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代西方信任研究若干热点问题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任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前提,但长期以来对信任的专门研究却十分匮乏,正如卢曼所说的,信任从来都不是主流社会学理论关注的话题。二战后,信任研究在西方日益兴起,随即出现了许多信任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信任问题的种种争论表明,信任研究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基础性工作,它要求我们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与智慧。  相似文献   

2.
微天下     
《南风窗》2011,(24):19
武书连:今天去一所排名前10的985工程大学讲学。该校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向我提出的主题之一是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我在讲课开始时请与会者换位思考:有没有俄罗斯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印度特色、利比亚特色、巴西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如果有,那就可以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财经网:【《人民日报》:靠大量"说教"唤醒的政治信任或是短命的】传统社会的政治信任是人格信任,现代社会中,政  相似文献   

3.
微天下     
《南风窗》2011,(24):19-19
武书连:今天去一所排名前10的985工程大学讲学。该校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向我提出的主题之一是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我在讲课开始时请与会者换位思考:有没有俄罗斯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印度特色、利比亚特色、巴西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如果有,那就可以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财经网:【《人民日报》:靠大量"说教"唤醒的政治信任或是短命的】传统社会的政治信任是人格信任,现代社会中,政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中美印三角"形成于美国单极独霸的权力格局中,构成一个典型的"不对称三角"。三个实力不对称的大国为何没有生成任何联盟,而构成相互掣肘的三角关系?信任—权力的分析模型主张将客观实力差距放置在主观信任的架构中去理解。中美基于支配权力下的理性信任关系,形成"胁迫—应付"互动结构;美印则是"支配权力下的感性信任"占主导,属于"笼络—防范"关系;中印关系是"吸引—观望"关系,即"关系权力下的理性信任"占主导。这三种关系均倾向于非联盟策略,由此构成了三角格局的基础。当然,随着"实力"与"信任"两大变量的变化,中美印"不对称三角"有三类前景:二对一格局、枢纽格局及三国集团。但是,基于三方实力与信任的不匹配,以及第三方因素的制约,三者最有可能保持既"非零和"互动且不结盟的微妙平衡,不对称三角博弈将是中美印三边关系在中短期内的常态。  相似文献   

5.
杨军 《南风窗》2008,(19):16-18
尽管国家质检总局一再称并没有从中谋取一分利益,但一些企业负责人似乎并不相信。行政权力的过度介入,已经使一些企业逐渐丧失了对国家部委的信任。这恐怕是"反垄断法第一案"最让人心凉的破题。  相似文献   

6.
邢少文 《南风窗》2012,(17):68-70
从2008年中小企业的倒闭潮、"民工返乡潮"到现在的大企业接连裁员,显示这个制造业大国正在面临的一些困境,只是,何时才能阴转晴?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跨国大公司裁员的消息已经司空见惯,眼下,这样的状况也并未有所改善,宝洁、百事可乐、诺基亚、NEC、松下、美邮、雅虎,从金融大鳄到制造业巨头,再到消费品和互联网大公司,2012年都传出裁员消息。这昭示着全球经济依然处于低迷之中。不同的是,频繁的裁员举动如今也波及到了中国企业,2008年来在全  相似文献   

7.
该文指出,长期以来,从洛克、托克维尔到普特南的社会政治理论家和公民社会的理论家们一直强调信任的重要性。但是,个体研究数据对这一强大的思想传统提出了质疑。没有多少证据表明:(1)社会信任和政治信任之间存在重叠的地方;(2)信任与志愿性组织的成员有联系;(3)个体中存在着信任/不信任的天性。但是,在整个国家层面,存在支持上述理论的证据。因此,作者得出结论认为,经典理论是正确的,但是需要对它进行修改和量化。  相似文献   

8.
周骥  周洁 《工会博览》2013,(16):37-37
浙江省宁波市目前正抓紧筹建100个技师攻关队,将重点吸收全市各行各业的技术能手、首席工人、职业院校教师、国有大企业技术工人和各类技能大赛优秀选手等. 近年来,宁波市总工会通过整合市技师协会、职工技术协会、技术交流站等资源,先后组建了十大技师攻关队,他们走进中小微企业,帮助破解了一大批迫在眉睫的技术难题.今年,市总工会组织全市职工开展了"创新驱动齐奋力、提质增效作贡献"大行动,明确提出各地各产业工会组织共同努力,建设好100个技师攻关队,以校企联动、订单对接、契约化服务和技术贸易等形式,重点面向全市众多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9.
石破 《南风窗》2011,(14):46-49
社会上普遍的互不信任的风气,在国内慈善界不是没有,而是更加突出。如何在一个互不信任的社会里,收获别人的信任?尤其是慈善领域,没有信任,一切都无从谈起。提升透明度是一个办法,但不是唯一的办法。当下中国内地有2300家左右基金会,有200多万家NGO组织,其中90%以上是草根  相似文献   

