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边风云     
《南风窗》2011,(4):13
半岛台揭秘巴以密谈据英国《卫报》报道,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近日得到1600页的巴勒斯坦机密文件,内容涵盖巴方与以色列和美国10多年的谈判历程。文件透露巴勒斯坦谈判代表曾秘密同意以色列吞并其在所占东耶路撒冷土地上非法修建的绝大多数定居点,并且巴民族权力机构领导人曾私下得知以色列2008至2009年在加沙开战的消息。最具争议性的是,巴方还曾建议成立联合委员会,接管位于耶路撒冷老城的宗教圣地圣殿  相似文献   

2.
周边风云     
谢奕秋 《南风窗》2011,(4):13-13
半岛台揭秘巴以密谈据英国《卫报》报道,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近日得到1600页的巴勒斯坦机密文件,内容涵盖巴方与以色列和美国10多年的谈判历程。文件透露巴勒斯坦谈判代表曾秘密同意以色列吞并其在所占东耶路撒冷土地上非法修建的绝大多数定居点,并且巴民族权力机构领导人曾私下得知以色列2008至2009年在加沙开战的消息。最具争议性的是,巴方还曾建议成立联合委员会,接管位于耶路撒冷老城的宗教圣地圣殿  相似文献   

3.
袒护、支持以色列的侵略史和暴行的现实,这是美国良知的黑暗时代。这是后人将为今人感到耻辱的时代。这是未来历史学家对于50多年来美以关系将作深刻检讨的时代。以色列侵略者在造成世界性的危机,使得美国股市下跌,沙特外长与伊拉克外长拥抱,阿拉伯国家与亚洲穆斯林国家大有联手之势。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乔治·布什政府面前:是制造更多的本·拉丹?还是和平?  相似文献   

4.
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改善关系是近年来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显著变化,它既是两国应对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剧变的战略选择,也是两国政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遏制伊朗势力的扩张,加强双边经贸联系和助推区域经济合作,是沙以两国改善关系的主要战略目标。沙特和以色列"结盟"将加剧中东两大阵营的对立,扩大阿拉伯国家间的裂痕,并使巴以问题的解决向着有利于以色列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最新一轮巴以冲突中的许多迹象表明,巴以冲突即使没有反映出犹太复国主义和伊斯兰主义之间的一种文明冲突,但从巴勒斯坦人的角度来看也至少反映了巴以冲突的伊斯兰化。第一,巴勒斯坦人和其他分析家对2000年9月底爆发的敌对行动的称呼——“巴勒斯坦人的第二次起义”——表明了巴以冲突的伊斯兰化。阿克萨是一座位于耶路撒冷圣殿山上的清真寺的名字。圣殿山既是穆斯林的圣地,也是犹太人的圣地,第一轮暴力行为就发生在该地。大多数巴勒斯坦人声称,当时以色列反对派领导人沙龙造访该地引发了暴力活动。然而,以色列人和一些巴勒斯坦人声称暴力活…  相似文献   

6.
10月4日凌晨,欧盟外长会议经过20多个小时的紧张磋商,终于一致同意启动土耳其加入欧盟问题的谈判.土耳其对欧盟40年之久的单相思式的苦恋终于出现了一道曙光,外长居尔称:"土耳其开始了一个新时代",是与欧洲实现一体化过程中的一个"历史性时刻".  相似文献   

7.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提出的外交政策新思维,不仅在世界范围引起巨大震动,而且也带来联邦德国同苏联关系的显著变化。曾几何时,由于西德政府不顾苏联再三反对,坚持在西德部署美国新式中程导弹,引起苏联方面的强烈反应;又由于科尔总理失言,把苏联领导人某些作为同纳粹分子戈培尔相比,使苏联几乎中断了两国间全部官方交往。而自1987年以来,两国关系明显地出现拼弃前嫌、着眼未来、加强实际合作的良好发展势头,两国之间的外交往来也异常频繁,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7月西德总统对莫斯科的访问和今年1月苏联外长对波恩的访问。在新近这次访问中,两国不仅一致表示要赋予两国关系以"新的质量",而且还在两国外长和负责官员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西德来说只同少数友好国家才有的定期政治磋商制度。两国还延长了双边经济合作协定,使其有效期延伸到21世纪。苏联外长表示,要用"新思维"对两国过去的交往作出"新的解释",西德外长也强调,  相似文献   

8.
周边风云     
《南风窗》2011,(9)
铁穹成功拦截火箭弹据路透社报道,正在捷克访问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布拉格说,铁穹反导系统4月7日首次成功拦截了从加沙发射的两枚火箭弹。此前,加沙发  相似文献   

9.
周边风云     
谢奕秋 《南风窗》2011,(9):16-16
"铁穹"成功拦截火箭弹据路透社报道,正在捷克访问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布拉格说,"铁穹"反导系统4月7日首次成功拦截了从加沙发射的两枚火箭弹。此前,加沙发  相似文献   

