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剑锋 《南风窗》2010,(7):58-61
<正>2009年,在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沙叶新发表了一篇题为《不为权力写作》的演讲,反思了自己的创作,公开亮明了"不当奴才,不做工具,心灵自由,不为权力"的立场。3个月前,当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决定将"第六届中国戏剧文学金奖特别奖"授予剧本《幸遇先生蔡》的时候,沙叶新予以拒绝。  相似文献   

2.
某些台湾作家在新世纪对大陆学者撰写的《台湾文学史》或分类史所做的“反攻”,主要是出版《台湾新文学史》或类文学史的著作,对“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一个组成部分”、“反共文学”是一种逝去的文学、“皇民文学”就是汉奸文学的观点作出反弹。他们从政治上和学理上清算大陆学者的台湾文学史观时,还把岛内的统派学者“捆绑”在一起.。代表人物有钟肇政、陈芳明、林瑞明、谢辉煌。  相似文献   

3.
漫画     
《南风窗》2012,(14):13-13
【生财有道】插画迢迢一本名为《大家》的著名文学杂志,居然存在一个"野鸡版":同一个刊号、刊名、类似装帧,一本是高端文学,另一本是"杂货铺",还是同一个编辑部编的。据推算,该"野鸡刊"每年为杂志社敛财至少2000万元。  相似文献   

4.
茉妮 《南风窗》2010,(10):100-100
<正>由于萨义德在学术界引爆了"东方主义"的概念,不仅使他成为里程碑似的人物,而且还引出了无数学者对于这一概念的思辨和阐释。萨达尔的《东方主义》即是一例带有浪漫文学气质的社会学文本。2006年美国出版的尚未译成中文的  相似文献   

5.
孙伟峰 《南风窗》2013,(17):96-96
正如副标题"一个律师的成长手记",《别在异乡哭泣》是带有文学色彩的法律人励志书。在当下刑辩律师执业生态恶化的大背景下,这本书不轻浮。不造作、不卖弄,对法科生乃至有志于刑事辩护的律师同仁,不啻雪中送炭。  相似文献   

6.
不打不成长     
杨伟 《法制博览》2008,(2):14-15
儿子杨昊鸥一篇《我和父亲的战争》先在《四川文学》刊发,继而引起了国内几十家报刊转载,新浪、北大中文网等网络媒体推波助澜,尤其是拥有1003万份发行数量的《读者》还把那充满火药味的标题印在显眼的封面,不用说,我这当父亲的几十年来修炼成的灿灿金身顿时污渍斑斑。朋友、同事的电话高密度轰炸,从云端重重摔在地上,恶名远扬的父亲形象疑点重重,面目全非。  相似文献   

7.
佚名 《法制博览》2008,(1):51-51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中国文学和书法上的“双璧”,尤以“天下第一行书”之名声闻天下。很少有人知道,这件旷世之作曾经伴随它的主人在浙东的一座大山里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岁月,最后又从这里流入外人之手,从此开始了它扑朔迷离的传承。  相似文献   

8.
南书房     
游劝荣 《南风窗》2010,(18):96-96
<正>《双典批判: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文化批判》刘再复著三联书店2010年7月版《水浒传》、《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部经典,其对中国人的影响可谓深入人心。正因为如此,本书作者对这两部经典进行了"文化批判":一部是暴力崇拜,一部是权术崇拜,都是造成心灵灾难的书。不仅过去,而且它们现在仍在影响和破坏中国的人心,并化作中国人的潜意识继续塑造着中国的民族性格。可以说,这两部小说,正是中国人的地狱之门。  相似文献   

9.
高启雯 《工会博览》2005,(19):77-77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瞬之间,又到“秋风起兮白云飞”的秋天。秋景、秋色、秋意、秋声,喜秋、颂秋、悲秋,从汉代刘彻《秋风辞》、晋代潘岳《秋兴赋》、宋代欧阳修《秋声赋》到现代竣青的《秋色赋》,描绘秋色,抒写秋感成了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  相似文献   

10.
排行榜     
《工会博览》2008,(8):50-50
作者:王天兵 出版:新星出版社 《哥萨克的末日》是中文领域内第一本研究俄国文学天才伊萨克&#183;巴别尔及其哥萨克经历的专著,浓缩了作者对巴别尔十余年的痴迷和研究,全书随文附两百五十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许多从未在中国面世,第一次全方位复原了曾震撼世界并波及中国的1920年的苏波战争。全书又非一般学术论文可比。  相似文献   

