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在咱们中国人的心目中不只是记录事物数量的符号,而且是一个意蕴深厚、甚至是神秘莫测的文化世界。看看《周易》的卦象,就足以令人眼花缭乱。由阳(——)和阴(——)组合而成八卦,即乾、震、兑、离、巽、坎、艮、坤。八卦又以两卦相叠,推演出六十四卦。而这些体现我们祖先的智慧、灵性和哲理的卦象,都  相似文献   

2.
《周易》早于西方明确地提出管理的权变理论,它强调管理应该依“时”、“位”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对策,但必须以遵守“中”道为原则。以《周易》中的《乾》、《革》两卦为例,它们体现了管理的灵活性与规律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子曰:"书无不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周易.系辞上传》。仔细研读,上古圣贤已经为我们确定了"5尽"标准:  相似文献   

4.
《易经·贲卦》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我国传统文化对文化本质的深刻揭示。由此可以简单说,文化就是“以文化人”。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语言学以老解老的方法对老子所言“德”、“仁”、“礼”之精义及其《老子·三十八章》进行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君节”,即为君者应有的节操。“臣德”,即作臣的应有的道德。法家明确提出了“君节”、“臣德”的概念,并以此对为君作臣的提出了道德上的要求,其核心内容是君节无私、臣德废私立公。然法家素有提倡利己主义或非道德主义之恶名。今云法家主张君节无私、臣德废私立公,恐世人多有不信,特作此考。  相似文献   

7.
《周易》起源于古代戎羌部落周民族的数字崇拜宗教巫术,中经“数图易”阶段,最后发展为通行本《周易》的完成形态。《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周易》占筮术是最高级的巫术,不具有“科学预测”的功能。在中国历史上,《周易》及其占筮曾发挥过“决嫌疑,定犹豫”、“神道设教”和“通天下之志”的重要社会政治功能。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必须彻底清除《周易》占筮这种愚昧迷信的巫术,同时要大力发掘、弘扬《周易》的光辉哲学思想和无穷人生智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成。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人文始祖伏羲在卦台山的渭河得到河图后,依照龙马背上的负图,创画出了先天八卦。接着,伏羲氏族迁徙到黄河流域时,又有神龟负书从洛水出现,创画了后天八卦。这就是《周易·系辞上》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即人文始祖伏羲“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相似文献   

9.
古今"德治"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东广 《理论前沿》2001,(10):17-17
1 .“德”的涵义。无论外延还是内延 ,古今之“德”都有差异。从外延上看 ,古代“德”的内容极其广泛 ,周公和儒家所提倡的“德”包括了一切美好的东西 ,使“德”成为了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融宗教、信仰、道德、行政、政策为一体。孔子在《阳货》中比较集中地提出了“德”的内涵 ,即仁、知 (智 )、信、直、勇、刚。之后 ,历代统治者根据社会的发展都提出了“德”的概念 ,但与孔子所提之“德”大同小异。不难看出 ,古代之“德”深深地打着封建社会的烙印 ,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伦理道德等。但其中也包含着合理成分 ,如对国家要忠、对父母要…  相似文献   

10.
“时”是《周易》中的一个重要观念 ,在“顺天而动 ,不失其时”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之下 ,《周易》强调 :“时”本于“变” ,“时”即是“变”。在肯定“时”的本质即在于“变易”的同时 ,《周易》进一步提出“谨始慎终”忧患意识和“随时而动”的时效观念 ,强调“时”在现实人生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略论中国古代哲学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陈广仁*中国古代哲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报任安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易传·说卦》)。它所创立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宇宙观以及所倡导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2.
浅谈老子与孔子的道德概念及其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作为世界的本原是指世界在终极意义上的本质和规律。道在自我运动的过程中,整体性地分化为天地万物中的特殊本质和规律。在世界和天地万物中的道,作为它们的内在素质便是德,从而成为道德,即得道之德。在孔子的《论语》中,其最高范畴既不是“仁”,也不是“礼",而是“道”。孔子所说的“仁”是指人所应当具有的合乎道德要求的博大的爱人之心,他所说的“礼”是指以周礼为最高典范的合乎道德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从这方面看,孔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人之道”的道德概念。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哲学把宇宙看作一个自然的有机体,认为“和”乃是天地的基本组成,是万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是君子做人的基本原则。这个思想来自于《周易》、《内经》八字易象等的易象思维方式。《周易》认为阴与阳在本质上是和的,卦象之和与否取决于阴阳的位置;《内经》认为阴阳与五行是宇宙间的力量与功能,和谐与否取决于这几种力量之间不出现“太过”与“不及”;八字易象认为事物和谐取决于,一是事物的内外部结构是否合理,二是能否帮助事物中对和谐有益的要素,同时对有害于和谐的要素进行压制、打击。  相似文献   

