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受军营     
不久前,随太原市双拥理论研究会走访部队,参观军营的环境,了解官兵的饮食起居,在目睹了战士的训练和生活之后,我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军营,世上最神圣的课堂。面对烈日下那些队列整齐、训练有序的十几岁的军人,站在那些手中剪刀如游龙雕琢字画的小战士身旁,看着那些培育南北四季鲜花军营后生专注的神情,相比之下,自己平日是何等的舒适、安逸和懒散。军营是奉献者的世界我们平时也谈到军人,提到他们的牺牲、奉献精神,看到电影、电视中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事例,但似乎事与己远,缺少那么一点真切感。深入军营之后,我再也不能想象世…  相似文献   

2.
1994年12月,高考落榜的我告别亲朋好友,满怀希望地踏进了军营。想着为供我读书目夜操劳的父母那期待的眼神,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部队干出个样儿来!于是,新兵生活伊始,我就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工作,勤奋学习,刻苦训练,因表现突出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新兵刚下班.我就郑重地向连队党支部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同时不断地给自己加油:"一定要争口气,早日入党!"  相似文献   

3.
锁匠看人     
<正>不久前,一个名叫皮特的学生,给我讲了一件事。一天,他把自己锁在了家门外。他以为会费一番周折,没想到开锁匠到来后,很快撬开了锁。皮特告诉我:"这个人竟然轻而易举撬开锁,速度如此之快,我都看呆了。"看到皮特惊讶的表情,开锁匠回应,锁只防君子,不防小人。开的:"有1%的人永远是诚实的,他们不会偷盗;还有1%  相似文献   

4.
我与《共产党员》的相逢只有短短的两年,但这两年中它对我的帮助却是令人难忘。 2006年夏天,当兵9年的我从部队解甲归田,来到新单位工作后,非常不适应,想着在部队工作时的得心应手,想着熟悉的营房和军号声,想着朝夕相处的战友……那一切的一切,让我常常沉浸在回忆中,思想上总也走不出军营生活的影子……  相似文献   

5.
《当代党员》2012,(12):43-43
前年冬天,怀着对军营的向往,我报名参军来到部队。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内容,让我感觉重任在肩。  相似文献   

6.
两种祝捷会     
《党史纵览》2002,(4):47
1947年,胡宗南“攻占”延安后,的确高兴了一阵子,自吹自擂闹腾了一番。他邀请了不少中外记者赴延安参加他们的所谓“祝捷会”。为了宣扬“国军”的“巨大胜利”,他专门从西安空运来成批的烟酒副食品,并从自己的部队里选出了一批“模特儿”,换上了解放军的服装,装扮成“俘虏”,供记者们参观。胡宗南的一个副官在延安通过无线电向西安老巢呼喊道:“胡长官要在延安招待中外记者和慰问团,赶快派飞机把鸡、鸭、鱼和猪、羊肉送  相似文献   

7.
杨祖友 《江淮》2011,(12):29
高考落榜后,曾在部队服役多年的姐夫鼓励我去当兵。他说部队是一个大熔炉大学校,在那里会得到一种全新的锻炼。就这样,我带着美好憧憬走进了军营。不久,我就开始打听入党的事。老班长说,入党并不是想入就能入的,要首先把自己培养成为优秀的士兵才有可能。我开始勤奋学习,  相似文献   

8.
1930年12月30日, 在第一次反“围剿”中,红一方面军缴获了一部电台。可见由于红军战士当时还不懂得无线电的用途,竟把自己流血牺牲缴获来的发报机、电动马达、充电机痛痛快快地砸了个粉碎,只剩下一架收报机。发报机被砸的事,很快反映到总政委毛泽东那里,他很生气,立即向部队发出指示:“无线电机不准破坏,必须收集整部机器及无线电机务员、报务员……”1931年5  相似文献   

9.
(一)1927年秋,红军一部在攻打湖南浏阳、平江等城市受挫后,便向井冈山进军。当时,部队中弥漫着一股消沉的情绪,许多知识分子和旧军官出身的人,看到失败似乎已成定局,纷纷不辞而别。有些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共产党员,也在这时背弃了革命,走向叛变或者消极的道路。我当时是一名班长,我们部队就有一个排在排长带领下,利用放哨的机会逃跑了,并带走了所有的武器。那时,逃亡成了公开的事,投机分子们互相询问:"你走不走?""你准备到哪儿去?"这对每一个战士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就在这支革命部队的生死存亡关头,毛泽东来到了我们  相似文献   

10.
秘书心态     
自从来到秘书岗位,仿佛走进被宣传者和领导们遗忘的角落。我是党员、干部,也是普普通通的公民。我与社会上所有的公民一样,有欢乐有痛苦,有成功有失败。我需要事业,也想让社会关心我的存在。 我没有高等学府的硬牌子,但我扛过枪,打过仗,身藏大志,除习武之外练“绝招”,以图回地方有番作为。告别了军营之后,组织又把我推到了社会的舞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读到的内容是:“社会,原来是这样。”我象婴儿第一次睁开眼睛看到陌生的世界。“吃得少,吐得多。”我还有过这样的苦闷。  相似文献   