11.
王蒙 《法制博览》2008,(12):26-26
白居易的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让他在15岁时就名声大噪,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他的组诗《新乐府》特别是其中的那首《卖炭翁》,更足无人不晓。无疑.白居易对中国文学有着重最大贡献.但不可否认,他的人生却义有丑陋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政治势力的分化重组台湾政坛逐渐形成了以国民党和民进党为主要代表的蓝绿大阵营。所谓“泛绿阵营”,主要由民进党、台湾团结联盟(简称“台盟党”)、“建国党”以及其他“台独”政治势力所组成。在文化上,有相当一部分本土作家与这股政治势力遥相呼应,声言永远站在批判与抗议的立场,要做“台湾独立建国”的文学代言人。这股文坛势力不妨称之为“泛绿文学阵营”。它主要由《台湾文艺》、《文学界》、《文学台湾》、《笠》、《海翁台语文学》杂志,《自立晚报》、《台湾时报》、《民众日报》、《自由时报》副刊,  相似文献   

13.
声音     
《南风窗》2012,(26):16-16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昀。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莫言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文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  相似文献   

14.
阮直 《法制博览》2011,(10):30-31
更喜欢刘再复《双典批判》的下部,这是我读到的关于《三国》最有独到见解的解读。它不是对这部经典文学文本的艺术审美,而是文化意义上的一次透析。记得小时候就听老人讲“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老看三国老奸巨猾,少看水浒血气方刚,男看西游胡思乱想,  相似文献   

15.
2011年以前,杨芳兰只是一名卖烟酒的个体户,每天的工作就是坐在柜台里给来来往往的客人拿烟递酒。那时,杨芳兰的儿子刚上初一,因为每日一篇日记常常沮丧抱怨,杨芳兰知道后和儿子立下誓约:妈妈陪他一起写日记,每天完成一篇,不得耍赖。母子俩相互监督,相互鼓励,结果,儿子如愿考上了建筑学专业全国排名前十的重庆大学;妈妈则被推荐到鲁迅文学院学习,其创作的小说、散文多次刊登于国家级刊物《民族文学》、省级刊物《安徽文学》、《辽河》等大型文学期刊,成了黔东南州颇有名气的作家。  相似文献   

16.
韩福东 《南风窗》2010,(11):96-96
<正>这是龙应台最好的著作。我并不很喜欢那个带有强烈文学气质的评论家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本质上是反思性的历史叙事,她在史料的  相似文献   

17.
长平 《法制博览》2010,(18):61-61
也许就是因为我们什么事都习惯有一个标准答案,一旦这个答案不符合我们的定见,我们就忍不住暴跳如雷。 广电总局有一位官员,日前在华中师大讲座时表示,低俗电视节目应该坚决叫停。这个观点并不新鲜,引人注目的是,他为高雅、通俗和低俗作了生动的举例说明,这些例子分别是《感动中国》、小沈阳和凤姐。  相似文献   

18.
读书频道     
《哥萨克的末日》作者:王天兵出版:新星出版社《哥萨克的末日》是中文领域内第一本研究俄国文学天才伊萨克·巴别尔及其哥萨克经历的专著,浓缩了作者对巴别尔十余年的痴迷和研究,全书随文附两百五十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许多从未在中国面世,第一次全方位复原了曾震撼世界并波及中国的  相似文献   

19.
《乌托邦》一书问世于五百年前,但至今仍有丰富的时代价值和时代意义。继与著名学者高放教授访谈过《从"乌托邦"到"科托邦"的飞跃》1、《乌托邦细节轶事考辨》2之后,此次访问主要谈《乌托邦》与当代世界和中国有关的五个宏观问题:第一,《乌托邦》对认清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有什么意义;第二,《乌托邦》提出了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理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托邦"为何远超"优托邦";第三,"科托邦"理论为何难以实现,今后要如何实现;第四,《乌托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现实意义;第五,当前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和未来前景是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自杀     
李北方 《南风窗》2014,(18):96-96
<正>最近,有人问我可不可以帮个忙:他的一个朋友是个风格偏玄幻的美女作家,要办一个对话会做宣传,想请我去对话一下,因为我是他认识的唯一的"作家"。我当然帮不了这个忙,因为我根本就不是作家。这个事倒是引起了我其他的一些联想。"美女作家"这个词,已经不像数年前那么时髦了,"身体写作"或者"欲望写作"的浪潮好像也过去了;"玄幻"则正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