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08年王胜俊院长提出死刑判决要以人民群众感受为依据后,法学界争议颇大。从法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司法判决确需考虑其社会效果,人民群众的感受无疑是关键因素。但如何参考人民群众的感受确非易事,很容易流于形式或被人做嫁衣。具体而言,应解决好如下问题:第一,人民群众感受可表现为哪些形式?第二,如何来衡量判断人民群众感受?第三,怎样将人民群众感受体现到判决中?唯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民群众对司法需求的不断增长,行政争议特点的不断变化,为加强对行政相对人的诉权保护力度,依法积极受理新类型行政案件,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现实司法需求,行政诉讼程序中应当设立行政诉讼听证制度,以此来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民主这个题目很大,有难点,但非搞不可,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去探索、研究、建设。因为不解决民主问题,就谈不上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当家作主也是空谈。这是我们最基本的出发点。再从我们治理国家来讲,如果不发扬民主,就不能集中人民的智慧,国家就不能治理好。靠少数人治理行吗?能治理好这么大的国家吗?我国是个长期受封建主义专制统治的国家,怎样防止官僚主义,克服官僚主义,防止封建专制那一套在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中起作用?怎样防止重犯过去那一类错误?从这点上讲,也要解决好民主建设问题。一个是群众当家做主的积极性问题;一个  相似文献   

4.
在经过了多年的革命斗争之后,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中国执政党的地位。在这场革命中,我党得出了一个重要的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尽的力量。那么,与人民群众联系紧密的党的基层组织要如何做才能更好的深入人民群众,更好的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呢?本文就简单的阐述一些观点,来论述基层党组织与群众的关系如何进一步的深化。  相似文献   

5.
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什么?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我们一方面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也要择善固执、固守革命时代的优秀传统——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回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对此,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次讲话中,都曾对此反复强调,并将之提到不如此就有可能“亡党亡国”的高度来认识。 本刊5月(下)发表了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我在太行山的十一个寒夜》一文之后,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市委书记吕日周在长治还做了哪些工作?其工作主要方式如何?他为什么爱骑单车下乡?这样做究竟能发现、解决多少问题?——大量读者来信表示,希望更深入了解长治的治市实践。 本刊特向吕日周约来此稿,以满足读者需求,并希望着:深入群众、扎实调研——中国共产党的这一老传统能在新时代里,再次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6.
苏共垮台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苏共这个有着93年历史的大党宣布解散,同时也结束了自己单独连续执政长达74年的历史。那么,苏共是怎样由一个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联、甘愿为人民的利益流血牺牲、为人民谋福利的党,演变成为一个脱离了群众、高高在上而为群众所抛弃的党呢?其实,这个问题自苏联解体、苏共解散以后,就一直为我国所关注。显然,世界上最大、历史最长的共产党的兴衰成败对我党的执政实践更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证据法治     
赵丹妮 《法制博览》2015,(4):144-14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系统地提出"依法治国"的政治方略,这将我国的法治进程推向新的阶段。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围绕着证据展开,新时期大背景下的法治之风也必然要求"证据法治"。我国司法实践主要关注证据的收集与提供、证据的审查与定案等几个方面,不难看出要保障人民群众的诉讼权利与实体权利,就必须贯彻"证据法治"。  相似文献   

8.
谭智文 《法制博览》2023,(9):103-105
司法救助是国家对生活面临急迫困难的当事人给予救助的法律制度。开展司法救助是检察机关在司法办案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体现,是推进法治建设、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是“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行动自觉。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进一步强化司法救助工作,既是检察机关的工作职责,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9.
《南风窗》2016,(22)
公安改革被放在国家深化改革的突出地位。目前大力推进的公安改革,聚焦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使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执法活动中都可以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改革的实践,从社会效果上来说,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支持。而基层公安工作的复杂性,更需要我们有清醒的认识。为此,我们编发了吉林大学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于龙刚在基层派出所的调研文章,以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  相似文献   

10.
《法制博览》2010,(3):34-35
打小就知道人民群众这个词。现在也总听说人民群众这个词,可人民群众到底是谁,是什么样的人,我一直犯糊涂。人民群众有时候叫人民,有时候叫群众;有时候叫人民群众。就如人的名字,拆开了叫合起来叫,反正称呼的都是一个对象,说的都是一个意思。  相似文献   

