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世纪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自此也开启了"软实力"研究与应用的潮流。从定义来看,"软实力"是指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其目标从而使自己得到想要东西的能力,它是一种具有指示性、吸引性和模仿性的力量。根据约瑟夫·奈的分析,"软实力"可以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而实力则主要  相似文献   

2.
姜丽 《当代世界》2022,(2):26-31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次提出"软实力"概念,认为软实力是通过吸引与说服而非威逼或利诱来影响他人从而达己所愿的能力,并将软实力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文化吸引力、制度吸引力以及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当今世界,国家软实力竞争逐渐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基本表现形态之一.奥运会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体育赛事,在构建国家形象、提高国家软实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2014,(11)
<正>5月份的《南风窗》以"友国在哪儿"为题探讨中国的外交布局。本期策划特别注意到,除现实主义冷冰冰的利益算计外,中国外交开始注重以软实力构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领导人将其称之为"命运共同体"。这是个富含感情和价值的名称,但问题在于,我们有无这样的能力将其传播并获致认同,这是设想中的共同体成为现实的关键所在。如文中所言,作为"软实力"这一词汇的创始者,约瑟夫·奈对中国的软实力前景并不看好,他认为政治因素是个短板。其他学者如肯尼斯·金等也认为中国目前在非洲的外交还够不上"软实力"的程度,顶多是彼  相似文献   

4.
同一民族的文化,其软实力有着"潜"与"显"的显著差别。"潜"表现为文化主体性的迷失,"显"则表现为文化主体性的确立。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主体性出现了性质和程度不同的两次迷失。第一次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源于民族的生存危机,是全局性的。第二次表现为改革开放初期一些社会思潮中的西化倾向,具有局部性质。两次迷失都凸显了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彰显基础这一内在逻辑,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解释框架仍然是唯物史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宣告了文化主体性的确立。当下中国学术领域文化主体性觉醒趋势显著,这既是中国文化软实力转向显在状态的表现,也是其进一步彰显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河南省邓州市检察院依托深厚的穰原文化底蕴,立足自身实际,把检察文化建设作为提高检察干警素质的源泉、凝聚检察队伍的灵魂、推动检察事业发展的动力,强力推进理念文化、环境文化、素质文化、网络文化、精细文化建设,以五项文化建设促进了机关"软实力"的提升,并以这一"软实力",提高了法律监督的"硬功夫",塑造了检察工作的"硬品牌"。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层面。除了加紧向亚太地区进行军事部署、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等军事、经济手段之外,通过软实力外交来影响和塑造亚太各国成为美国从"文化"层面"锁定亚太地区"的关键一环。其间,非政府组织凭借自身优势在美国的亚太软实力外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非政府组织在亚太地区开展软实力外交主要有三条路径:(1)通过"文教经援"输出美式文化;(2)通过"选举监督"扩展美式"民主";(3)通过"舆论引导"彰显美式"自由"理念。面对美国软实力外交的全面攻势,中国如何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及文化发展的自主性,成为当前中国亟需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就提升中国非政府组织参与软实力外交事务的能力而言,一方面应加快消除中国非政府组织自身存在的诸多障碍,在此基础上,鼓励境内非政府组织积极成为在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文化、价值理念的得力助手。另一方面,中国非政府组织有必要对国内研究力量加以整合,在"保持国际关系中的文化自主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等问题领域形成研究网络,进而在国际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也更易于为国外受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2010,(9):31-31
<正>不可否认,文化"软实力"正在受到越来越强的重视。两会期间,围绕文化"软实力"开展的探讨之声不断。北京、广东、海南、甘肃、宁夏等省区陆续将文化产业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规划,湖南县体谋划以网络、动漫、会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文化消费前景,广西则明确提出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扩大消费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北京共识"与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北京共识"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北京共识"是未竞的中国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必须走持续、协调的发展之路,必须建立一个充满关怀的宪政国家,让世界分享中国的增长带来的益处,走一条和平、共赢、开放和自由的发展道路,才能进一步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要提升国际活动能力和影响力,塑造本国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其外交内容和方式必然要注入新元素。民间外交日益成为中国顺应历史走向、迎合时代潮流的重要外交突破模式,有利于推进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世界"的价值追求。民间外交及其模式创新对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并提升中国软实力建设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软实力"理论之父约瑟夫.奈从"软实力"的角度否定了美国国内新一轮"美国霸权衰落"论。奈认为,国家实力的来源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当前美国力量依靠的是包括信息技术优势在内的许多东西。"大国衰落宿命论怪圈"更多地表明人们心理上的担心,而这将导致政策制定出现错误。在中美力量博弈中,奈虽然承认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指出中国内部存在不确定性,中国的发展并不一定意味着中国将超越美国。中国时代尚未到来,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将科学发展观写进党章,将其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发展的总指挥。科学发展观中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这直白的表达将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将全国人民关注的重点都集中到科学技术上来。在近期召开的十八大四中全会上更是进一步强调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表明了科学技术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方面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是就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文化软实力的关系这一角度出发来研究科技发展和文化软实力提高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约瑟夫·奈:从“软实力”到“巧实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约瑟夫·奈(Joseph Nye)是国际上最早提出国家"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的著名国际关系学者。"软实力"的概念也随着新奥巴马政府成员的频繁使用而变得家喻户晓。约瑟夫·奈曾出任卡特政府时的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政府时的助理国防部长和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奈教授有一个中国孙女,广西自治区南宁市一个孤儿不到一岁时被其儿子儿媳收养。日前,约瑟夫·奈教授两次在肯尼迪政府学院办公室接受本刊的特约专访。  相似文献   