11.
田将军: 您好!此刻我心情激动,忍不住想将内心的巨大喜悦与您分享,因为我刚刚得知,自己报考军校的分数远超提档线,不懈的努力终于迎来回报!但您一定不知道,我的成绩里也有您的一份功劳。2012年冬,经历过高考失败的我来到军营,想在这里重新找回自信,却没想到,新训后我被安排到某通信大楼警卫班,成了“看大门”的。  相似文献   

12.
“命运”一词,在人类历史上最初和神秘主义联系着,表示人生的一种不可捉摸的“定数”。马克思说:“各个人可以看到自己的生活条件是早已确定的:阶级决定他们的生活状况,同时也决定他们的个人命运,使他们受它支配。”列宁也说:“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由此可见,问题不在于是否承认命运的存在,是否使用“命运”这个概念,而在于应该坚持什  相似文献   

13.
马将军:您好!我是一名在祖国西北边陲服役的列兵,名叫屈财源。看完您写给士兵的30封信,我感慨良多。入伍前我是一名梦想着参军的地方大学生,刚到军营之时,我觉得现实与想象差距很大,几乎后悔来到军营,尽管我的各项训练成绩名列前茅,但还是无法调整心态,抚平心中的落差。直到读完您所著的《在军营里学做人》,让我明白了军营给我的不是“硬件”的帮助,而是本质上软实力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1927年10月,毛泽东等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经过艰苦的行军作战,辗转来到井冈山区的茅坪。这时霜降已过,天气渐冷,但许多官兵仍身着单衣,且破旧杂乱。一天,毛泽东对工农革命军原副师长余贲民说:“贲老(毛泽东对余贲民的亲切称呼),部队现在是上了山,但能否在此扎下根,还有两个大问题,一个是军事问题,一个就是经济问题。我想请你负责经济工作,办个被服厂,解决部队的穿衣问题;办个医院,解决伤员的药材问题。总之,后勤这一摊子,都希望你能管起来。”当时因身体不适正在休养的余贲民回答说:“行!没问题。”不久,工农革命军一营攻占茶陵县城,缴获了一批棉花和布匹,便雇请了二三十名裁缝在茅坪的坝上村组织临时性的被服生产,赶制了一批棉衣和棉  相似文献   

15.
党建动态     
习近平视察海军驻三亚部队时勉励官兵,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相关活动后,专程来到海军驻三亚部队,代表党中央、中央军委向官兵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勉励大家深入抓好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贯彻,牢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心,献身强军实践。他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官兵牢记强军目标,努力把个人理想抱负融入强军梦,强化使命担当,矢志扎根军营、建功军营。  相似文献   

16.
我的入党路     
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曾经递交过3次入党申请书,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没有入党。当兵离家的前一夜,父亲捧着一个红布包来到我的房间,当时我还在猜想是不是给我钱。但当父亲打开布包的时候,我仔细一看,红皮本上赫然印着"中国共产党章程"几个大字。父亲严肃地对我说:"海娃,明天你就要去部队了,这是好事。我们杨家总算出了一个当兵的。在部队你要  相似文献   

17.
互动平台     
"慧眼奖"获奖名单(2012年第9期)孙茂军:陕西省吴堡县人武部黄星:91755部队牛敬良:辽宁某预备役步兵团张圣利:96620部队本栏目互动电话:010-6680119018611589573评刊刊91755部队黄星来信:今年3月份,我从机关调到连队担任政治指导员。我深深感到自己的能力素质,与履行好一名党支部书记的职责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这个时候《军队党的生活》走进我的工作和生活,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一点一滴帮助我一步步掌握党务工作开展的流程和要领。《军队党的生活》中"支部建设"和"党务工作流程解析"这两个栏目,对我这个"新书记"帮助很大,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很强,看了就能用。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8月29日,我作为朝阳市环保局驻村工作队队长,带领2名队员来到建平县罗福沟乡柴杖子村,走上扶贫攻坚的第一线。信心满满地来到村里,可这里的现状却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贫瘠荒芜的黄土地、光秃裸岩的老山丘、坑洼不平的乡村路、杂乱无章的旧村部、低矮破旧的泥土房,还有村民们那一双双渴望脱贫致富的眼睛……柴杖子村和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新农村相比,真可以称得上"天壤之别"。这里的一切,让我们备感压力,但也让我们暗暗跟自己较上了劲:  相似文献   

19.
舒炜 《廉政瞭望》2011,(5):54-55
出生在河北省一个贫寒农村家庭中的马书军,自小就历经磨难:父母离婚,没钱上学的他辍学在小煤窑打工。但他的命运在当兵后发生了转折。1996年,时年18岁的马书军应征入伍走进了军营,循规蹈矩地过着军营生活。1998年,百年罕见的大洪水向荆楚大地袭来。连队赶赴武汉灾区开展抗洪抢险工作,马书军决定豁出去拼命一博,不指望立功,只为不枉白吃国家几年饭。  相似文献   

20.
我与《共产党员》的相逢只有短短的两年,但这两年中它对我的帮助却是令人难忘。2006年夏天,当兵9年的我从部队解甲归田,来到新单位工作后,非常不适应,想着在部队工作时的得心应手,想着熟悉的营房和军号声,想着朝夕相处的战友……那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