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列宁在苏俄农村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出了关于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思想。他认为,无产阶级应该认清农村社会的阶级分化;建立良好的农村社会秩序;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一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
转型时期农村消极社会情绪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在我国农村广大地区滋生了若干消极社会情绪,农民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对自己与各级党政机关的互动关系以及对整个社会持某种悲观的看法和态度。这种社会情绪严重地阻滞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先进文化的建设,并且开始诱发农村社会的认同危机,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对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和正确处理,通过宣传教育、依法治农、发展经济、革新制度等措施和对策,调控农村社会情绪,使之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乡村社会发展逐步呈显出诸多新常态——农村逐步"去村落化"、当代农民日趋"市民化"、农业发展趋向"工商化",农村社区治理的"三农"基础正在发生质变。当代乡村社会基础变革给农村社区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推动农村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发展。当代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发展,必须秉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融合治理"理念,实现"乡村社会内在融合治理"与"城乡社区一体融合治理"的有机统一,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的融合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社会的结构特征及其逻辑演绎与应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社会的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生产方式分散、公民素质不高、农耕意识厚重和公共产品短缺。深化认识和从容应对我国农村社会的结构特征及其逻辑演绎,对于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村未成年人犯罪的宏观原因是国家的现代化目标激起了农村未成年人关于现代性的想象,但国家的现代化谋略又使他们的现代性想象难以实现;微观原因是农村未成年人不良的社会化环境,包括家庭教育的偏差、学校教育的失败、媒体的误导和不良同伴群体的引诱,导致他们远离社会认可的抵达现代性理想的预定轨道。于是他们通过越轨行为去追逐现代性理想。  相似文献   

6.
政情     
《南风窗》2013,(4):20-20
国务院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1月20日,农业部表示将会"保2013年农民收入实际增速达到7.5%以上"。2月1日,国务院发文称"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并认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城乡发展加快融合"的态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势在必行;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的要求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以来备受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农村青少年犯罪由于地域和经济等因素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现阶段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农村青少年是农村社会的主体和代表农村社会的新生力量,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未来的稳定和和谐。因此,如何加强对农村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中,无一不伴随着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中国的现代化无疑也与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一段较长时间内,我们人为地扭曲了推进现代化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内在联系。非均衡现代化战略的实施,把农民限制在了农村,从而滞迟了农村现代化的步伐,也影响到了中国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水平。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农村现代化的起步而长盛不衰的农民流动,又反过来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对于我们在推动现代化的事业中应该怎样对待农民流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杰 《法制博览》2013,(9):218-219
农村社会的法制现代化是我国实现法制现代化的关键,"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人民调解制度在缓解现代农村社会法治需求矛盾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当前农村人民调解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却不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文尝试对农村人民调解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求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杨秀金 《法制博览》2013,(2):291+270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农村建设取得胜利的有力保障,其中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又是整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中之重。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指导下,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整体效能上取得新突破,但距一个科学完善的社会救助目标的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