10.
在中东这块拥有大量石油却又多灾多难的土地上,至今仍有一个深深的伤口难以愈合,这就是巴以问题。经过5次战争和无数次的冲突,以色列成为了该地区的军事强国,在四周阿拉伯国家环伺的境域里,以色列时刻保持着警惕。犹太人认识到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多次的实战打出了以色列军队的名气,更使其空军享誉世界。而在近几年的巴以冲突中,吸引人们视线的却不是“大卫之拳”——战斗机部队,而是知名度不甚高,但却同样凶狠的直升机部队。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以色列利用中东乱局,趁机调整其中东战略,从战略相持转向战略突围。以色列中东战略调整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建设海洋强国和东西两翼齐飞战略构想,构建东地中海经济圈和红海—海湾国际经济走廊,重塑中东地缘经济,争取从外围突破巴以、叙以和平进程僵局。以色列中东战略调整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通过发展促进和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上有共通之处。"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以合作成果丰硕,但障碍犹存。  相似文献   

12.
应联邦德国总统劳的邀请,今年4月8日至13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德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德国是江主席对欧亚非五国访问的第一站,也是此访中唯一的欧洲国家。这是新世纪我国对欧洲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动,对于促进中德和中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此外,今年又恰逢中德两国建交30周年。值此之际,江主席访问德国,双方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中德两国在21世纪发展全面友好合作关系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周荣水 《当代世界》2008,(11):50-50
9月17日,以色列第一副总理兼外长列夫尼在执政党前进党的党内选举中以43.1%的得票率,领先最大的竞争对手、交通部长莫法兹1.1个百分点,当选前进党新一任党主席,并将组织新一届内阁。  相似文献   

14.
以色列只有靠民主法治的成功才能摆脱巴以冤冤相报的循环,实现长治久安。有人说,追思犹太人跌宕5000年的悲惨史,你定会以一双挂满泪珠的眼睛忧伤地望着以色列。而前些天,电视画面不断地播放着神情黯然的以色列士兵搀扶着嚎啕不止的加沙居民撤离居住点,那一刻的撕心裂肺,又一次成功地“痛苦公关”了全球人民的同情心。以色列,自赫茨尔所著《犹太国》在上世纪初传播,到1948年建国至今,太多地承受了外部的责难,又有谁肯静下心来换个角度看看这个“戴着镣铐的舞者”呢?  相似文献   

15.
纪春鹏 《当代世界》2010,(11):32-35,39
在美国大力斡旋下,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断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于2010年9月2日在华盛顿会晤,这标志着停滞了20个月之久的巴以直接谈判艰难重启。巴以恢复直谈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美、巴、以三方出于各自政治需要所作的外交抉择。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1月21日至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率中共代表团应伊朗、巴林、以色列三国政府和埃及民族民主党、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的邀请,对上述五国进行了友好访问。中联部副部长李进军,中宣部副部长李东生,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臧世凯等随同访问。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吉隆坡开幕东亚合作与南海问题引关注8月4—7日,第48届东盟外长会及系列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出席中国—东盟(10+1)外长会、东盟与中日韩(10+3)外长会、东亚峰会(EAS)外长会和东盟地区论坛(ARF)外长会。自冷战结束以来,东盟积极推动与域内外大国友好合作关系,并建立功能各异的机制化互动合作平台。这些机制在推动东亚务实合作、构建利益共同体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区域大国,中  相似文献   

18.
陶彦召 《南风窗》2013,(11):80-81
作为叙利亚的两大邻国,土耳其和约旦都可能在后阿萨德时代的叙利亚政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以色列希望借助这两个"盟国"来维护自己的安全利益。5月10日,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结束对中国为期5天的正式访问.赶在犹太人的"安息日"到来之前返回以色列。访华期间,内塔尼亚胡与美国总统奥巴马通了电话,这也是自一周前媒体报道以色列对叙利亚境内目标实施空袭之后,以、美两国领导人首次直接沟  相似文献   

19.
进入3月、4月,巴以局势经历了剧烈起伏。3月22日,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遭到以色列定点清除;4月14日,布什会见访美的以色列总理沙龙,首肯其单边计划,将其作为路线图计划的一部分;4月17日,沙龙再次指挥定点清除刚刚接任哈马斯加沙地带负责人的兰提斯,4月18日,沙龙在每周内阁例会上说,以将在撤离加沙地带前完成隔离墙建设。4次重大事件在不到一个月内发生,充分说明巴以局势所特有的变幻莫测性,引发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巴以紧张局势加上伊拉克乱局,显示中东局势的紧张链条正面临断裂,也猛烈揪扯着全球的敏感神经。  相似文献   

20.
在连绵的巴以冲突中,美国一边倒地支持犹太人,最终走到要废掉阿拉法特的地步,甚至不惜冒犯阿拉伯盟友、以自己在中东的战略利益为代价。美国的犹太人在国内四处游说、示威,以色列国旗满天飞,乃至有人称犹太人的利益主宰了美国的外交政策。 犹太人在美国仅占人口的2%,但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