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不少已落马的退休贪官们可能未曾料到,自己在退休之后,还会身陷囹圄。仍然潜伏着的那些,则时时被惊出冷汗。这一群体向来处于反腐的较为隐蔽的角落,边腐边升、期权腐败、发挥"余权"……他们本身所涉之事,仿佛一面面多棱镜,折射出曾经少有顾及的腐败死角。  相似文献   

2.
我们应当承认,尽管从本质上来说,一切贪官都是真正愚蠢的--因为他们拿自己的灵魂跟魔鬼做交易,在获取金钱物质的同时,丧失的是自己的人格、良心、道德和灵魂,得不偿失.但也必须看到,一切贪官都不认为自己是傻瓜,相反,他们大抵都觉得自己很"聪明",至少他们会在腐败这条不归路上学得越来越"聪明".有时,我们还不得不为贪官们一些鲜为人知的腐败"智慧"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3.
据报载,海南省某单位最近组织领导干部到监狱里参观,让官员们亲身“体验”一下贪官们在囹圄中生活。据说,官员们看了之后触动很大,回去后纷纷表示要洁身自好,不敢再腐败。说实话,我对这一招的效果乐观不起来。想一想这几年,每年被判刑的贪官多达万人以上,处死刑的也有数百人,连胡长清、成克杰这样的高官都给毙了,但一些贪官们该贪照贪,该捞照捞,指望官员们到监狱里走一趟就不敢再贪,也实在小看贪官们的胆量了。贪官凭什么胆子忒大,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腐败的严重后果?非也,他们胆大妄为的根子在于我们监督上的疲软和执纪上的松弛。贪官们腐败…  相似文献   

4.
“廉者,政之本也。”廉洁自古便是我国行政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官德的底线。从来廉洁与腐败势不两立,可如今社会上却出现了一些怪现象:一些腐败分子集廉洁形象与腐败行为于一身,表面上看一副廉洁奉公的样子,背地里却不择手段地搞腐败,待到东窗事发,人们才看清他们的真面目——原来那叫“廉洁秀”。  相似文献   

5.
这年头,讲真话很难,听真话也不易.有些贪官习惯于讲假大空的话,我们早已耳熟能详,比如"想到广西还有几百万群众没脱贫,我就睡不着觉"之类,和该高官的贪贿事实一对比,实在有些荒唐可笑;但也有一些大实话,因为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而广受非议.比如,最近媒体上口诛笔伐的"温和腐败"论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6.
《党建》2008,(9)
有权力的地方,就有腐败生存的土壤。有腐败必须要反。否则,腐败现象多存在一天,人民的利益就要多损失一天,党和国家的健康肌体就要被多侵蚀一天。贪官究竟怎么"反"出来,这本不是问题的问题。不外是通过机制和制度建设,通过有关部门的有效监督,通过群众的举报,通过纪检、审计等相关的依法查处"查出来"、"挖出来"呗!  相似文献   

7.
妙联讽贪官     
封建时代,官场腐败,老百姓借助于对联这一艺术形式,对他们嘲讽揭露。有一贪官,常借做寿的名义搜刮民财,有人作联嘲之曰:  相似文献   

8.
黄胜林 《先锋队》2011,(20):49-50
领导干部走向歧途的原因有很多,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他们当中,既有主动贪腐的,也有被"送上门"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是,以下十种人或物,无疑是贪官走向腐败的催化剂。一是工程。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交通领域投资巨大,"工程上马、厅长落马"的现象不断出现,全国共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7名  相似文献   

9.
<正>他们三十来岁走上处级领导岗位,四十岁左右走上厅级领导岗位,事业一帆风顺,然而却在人生辉煌时刻腐败堕落……河南省驻马店市原市委书记刘国庆,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原厅长、原党组书记刘洪涛,河南省政协原常委、农业委员会原副主任胡玉成,是十八大后河南省查处的三名正厅级干部。"双规"期间,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深刻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在某部门举办的一次警示教育报告会上,报告主讲人--曾参与审理某高官腐败大案的一位办案人员问听众:"大家是否知道,这个腐败分子在案发之后最恨谁?"我估计,听到这一问题的人大概要从两个方面想:举报人或办案人.  相似文献   