13.
中国软实力的发展壮大,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美国对中国软实力的关注日益加深,并对中国的软实力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评估。美国学者普遍认为,中国注重并展示其软实力建设始自20世纪90年代,至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召开表明软实力已经进入中国的官方语言。中国软实力增长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及成功的发展模式的吸引力,以及中国政府和人民日益开放性的思维及有意识的推动。此外,中国的软实力增长还与美国的外交政策失误有关。  相似文献   

14.
软实力是一种思想的影响力,虽然这一概念与约瑟夫.奈的名字相联,但人类对软实力的实践和认识可谓源远流长,追溯软实力实践及其思想的历史发展,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把握软实力以及约瑟夫.奈的理论实质。  相似文献   

15.
雷墨 《南风窗》2013,(15):28-30
中国与东盟就"南海行为准则"问题首次正式明确谈判日期,与东盟内部在这一问题上的共识日趋明显不无关系。中国的东南亚外交,软实力不能缺位,也要实现经济手段与军事安全手段的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6.
伴随中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美国学术界对中国软实力的关注程度不断加深。对中国软实力进行研究的既包括普通学者,也包括美国国会、思想库和调研机构等。美国学者对中国发展文化软实力的目的、手段作了全面分析,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对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进行了评估,还对中国、美国等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等。总结和梳...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三家"型工会干部是时代赋予工会组织的重要职能,而大型企业工会干部的素质高低、干部队伍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软实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18.
"品牌代表着高校良好的办学质量,代表某种成功的文化气质,预示学生今后的社会地位,昭示着高校悠久的历史,是高校多年积累的一种优质教育资源,也是事关自身长足发展的一种软实力。"  相似文献   

19.
《南风窗》2014,(16)
<正>中国对外援助饱受国内诟病之际,《南风窗》通过对比数据发现,中国对外援助确实正从"提供硬帮助"转变为"施展软实力"。主要对外援助资金的种类从无偿援助变成优惠贷款,更加注重社会公共设施的援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与东盟的交往中一贯遵循"双赢原则"。在美国的战略行动变得越来越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今天,中国的软实力外交战略使其在几乎所有的地区事务中都处于核心地位。国外媒体指出,中国的软实力外交战略和不断巩固硬实力的做法正在削弱美国在亚洲的力量和影响力。如果美国不制定一项将经济、外交和军事因素都考虑在内的全面战略,就有可能因中国的外交策略而失去在亚洲的战略和外交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