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岳鹏 《南风窗》2007,(16):56-57
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支持拾荒者自己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帮助他们改善工作和居住环境,在提高其收入的同时,提升其环保和守法意识,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气候问题,国际社会启动了以制定和形成全球气候保护规则为主要目的的气候谈判。气候谈判是一场国际博弈,各个国家都想从博弈中获得自己的利益。事实上,气候问题不仅是环境问题、发展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围绕气候问题进行的谈判是经济战、政治战。解决包括气候变暖问题在内的环境问题需要热情和勇气,更需要智慧和耐心。  相似文献   

3.
人类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塑造了人类。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即人从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就和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的意识、观念、动机与行为,无一不打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环境的文化烙印。而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犯罪现象也无一不打上时代和环境的文化烙印。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象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相似文献   

4.
陈彧 《南风窗》2014,(24):82-83
<正>"行走对于我来说,它是我从小长大的过程中,另外一个不变的东西,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像一种修行。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会慢慢地安静下来,与自己对话。"陈坤对这个世界有着特别的好奇,他始终保有年轻开放的态度,更愿意去尝试新鲜的东西。他说,"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外界种种的确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变化大到无法想象,但是所幸无论外在如何变化,自己的很多品质没有变。"  相似文献   

5.
国际格局是中国生存与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走向强盛的基本环境和条件,也是谋求中国自己应有国际地位的基本环境和条件。中国与国际格局的关系,即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角色,是中国国际战略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的处理是否得当,既会影响到中国国际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又会影响到中国外交活动的根本方向,归根到底会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6.
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实质和内容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说法。俄共一些领导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抓住列宁的某一说法,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辩护。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新,只是1918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布哈林则认为新经济政策中的决定因素是运用市场机制。这些不同诠释直接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命运,但都可以在列宁的言论中找到依据。有些解释属断章取义,无视列宁思想的变化和发展。科学的研究需要对列宁的不同说法联系具体的时间环境进行分析,找到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石勇 《南风窗》2014,(3):2-2
<正>贫穷的背后只要有社会不平等的刺激,富贵的背后只要有特权在支撑,都容易扭曲人性。它们的区别只是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不同——贫穷的人遭受到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剥夺,心理畸变,人性被破坏;有钱、有权的人,在既定的制度环境下,则往往要先压抑自我,付出人性的代价才能获得权力、金钱这些稀缺资源。人性被破坏后,其后果就是人们会倾向干"报复",在心理上、行为上都对自己、他人、制度、社会具有破坏性。穷人因其生活环境和实施条件,破坏可能是指向自己(极端是自杀),也可能是指  相似文献   

8.
《南风窗》1997,(12)
承担责任光荣环境糟糕,大家遭殃,改变环境,自己受益。骂娘没用,等待“有关部门”来解决也不可能长期有用,最有效的办法是自己想法来改善环境,主动去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9.
从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来看,过去近四十年中有五个重大的节点:中美关系正常化,应对冷战结束的冲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加二十国集团,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与习近平主席2017年在达沃斯、日内瓦的演讲。这些节点既体现了中国对发展机会的把握,也说明了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抓住了机遇,以开放倒逼改革,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不仅实现了自身发展,而且现在已经有能力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这既反映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相关合作项目的推进上,也体现在中国和有关国家共同推动的国际合作机制的构筑上。当前国际环境向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生变化,一方面,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塑造国际环境的能力增强了;另一方面,"树大招风",国际社会产生了新一波"中国威胁论"。中国要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在对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方面都坚持实事求是、谦虚谨慎,保持战略定力,使国际环境继续朝着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际环境中绝对不会出现一种只是完全有利于某个国家发展的机会 ,机遇是我们自己找来的 ,争取来的 ,机遇不会自动送上门来。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正确地确定了我国新世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国家行为取向 ,它要求我们应该在现行国际政治格局中谋求发展 ,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并努力提高自身经济技术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正环境危机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要危机之一。环保之所以那么难,是因为它还与全球化资本主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来反思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人类学家罗安清在《末日松茸》里就尝试对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解答。通过对松茸供应链的田野调查,罗安清尝试建构出一种新的认识论。松茸是包括人类在内多元物种共存互动所产生的意外馈赠。没有人类的干扰,就没有松茸的产生。这说明了人类与自然并非对立的。罗安清从松茸的生长环境和历史中,  相似文献   