11.
张卓桥 《廉政瞭望》2018,(12):42-42
一些贪官犯事儿后,总会为腐败堕落找各种理由.而不是认真深刻地反省病根并对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怨天尤人,愤懑不平。简单归纳,他们怪来怪去.主要还是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范富文 《先锋队》2012,(15):26-27
在腐败案件高发的今天,贪官落马,人们司空见惯,也算不上是什么新闻了。然而,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原县委副书记汤少波被南京市纪委"双规"审查时,却在县城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人们眼里,他是个"清官",别人能贪则贪,他却给自己制定了拒礼拒贿的几条原则。  相似文献   

13.
信不信由你,贪官常常是比出来的。一是比升迁速度。许多干部的腐败往往是从贪图官位开始的。对任何一个人来讲,求上进本是件无可非议的事,官员也不例外。然而随着干部选拔任用标准被“年龄、产值、政绩”等硬杠子限定,一些干部见别人的职务提前上去了,自己却总在原地踏步,由眼馋而性急,常常会跑官、要官、买官,这样的人一旦得逞,必将在新的岗位上“挽回损失”,从而给党和人民造成更大的损失。二是比台上威风。有些官员认为,自己当了官,就该有当官的样子,由盛气凌人继而以势压人,直至称王称霸,拒绝监督,不知不觉地走向腐败。…  相似文献   

14.
吕飞鲸 《廉政瞭望》2007,(11):50-51
2007年2月2日,政协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席庞家钰因"涉嫌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玩忽职守失职渎职、道德败坏与有夫之妇私通"等,被撤销职务。令人称奇的是,踢爆庞家钰"腐败门"的是陕西省宝鸡市司法局干部曹长征。10年前的一次职务行为,曹  相似文献   

15.
李铭葵 《党课》2006,(5):44-46
为什么有些贪官能隐藏那么多年,甚至边腐边升?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们反腐败机制的缺失,也有许多人对腐败现象见怪不怪的冷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有些贪官非常善于用假象欺骗我们。从本质上来说,一切贪官都是真正愚蠢的,因为他们是在拿自己的灵魂与魔鬼做交易,在获取金钱物质的同时,丧失的是人格、良心,最后导致身败名裂、得不偿失。但是贪官们可不会认为自己是傻瓜,相反,他们大抵都会觉得自己很“聪明”。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为贪官们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腐败“智慧”而叹为观止。有人对此作了一番研究,总结出贪官十大腐败假象,以期人们能够透过贪官的画皮看到他们丑陋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贪官从来没有信仰.读过<检察日报>有关浙江临海"反腐作家"程凌征腐败堕落的新闻,这个印象就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题为《"冷衙门"的"生意经"》一文,披露了河北省保定市人防系统腐败窝案,自2014年7月以来,保定市人防办原党组书记、主任李铁柱等16人被查处,9人被移送司法机关。文章指出:一个非主流的"冷衙门",竟摇身变为油水丰厚、炙手可热的"独立王国",最终出现"查处一案、挖出一窝、带出一串"的腐败"破窗效应",其中的教训,值得深刻反思。中纪委官网和《中国纪检监察报》已多次发文警示"冷水衙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处于"转型"时期,由于各种法律制度的不健全,特别是在某些领域内制度的真空状态,造成了目前腐败案件处于高发时期的现实.有关研究资料表明,近三年来,立案查处的省部级以上的干部超过了改革开放以来立案查处数的总和,且呈蔓延之势.  相似文献   

19.
冯江红 《党课》2010,(15):75-78
近年来,当众多贪官逐渐浮出水面、露出丑恶的本来面目时,人们往往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贪官基本上都是玩“潜伏”的高手,在被查出问题之前,他们其实已经腐败很多年了。他们一身“潜伏”的功夫是如何炼成的?为何总能突破重重防线大肆敛财?一个贪官到底能隐藏多久?他们又是怎样露出马脚的?  相似文献   

20.
最近,我看了几篇关于贪官心态的文章,发现一个共性——“出事”前,几乎所有贪官都有从噩梦中惊醒的经历.四川省彭州市原市委书记陈家荣在《悔过书》中写道:“第一次收到包工头的钱后,我每到夜深人静时,都为自己汗颧,既兴奋又害怕,收到的钱财一分也没敢动,且日夜为这些钱财忐忑不安.”其实,受贿后忐忑、心惊的贪官不仅陈家荣一个.“自走上腐败之路,就再也没有过消停日子,虽说不上惶惶不可终日,也是整天提心吊胆.”这已成为贪官们的普遍心态.以陈家荣为例,他们怕的东西确实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