10.
蒋方舟 《法制博览》2011,(14):58-59
高三,不相信传说 我也高三过。上高三之前,我对高三所有美好的传说,都赋予不信任。我不信任半天踢足球,半天上课,晚自习还睡觉的学生,会考上北京大学;我不信任平时交白卷的学生,高考忽然灵光乍现,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2014,(24):84-84
<正>近60%的美国首席财务官认为公共信任缺失已经危害到商业环境。这一百分比在世界其他地区甚至还要高。不仅仅关注利润的新的商业竞争力标准非常有利于赢回公众信任。作为商学院院长,我工作中最有意思的部分之一是与各行业领袖进行直率的对话。几年前,我开始听到令人不安的意见:商业领袖正在感受到此前专属于政客的来自公众的鄙夷。这是个信任问题,或者说信任缺失问题。2014年埃德尔曼信任指数(Edelman Trust Barometer)表明,只有不到1/5的全球公众认为商界和政府官员会在面临困难问题时说出真相。  相似文献   

12.
罗素·哈丁(Russell Hardin)是美国纽约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对政府的信任》一文选自《信任与治理》(Trust and Govern-ance,Valerie Braithwaite and Margaret Levi,eds.,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一书。该文认为,信任在根本上是一种认知观念。信任他人或不信任他人,需要对他人拥有某种认知上的假设。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许多招投标代理机构开始开展招投标大数据服务。在招投标过程中涉及大量的企业信息,招投标代理机构需要明确招投标大数据服务过程中所涉数据是否具备商业秘密之要件,避免在开展招投标大数据服务过程发生商业秘密侵权之风险。  相似文献   

14.
温志媛 《工会博览》2008,(11):109-109
文章针对我国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的合作问题,根据重复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分析集群信任合作形成过程中各参与方之间的博弈行为,以中小零售企业与批发企业联盟为例进行具体详尽的分析来进行论证。说明了长期稳定的合作是集群企业在多主体参加的重复博弈中作出的理性选择,从而实现各方的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15.
政府信任研究是学界的热点话题,而现有研究较少涉及大学生群体对政府的信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山东省大学生政治心态数据的分析,发现差序政府信任模式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本文以制度主义为分析视角,采用有序逻辑斯蒂回归的分析方法,发现大学生对政府清廉的感知程度,对政府反腐败绩效、经济与民生绩效和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绩效的评价,都会影响其对政府的信任水平。  相似文献   

16.
该文指出,对政府的信任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国会和经济的表现。近年来,美国政府的绩效虽有所改善,但对政府的信任却再也无法恢复到20世纪50、60年代的水平。其中,社会资本是导致政府信任度低迷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需要从宏观角度去评估政府绩效及社会资本对政府信任的相对影响。本文的分析基于宏观层面的数据,旨在采集社会资本与政府绩效在不同时期的波动变量,并通过比照来解释信任的宏观变化。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绩效和社会资本两者  相似文献   

17.
钟乐伟 《南风窗》2013,(3):43-44
朴槿惠所提倡的"信任政治",是糅合了李明博与前总统卢武铉对朝政策的混合体。但在尚未执政前,朴槿惠已经在逐渐修正自己的对朝"信任"政策。  相似文献   

18.
章剑锋 《南风窗》2008,(4):72-73
去年四季度开始,原料价格上涨对生产企业带来的压力,迫使一部分中小企业或财务压力比较高的企业就此转产或停产,只有少数控制矿山、原料自给能力较好的大企业才勉强得以维持。  相似文献   

19.
张文克 《法制博览》2022,(10):17-19
大数据背景下,大数据与生物多样性法治保护存在紧密联系.大数据在生物多样性法治保护领域的应用使得生物多样性法治信息获取多元化,生物多样性法治保护智慧化.与此同时也促使了生物多样性法治保护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立法上由重视保护物种群体变革为保护物种个体;行政上由决策偏差化变革为决策科学化;司法上由酌定裁判变革为推定裁...  相似文献   

20.
董佳诚 《法制博览》2023,(15):46-48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引发了现代社会的重大转型,大数据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数字红利的同时,也使个人信息和隐私泄露问题变得日益严峻。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对隐私权的影响,剖析我国的隐私权保护机制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从隐私权的救济、公民隐私保护意识以及数据隐私监管等层面提出相应的路径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