14.
西苑读书记     
天明则日月不明 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王冰注谓:“天所以藏德者,为其欲隐大明,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所喻者何?言人之真气亦不可泄露,当清净法道,以保天真;苟离于道,则虚邪入于空窍。”后世注家亦一直沿用其说。 我觉得“大明”、“小明”之说不可通。古代文献中,皆称太阳为“大明”。如《礼记·礼器》云:“大明生于东”,郑玄注谓“大明, 日也”:《周易·系辞》云:  相似文献   

15.
《周易》博大精深 ,其中不仅含有治国之道 ,而且蕴含现代领导干部的居官之道 ;透过《周易》 ,昭示出 :崇德、谨慎、勤政是领导干部的立命之本、护官之符。告诫领导干部“崇德”才能“广业” ;“谨慎”、“勤政” ,为人民谋利益 ,才能居业  相似文献   

16.
孔子首倡“中庸”见之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矣,甚至矣乎!民鲜久矣。”一般从字面上解释为:“中庸之德,可算是至极的了!但一般民众,少有此德也久了。” 所谓“中庸”,即为“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不偏”就是办事公正、正义;“不倚”就是不畏权势,坚持原则。从积极的角度看,“中庸”就是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公正、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上升到哲学高度看,“中庸”反映了事物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即任何事物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互相依存又互相排斥。本文仅从“无可无不可”、“执其两端、用其中”两个方面阐述“中庸”的内容及其法律主张。  相似文献   

17.
《阴符经》在《周易》的思维模式及思想体系的影响下,融贯老庄学说及先秦黄老学派的思想,并兼综阴阳、兵、法家言,其思想要旨有三:其一,天道自然的生命本根;其二,身国共治的忧患底蕴;其三,“三才”和合的至和境界。在此只就后两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儒家之“忠”的含义儒家“忠”的思想主要阐述的是臣民对君主和封建王朝的关系 ,它蕴含丰富的含义。首先 ,儒家之“忠”体现了君臣关系的双向要求。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强调“君使臣以礼 ,臣事君以忠”,孟子也宣称 :“君之视臣为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为犬马 ,则臣视君为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孔、孟二人强调的都是君臣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双向关系 ,特别是君主要在这一关系建构中发挥主要作用 ,由此看来 ,儒家提倡的臣民忠君是以君对臣民尊重、爱护为前提。其次 ,“以德服人”是儒家之“忠”的又一个前提。…  相似文献   

19.
据文献记载,“忧患”一词,最早见于《周易》:“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忧患意识是古代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的理性思维的一种表现。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交替之际,周代的知识分子从曾经称雄一时的殷王朝的突然覆灭的历史教训中感悟到政权得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美学家。他的各类学说其实是浑然一体的,而其核心即“仁学”。笔者想就“仁学”中表现出的情感美育谈几点认识。“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其含义宽泛、多变,目前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认识是“仁”的核心即“爱人”。《论语》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是什么?它是人类最本真、最可贵也是最伟大的情感,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互动。人们正是在爱与被爱中感受、体验、理解着“仁”,因此“,仁”的本体意义所表现的就是一种情感美育。“仁作为德性,是理性化的范畴;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