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发展的视角审视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今天中国的民生问题,从发展的视角来全面解决好中国发展进步中的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事关国家发展和兴旺的根本问题,应该成为国家发展的根本指向。民生问题的出现,是我们国家时代变革与经济社  相似文献   

2.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中央苏区的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在当时极为困难的环境中,党为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中央苏区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民生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海玉 《人民论坛》2011,(12):176-177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中央苏区的民生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在当时极为困难的环境中,党为解决民生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中央苏区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民生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是始终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奋斗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给今天留下了许多的启示。新时期要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民生,要加强党的领导,推进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抓住不同时期民生问题的核心,坚持把维护民生权益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5.
导语:同学们,我们平常经常听到、看到、提到"民生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谈谈和"民生"有关的话题。那什么是"民生问题"呢?一、【话说"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6.
谷黎君 《前沿》2013,(15):12-14,22
作为关系国民生计与生活的民生问题,其实质是一个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民生问题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在当今中国,已由过去的生产、生活资料,提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国民精神等涵盖物质需求和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纵观世界,民生问题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改善民生已成为绝大多数国家政府国家发展战略的政治目标.本文通过探讨中国民生发展的基本历程、未来民生发展的基本内涵,以此来寻求中国民生改善的正确逻辑起点和有效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7.
林克才 《新东方》2007,(12):98-100
一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所谓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管子·霸业》指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牧民》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些论述,无不反映了古代先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古今中外历史表明,民生问题绝不是老百姓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问题,而是关乎国家发展进步与政权兴亡的根本问题。孙中山曾说: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民生问题才是因。就我国  相似文献   

8.
民生是当今时代的热点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课题,因为它体现的是民众的基本生计。唯物史观把人民看作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得民心者得天下。民生状况如何,是人心向背的一个历史标尺。所以不仅是今天,自古以来民生就为社会各阶层所关注,并不断诠释着民生的基本理念,推动着解决民生问题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9.
民生,民生     
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和政权兴替的关键。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左传》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些论述,反映了古代圣贤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历史充分证明,只有代表民意,倾听民声,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的政府,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长久。改革开放近30年,民生问题得到普遍关注,改革开放的进程,其实就是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享,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这种观念的变革,把发展观落实到人民的生存、发展等民生问题上,正引领我们国家迈向现代、文明、进步的全新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朱有志  邹智贤 《求索》2011,(1):98-101
本文把民生问题置于唯物史观的理论视阈之中,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多重视角阐释了民生问题是唯物史观的当代出场向度和在场形式,民生诉求是当代社会全体国民的共同愿望和普通要求,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1.
武俊奎 《前沿》2006,(9):35-37
本文从三个方面考察了民生问题,即民生问题的历史考察、关注民生的哲学依据、民生与行政伦理的关系,旨在说明关注民生的重要性和政府责任。  相似文献   

12.
《人大研究》2012,(12):40-42
田建堂:从监督理念、内容、行动上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如何在监督工作中关注和解决好民生问题呢?环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田建堂撰文认为,应着力抓好以下三个关键。关键一,监督理念上要充分认识民生之重要。民生问题事关社会发展,事关大局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常说"厚民生才能聚民心,顺民意方可保民安",讲的就是关注民生、遵从民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蒋淑晴 《传承》2011,(28):4-5
重视和改善民生,切实保障和发展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重视和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经验和启示。通过从坚持体制大变革和坚持民生建设价值标准来改善和发展民生两个视角加以考察,为解决当下中国的社会主义民生问题提供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4.
钱钢  王国亮 《群众》2007,(4):26-27,35
民生问题事关百姓生计与生活,是国家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近年来,江苏各级党委、政府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根本要求,努力做到发展经济与造福百姓的统一,在改善民生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民生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据省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前进征程上,我们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民生问题历来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民生改善政策,采取了切合实际的民生改  相似文献   

16.
中民 《中国民政》2010,(4):14-20
近年来,对民政工作的理论探讨越来越深入,理性认识越来越深刻,理念建设越来越深化。在2009年民政论坛上,民政部领导首次提出"民生民政"的概念,并要求把民生民政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民政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高度重视这一研究重点,深化民生民政的认识,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创新民政政策理论的全新课题。民生是古今治国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后,思考问题的基点也从否定人的利益的经济政治模式,转向承认和发展人的利益。随着民生成为党的主要执政之道,唤起了广大民众民生意识的提升。如今,国人对民生的关注,达到从未有过的广度、深度、高度;同时,历史积淀的民生问题迅速凸现,民生矛盾加速尖锐,民生任务急剧增添,民生工作难度加大,民生领域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从未像今天这样复杂、尖锐、凸出。在这样的情势下,从民政的视角深化对民生理论与实践的认识,是民政部门在履行解决民生、维护民权、落实民利的核心职责中,科学推进民生实践创新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莫宗通 《群众》2008,(2):41-42
民生问题的本质是对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群众需求的永续存在并不断发展,决定着民生问题是一个永恒课题,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面对新时期、新阶段所赋予的民生新课题、新任务,我们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肩负起改善民生新的历史责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民生问题要形成以下共识: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古时就非常重视民生问题,并已将其作为治国之道、安邦之策。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继承并超越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提出民生发展思想,逐步实现由传统民生向现代民生的深刻转变。  相似文献   

19.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事业,必须以清晰的、科学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生观作指导。这就需要在理论上彻底澄清"民生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事情,过去没有民生问题或民生问题解决的很好";"民生问题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应该解决的事情,不能引入市场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现程度越高越好,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高福利民生"等四大误区,剔除干扰我国民生事业的错误思想观念,从而推动我国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以及民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努力改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事关国家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也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全面把握民生问题的难点,是改善民生的关键。民生问题涉及到多个社会系统和社会系统中的多个方面。无论从民生问题本身的特点、政府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从市场化和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等方面来看,都存在着一些难点,阻碍着民生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