12.
她没有能书写壮丽篇章的舞台,也没有能搏击风浪的环境,她只是在小小的三尺岗亭中,用平凡的工作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让青春无悔  相似文献   

13.
每一个有梦想的中国企业家都想建立一个新世界。他们聪明、勤奋、好学、有毅力、能变通……在改变历史进程的又一轮财富大创造中,他们已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痕迹。有时,是妆扮环境的花纹;有时, 是导致倾覆的裂纹。当企业经营的方法论取得至上的地位时,丢失了世界观的企业必定会塌陷。因为,世界在方法之外。  相似文献   

14.
<正>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施工黄金期,没有过多的适应期,项目工作繁忙,需要自己快速的投入工作中。虽早已有心理准备,但是切实感受到社会工作环境的巨大变化后,真真正正的体会到了不易。简单的一次轨道岗位技能竞赛,理想和现实的碰撞,一定会有落差,调  相似文献   

15.
与其说TCL是在不断跨越对手,不如说是在不断跨越自己。 TCL每一次向前、向上的跨越。都是和向后、向下的反思与探索结合在一起的。前面是梦想,后面是基础,上面是目标,下面是支撑。TCL的成长史,因而也成为一部当代中国企业的反思史,探索史,和由此而发生的变革史。 TCL由小到大的历史启发我们,一个企业要长大,要长成“大而强”、“大而久”的企业,必须建立扎实的环境基础、文化基础、能力基础和制度基础。TCL最吸引我们的,不是它快速成长的业绩,而是隐没在业绩背后的,持久地、不屈不挠地通过变革夯实自己生存基础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正他是第一个在海拔4300米做大型骨科手术的医生他为拉萨最偏远的医院留下了一支过硬的外科团队他开展调查,并帮助当地孩子获得来京治病的机会他在艰苦的环境中也开辟出自己的"小资"生活高志学,一名来自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的骨科医生,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骨科专业的医学博士。2013年7月,作为顺义区第一批援藏医生,光荣地赶赴西藏,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援藏工作。对于青年医师高志学来说,他走进藏区的理由,不是  相似文献   

17.
声音     
《南风窗》2005,(13)
近日,国家环保局副局长潘岳在与企业界的交流中提出了建立中国企业的“绿色责任”。有企业家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能先多赚点钱,具备足够物质手段之后再来治理污染?为什么我们一开始就非要以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要求自己?”潘岳对此回答:“第一是我们发动工业化的时间太晚了。欧美日在发动工业化时积极进行海外扩张,通过殖民地的原料和市场积累起雄厚的工业资本,他们起飞的资源环境成本是全世界买的单。我们开始改革开放时人家已经发展了几百年,早就划分完了所有的国际规则与市场,我们的环境成本转移不出去。”“第二个原因是我们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和环境容量只有欧美国家的几分之一到几十  相似文献   

18.
熊培云 《南风窗》2007,(9):85-87
《窃听风暴》是一部关于拯救的电影,作家在反抗中找回了自己,窃听者在背叛中自救救人。  相似文献   

19.
国际政治学在中国是一门新兴学科,这样一门新兴学科是否应该在建设中具有自己的特色,目前中国国际政治学学术界对这个问题还有争论。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中国的国际政治学建设应该从一开始就注重自己的特色建设。论证的方法主要是从考察西方经典国际政治理论和原则的形成和发展入手,来探讨比较成熟的西方国际政治学在理论建设中是怎样体现自己的特色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国际政治理论发展的经验一定会对中国的国际政治理论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个正在成长中的世界大国,她应该有自己的世界战略。目前,中国的世界战略目标应该是:打破美国独霸世界的格局,建立一个各大国真正平等的多极世界体系,中国在其中应该作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大国发挥作用,为中国在21世纪中叶成为现代化的强国而提供一个和平和对中国有利的世界环境。这将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又一次以强国面目出现在世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