和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侦查询问语言是询问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工具 ,正确选择和运用询问语言 ,灵活运用语言的技巧 ,就可以把握询问的主动权 ,消除被询问人的各种心理障碍 ,促使证人和被害人如实陈述案件事实。侦查询问语言使用的要求技巧主要有 :寻找话题 ,拉近距离 ;正确引导 ,矫正心理 ;隐蔽意图 ,全面出击 ;主次兼顾 ,细节关联 ;深究细问 ,查明要素 ;揭露伪证 ,正言威慑等。  相似文献   

11.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是指承办案件的侦查人员以控方证人的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向法官和陪审团就亲身经历的事实提出证言,接受控辩双方的当庭询问和质证。在我国,侦查人员作证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此项制度建构:确立“控诉职能”和“侦查职能”一体化;理清公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在立法上进一步明确此项制度;设立侦查人员人身安全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2.
询问口语是获取证据和线索的重要交际工具。在侦查工作中,要想得到证人、被害人的理解与配合,需要在注意礼貌原则的基础上,把握适合询问的特定语境原则,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借助体态语、副语言的配合,有针对性地选择得体的语言表达方式,达到沟通交流,顺利调查取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询问口语是获取证据和线索的重要交际工具。在侦查工作中,要想得到证人、被害人的理解与配合,需要在注意礼貌原则的基础上,把握询问口语调查取证用语的依法性,展开调查用语的灵活性等特点,紧扣特定的语境,借助体态语、副语言的配合,有针对性地选择得体的语言表达方式,达到沟通交流,顺利调查取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询问法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认知询问法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具有操作性的询问证人的方法,在国外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其有效性已被证明。而在我国侦查实践中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与一般询问法相比,认知询问法在促进证人回忆时具有明显的效果,能够帮助证人回忆起更多细节。认知询问法具有实践意义,应当重视其在实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德国诱惑侦查制度评介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诱惑侦查制度作为对付新型犯罪的有利武器为世界各国刑事立法所确认,作为大陆法系代表的德国其诱惑侦查制度有其自身的特色,其诱惑侦查的适用界限、法制控制、秘密证人作证制度等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建立具有一定借鉴价值。诱惑侦查在实践中广泛存在,但并没有相应制度上的规定。为解决这一实践和制度的脱节,通过对德国诱惑侦查制度中认可诱惑侦查合法性的审慎态度、法制控制、适用要求以及秘密证人作证制度的分析,可以为我国诱惑侦查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提出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实证调查表明,我国在贿赂犯罪侦查实践中,形成了初查阶段将被调查人作为证人询问以突破口供的模式,多数被调查人在立案前做出供述,取得了较好的侦查效果,成为侦破该类犯罪的主要模式之一。其内在成因在于法定讯问时间短,缺乏有效长期控制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手段,以及实践中对立案的严格控制。然而,其面临滥用询问证人程序、控制被调查人人身自由时间过长、疲劳审讯等合法性质疑。实践中有必要完善该模式,包括严格限制询问时间,询问证人只是为讯问突破口供提供线索而不是直接为了突破口供,同时,应保障证人供述的自愿性、调整立案标准等。  相似文献   

17.
调查访问是侦查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环节。虽然法律规定了公民的作证义务,但在实践工作中依然存在目击者不愿作证的情况。究其原因,目击证人在面对警方访问时,往往将作证视为帮助而非义务,又出于多种原因不愿向警方实施帮助。以目击证人为中心,分析助人者实施助人行为前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因素,在调查访问工作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促使目击者做出如实陈述案件情况的决策,对于侦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关系到司法公正、审判公信和人权公义纵观新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目前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可分为刑事证人出庭作证的核心制度、保障制度和程序制度确立证人强制出庭制度和限定应当出庭证人范围是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题中之义,完善证人安全保护制度和规定证人经济补偿制度是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逻辑结果,规范庭审询问证人程序和明确证人证言采信规则是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认证程序.  相似文献   

19.
刑事侦查中证人的作用毋庸置疑,但现实中证人发挥的作用却不尽人意,这使得人们开始追求更有效而科学的询问方法。认知询问技术包括背景重构、报告所有回忆、改变回忆顺序、改变回忆角度四个核心方法。它以心理学为基础,强调询问人员应帮助证人更好地进行回忆,为侦查活动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本文采用实验的方法,统计、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以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和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解决当前证人作证难、出庭难的问题应首先解决向证人取证难的问题。应当将刑诉法规定的证人义务区分为证人作证义务和证人如实提供证据、证言的义务。证人对侦查机关负有如实提供证言的义务,但若不履行这一义务法律并未规定其责任和后果,这是向证人取证难的重要原因。应当赋予侦查机关相应的强制调查权,这是实现证人出庭的必要条件,也是保障侦查工作的需要。对侦查机关的强制调查权应当进行必要的限制,以防侦查权的滥用。法律可以规定在特定情形下证人有免证权,但不宜过于宽泛,对某些案件应当作除外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