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社会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政府在处置这些事件中应处于主导地位,提高政府防御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防御体系的能力包括突发事件的预防能力、控制能力和处置能力。建立突发事件防御体系,政府机关需要通过强化处突基础,健全保障能力;强化科学预测,健全预警能力;完善法规体系,健全应对能力;组织实训演练,提高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领导干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是一个重要方面。加强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应从领导干部自身、政府组织以及国家三个层面入手来加强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的判断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快速应变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网络突发事件呈现频发之势,已经引起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多数地方政府已经初步建立起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分析机制,并划定等级、建立规范,不断提高网上舆情信息监控处置水平和网络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但是各级地方政府在处理网络突发事件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响应速度慢,反应迟钝;处理方法简单粗暴;部门间难以形成合力等等。因此,要加强网络突发事件政府应急管理,就必须建立网络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制度;加强培训,提高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健全组织机构,成立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委员会;完善网络突发事件舆情监控工作机制;高度重视善后处置和恢复工作。  相似文献   

4.
公务员公共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提升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目前处在公共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公共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新时期公共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对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现时许多公务员公共危机意识淡薄,应对能力不强。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主动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及知识储备;同时强化实践磨砺,大力提升公务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经济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5.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制定学生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和组织演练,有利于提高学校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掌控其主动权,增强学生的防范应对意识。制定处置预案包括构成要件及制作要求,演练要求充分准备、认真策划,明确目标、注重过程,合理布景、增强效果,抓住主线、设置悬念。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权变领导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转型时期民族地区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基层政府领导的应对能力直接关系到事件的处置成效。而其特殊性导致了僵化的应对方式,表现在:应对量度缺失化、处置目标刚性化、处理手段简单化。而民族地区的法律规定、行政特色和政治环境则为权变领导提供了现实依据。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应从制度建设、人本管理、学习积累三方面来提升权变领导能力。  相似文献   

7.
当前,随着转型期社会冲突的凸现,作为调节矛盾纠纷最新前沿阵地的人民法院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始终处于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位置,针对法院系统的各类突发事件亦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结合近年来人民法院各类突发事件的具体类型,提出了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这一崭新而又迫切的命题,提出了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具体的组织实施方法,以期对提高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队伍处突能力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的推进,我国公共突发事件不断增多,可以说这是社会转型期的负面效应投射到社会管理层面的结果,这使传统应急管理体系已难以适应。从另一个角度讲,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也体现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最合适的方法处置公共突发事件,保障民众的利益,是我国政府所面对的最急切的问题。应对关系民生民计的突发事件,我们需要更先进、更现代的突发事件的应对思路和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9.
提高公安警卫人员处置突发事件心理素质,主要是通过相应的心理训练来完成的。一般应当针对突发事件的社会性、复杂性、残酷性来设置训练目标和方法,以提高公安警卫人员处置突发事件临阵不乱与沉着应对、临危不惧与沉稳处置、处变不惊与随机应变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频发,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后果。为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使经济社会实现较好发展,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领导干部,作为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主体,要加强培养起一种意识,重点训练出一种能力,避免出现三种心理,积极做到五项要求,不断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突发事件及其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在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安全立法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理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文章在对突发事件界定的基础上,提出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在中小学幼儿园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中存在应急管理相关立法滞后、安全管理机制和应急预案不完善、师生防灾意识不强及社会协调联动能力弱等问题。强化中小学幼儿园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应从完善校园安全立法、推进校园突发事件"一案三制"建设、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应对危机的处置能力、强化校园安全社会网的构筑,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等方面,从学生、学校、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校园安全。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处在公共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公共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面对新时期公共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许多公务员公共危机意识淡薄,应对能力不强。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公务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经济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入发展,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如果不能协调好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必然导致社会突发事件的发生,增加潜在的社会风险。如果能够正确运用统一战线在预防和处置社会突发事件中的独特优势,必将大大降低社会风险和危害。社会突发事件难以预测,危害性大,所以必须重视统一战线在预防和处置社会突发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及时化解社会突发事件的风险和危害。  相似文献   

15.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政府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由于突发事件处置的特殊性,一方面,公民的某些权利保护要求凸现:另一方面,公民的某些权利还要受到一些限制。本文从生命权、获得救助权和知情权的保护,以及财产权、自由权的限制这两个方面对《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了解读.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日趋复杂,涉及民族、宗教、新社会阶层等统战领域的各种不稳定、不和谐因素日益增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对统一战线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提出新的挑战.统一战线建立应急工作机制是应对国际国内形势,保持社会基本面稳定的迫切需要;统一战线的科学内涵揭示了统一战线建立应急工作机制、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可行性;统一战线独特的思维理念和工作方法彰显了统一战线在预测、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巨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高校突发事件以其独特的政治敏感度和社会危害性,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预防和处置高校突发事件,成为学校党政工作的重中之重。统战工作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具备独特的群众优势、能力优势、资源优势以及政治优势.可以通过相应的思想政治建设、制度建设、人才队伍以及方法技术建设等策略.来构建安全高效、快速反应的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的突发事件极易成为舆论中心,引发喷涌状的网络舆情。由于网络舆情应对体制、机制存在缺陷,部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缺乏正确认识和基本应对方法,因此在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中普遍存在着应对不当、处置不力、引导无方的问题,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在互联网与网络舆情深度互动的现实背景下,以创新思维,健全联动机制、预警机制、处置机制、引导机制和管理体制,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不仅是重塑政府形象的必要,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具体表现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及实现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向征 《工会论坛》2008,14(5):61-62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发生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及实现路径,建构完善的突发事件思想应急机制,对于推动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由于社会突发事件发生的突然性、灾难性、危机性,可能或者已经造成社会危害,需要政府积极主动依据法律进行应急处置。在社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媒体应对是政府必须充分考虑和紧密跟进的一项重要应急工作。妥善做好社会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