11.
车芳芳  李冰 《法制博览》2022,(14):90-92
近几十年,我国的犯罪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严重暴力犯罪占比越来越低,轻刑犯罪占比越来越高,传统的办案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少捕慎诉慎押是党和国家根据新时代社会需求和人民新期待而确立的刑事司法政策,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具体要求,是继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之后确立的一项重大的刑事司法政策.  相似文献   

12.
人民群众执政主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执政主体的确定具有本质性意义。任何社会,执政主体都是一个包含三个层次的系统。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执政的实质性主体、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代表人民群众执政的代表性主体、代表政党执政的人是执政的执行性主体。实质性主体对政权性质和社会发展方向具有决定作用,代表性主体和执行性主体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体现和实现实质性主体的利益、意志和要求。  相似文献   

13.
许霆案引发了新类型案件归向何处的思考,我国如何建立指导新类型案件的制度、其生命力又如何?种种问题都掩藏着司法背后的争议,然而建立统一的裁决尺度是时代的必然,是司法改革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王伟 《法制博览》2022,(13):43-45
2021年1月1日,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正式实施,《民法典》共7编84章1260条,每一条都与人民群众的民事权益息息相关,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修订、新增及废止的法律规定涉及范围广泛,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只有正确理解和适用这些新修订的法律条文,才能确保《民...  相似文献   

15.
马德天 《法制博览》2013,(10):111-112
小额诉讼程序的正式立法是顺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的重要体现。但是小额诉讼程序在实践中如何具体操作尚未细化规定,尤其是该程序的启动目前采用的强制适用,对当事人的程序保障造成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对小额诉讼程序启动权的定义、性质、现状、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法理和实证分析,并结合司法工作经验对如何规范小额诉讼程序启动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构想。  相似文献   

16.
李昊泽 《法制博览》2013,(11):162-163
《中国司法改革》白皮书指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贪污受贿问题是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一大恶疾,也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严重侵害了国民对职务行为公正性的信赖。本文尝试从司法改革过程中共同受贿的认定与处理模式为视角,试图从微观角度审视中国司法改革进程。构建共同受贿的认定与处理模式应该考虑到共同犯罪的本质是行为共同,并且贯彻罪行法定原则和刑罚相适应原则。  相似文献   

17.
民意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对与其相关的公共事务或现象所持有的大体相近的意见、情感和行为倾向的总称。司法是司法机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通过理性思维做出裁判的活动。一方面,群众的呼声关系到司法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并影响到法律最初目的的实现。民意具有其正面作用的一面,亦有其负面效果的一面。另一方面,民意是由人民群众根据其朴素的正义感和道德感做出的反应,具有非理性、易变性、难以测量性等特点。因噎废食不可取,如何分辨和收集司法中的民意,有效发挥其正面价值,并避免其负面效果,是本文探讨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8.
在10月的大选中,过渡政府总统卡尔扎伊以绝对优势当选为阿富汗总统.这是阿富汗建国200多年来的第一次自由选举,是阿社会的一大进步.但是,阿富汗通过这次选举能否变成民主国家?卡尔扎伊在今后5年的执政中会否一帆风顺,是否能摆平地方军阀、解除其武装、实现对全国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持久和平?能不能搞好经济重建、改善深受战乱和赤贫之苦的人民群众的生活处境?人们普遍认为,卡尔扎伊总统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9.
贾茹 《法制博览》2013,(1):110-111,86
随着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不断增加、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司法被给予了很高的期望。然而同时,对司法的诟病、不信任也比比皆是。固然,我国司法公信力较低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人们对司法缺乏理性理解,对司法权的有限性认识不足,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展现我国"司法万能"形象进而揭示司法的"不能承受之重",并通过分析"司法不能"的原因,就现有法治环境下提高司法公信力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在创新社会治理中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深刻认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党的群众工作和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和新要求;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化群众参与理念,创新群众参与的渠道和方式,健全群众参与的体制机制,使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贯穿到社会治理及其创新的全过程;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治理新局面。只有把党的群众工作与社会治理创新紧密结合起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才能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