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灵敏 《南风窗》2008,(12):78-80
如果慈善事业能回归社会事业的本质,由社会机构而非政府机构控制,各个慈善机构平等竞争,政府也回归仲裁者、监督者的本色,那么这将是杜绝腐败和丑闻的最好办法,而即使发生慈善事业的腐败问题,政府和司法部门处理起来也会从容许多。  相似文献   

2.
陈才安 《南风窗》2007,(1):50-53
他是前上海市委书记的长孙,他是一个成功的金融市场商人,他还是一个慈善基金的积极参与者,他说:“像我们这些既得利益者,拿出一点钱来没什么好感动的。”  相似文献   

3.
重塑慈善公信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0年,可算是中国的慈善灰色的一年。玉树地震的善款风波、壹基金的身份之痛、陈光标的裸捐、巴比晚宴、《慈善法》草案的搁置、各式各样的诈捐传闻……2008年汶川地震带来的中国慈善事业的井喷式发展似乎进入了冷冻期。拨开其中的舆论硝烟和种种质疑,一个重要的议题摆在眼前,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慈善?  相似文献   

4.
吴茂金 《法制博览》2023,(17):127-129
慈善捐赠和慈善信托是我国从事慈善事业的两种不同方式,现阶段公众参与慈善事业还是以慈善捐赠为主。目前慈善捐赠的税收政策散布于各种具体的税收法律法规之中,初具规模,主要体现在慈善组织的税收政策,捐赠者的税收政策以及受益人的税收优惠政策三个方面。相比于慈善捐赠制度,慈善信托税收政策还不明确,这也是阻碍慈善信托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推动慈善信托的发展,促进慈善事业的更进一步推进,加强对我国慈善信托税收制度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陈统奎 《南风窗》2012,(7):37-39
降低民间慈善组织注册门槛,给予独立法人地位,又给予免税政策,一个社会开放的时代将缓缓走来。善款留在民间,而每一个慈善组织又相对独立,这样社会越来越强大,慈善舞台越来越大,政府越来越小。3月北京,全国两会上,一位来自香港的全国政协委员的大会发言,列举了慈善的五是和五不是。他叫何志平,曾任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告诉《南风窗》记者,这是他2011年提交的一份提案,有关方面请他今年再度提交并安排做大会发言,他们觉得应该在一个广泛的层面介绍出来。  相似文献   

6.
章剑锋 《南风窗》2011,(20):62-64
慈善事业总共才发展了几年?问题还会不断地出现,匆忙出台一个法,过两年又会出现很多事情。整个事物的发展还没有到那个阶段,不必要。现阶段立法成本最低的就是出台慈善事业促进条例,我觉得再过五六年,可以立法。  相似文献   

7.
石破 《南风窗》2011,(14):46-49
社会上普遍的互不信任的风气,在国内慈善界不是没有,而是更加突出。如何在一个互不信任的社会里,收获别人的信任?尤其是慈善领域,没有信任,一切都无从谈起。提升透明度是一个办法,但不是唯一的办法。当下中国内地有2300家左右基金会,有200多万家NGO组织,其中90%以上是草根  相似文献   

8.
钟岷源 《南风窗》2010,(21):62-64
他不仅是一个民营企业家,更出名的是他的慈善事业,他是胡润富豪榜中连续5年上慈善榜的16位慈善家之一。  相似文献   

9.
张墨宁 《南风窗》2011,(26):44-45
颁奖词:民间探索、政府接力,免费午餐为处在纷乱之中的公益界提供了一个新的样本。当慈善与公共政策相对接的时候,它的意义便超出了调节社会资源的范畴,最终惠及更广大的人群。从郭美美、中非希望工程到河南宋庆龄基金会,2011年的中国慈善界扯上了太多丑闻。当谎言和非议、作假与腐败让整个公益事业都蒙上灰色之时,一项叫做免费午餐计划的民间慈善行动却独独亮眼。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2012,(20):24-25
1.6万名志愿者,来自于同一家企业;今年前5个月的时间,服务总时长超过了1000天;一支企业志愿者服务队,2012年里有27名队员被评为首批行业领域广东省五星志愿者。他们积跬步之细微,成责任之大观。这就是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志愿者服务总队,全省规模最大的注册志愿者队伍,全省志愿服务铜奖得主,2011年全省千家公益社团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年近九旬老人曾我祐次先生率日本"日中友好2l之会"成员访华的第15个年头。2001年起,曾我老先生满怀日中友好之情,不顾重病缠身、年事渐高,每年坚持到中国中西部地区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带动一大批日本社会各界民众参与其中。15年来,曾我老先生以及"日中友好21之会"的朋友们见证了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也经历了中日关系十几年来的起起伏伏。在这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里,我们书面采访了曾我老先生及来华植树的部分成员,将通过连载的形式,共同回顾他们15载植树历史,倾听日本民间对中国和中日友好的心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