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际关系研究一直被看作是社会科学中世俗且具实证性的研究领域,宗教及向来与国际权力体制没有关系的非国家行为体———各种类型的宗教组织在其中难有一席之地。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宗教复兴、宗教的政治化趋势及国际关系的"宗教回归",尤其是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世俗媒体和学界对国际关系中宗教作用的传统看法,引发和推动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宗教转折"甚至"范式转移",使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成为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学术热点和增长点。那么,如何评价全球宗教复兴对当前国际关系的冲击,国际关系研究的"宗教转折"有何特点?我国宗教与国际关系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涂怡超专访复旦大学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徐以骅教授。徐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宗教与国际关系、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美国宗教、中国基督教等,著有《宗教与当代国际关系》《宗教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后冷战时期的宗教与美国政治和外交》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     
美国计划增加与中国军方的合作交流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006年3月15日刊报道:据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海军上将 Fallon 说,美国军方正计划增加与中国军方的合作交流。他说,太平洋司令部建议的一个项目包括军官交流和可能的观察演习,中国军方则正在评估这一项目。在2001年4月中美发生撞机事件后,中美军方所有的军事接触被中断。Fallon 说,中美的军事关系正在恢复中,未来的一年里将看到更多的接触。中国军方的一个约20人的军官代表团去年11月到夏威夷和阿拉斯加访问了太平洋司令  相似文献   

3.
要闻     
中国新闻中美国防部长举行会晤 中新社10月28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当天中午在五角大楼与来访的中国国防部长曹刚川上将举行会谈,这是2001年4月撞机事件以来,中美军方最高层次的会晤。五角大楼称,会晤是“富有成果,具有建设性的”。双方谈到了全球和地区安全问题,以及两军关系等广泛议题。双方都同意就2004年两国军方领导人访问日程进行安排。美国《华盛顿时报》引述拉姆斯菲尔德的话说,曹刚川部长此次到五角大楼访问是美国政府保持与中国关系政策的一部分。他说,就美国的立场而言,两国间的军事交流是适当,合理和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安全观是国家安全思维的系统化呈现。剖析中国与美国的国家安全观的差异,是促进中美相互正确认知、增加战略沟通成效的重要环节。对于彼此战略意图和行动的判断,成为中国和美国国家安全观中他者构建的主要内容,中美两国的国家安全观建立于相互关系定位和发展预判之上。美国是"安全威胁"范式,中国是"安全状态"范式。在安全维度、安全区分思维、安全措施、安全价值等方面,中美的国家安全观存在系统的差别,其背后有深刻的文化背景、政治基础以及实践机制等多维的塑造力量。正确认识中美国家安全观的差别及其原因,有助于规避中美战略沟通过程中的偏差,增进双方安全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5.
特朗普政府在中东地区的政策,主要是恢复美国与中东盟友的关系,重申美国的领导地位,带领和帮助中东盟友维护经济安全、打击恐怖主义,反对支持或宽容恐怖主义、破坏地区稳定的国家。在此基础上,特朗普政府与相关国家建立了一个以美国为中心、基于关系认同的关系网络。特朗普政府与关系网络内的盟友开展合作并根据关系认同程度而给予相应的支持;将处于关系网络外的伊朗视为"支持恐怖主义""破坏地区稳定"以及危害美国和以色列安全的敌对国家,组织关系网络内的盟国对其围堵和打击。特朗普政府在中东地区构建的关系网络,加速了中东地区的新区块化,决定了中东政治的新面貌。  相似文献   

6.
“9·11”事件在美国社会政治领域的影响全面而深刻,移民问题则集中反映了这种影响。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发生后,移民问题急剧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并与美国国内种族关系上的张力以及各种族裔文化特性上的歧异和冲突结合在一起,弥散于美国社会政治领域的各个方面。本文通过审视美国在国家安全、社会认同、个人自由三个层面上对移民问题的态度和行动,试图揭示“9·11”事件后美国社会政治领域的矛盾和紧张状态。而重新达致各个层面的平衡,则是美国当下在政治、社会和安全领域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和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7.
尹鸿伟 《南风窗》2008,(11):70-72
在政权安全与赈济灾民之间,缅甸军政府仍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显然,灾情也无法避开复杂的国际政治角力,无法改变缅甸将军们对国家权力的掌握。"我们已在经济、社会及其他领域取得成功,并且恢复了和平与稳定。因此,多党且民主的选举将在2010年举行。"2008年2月9日,缅甸军政府意外发表声明:"根据军方的  相似文献   

8.
在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军方正在筹划一场全球性的军事部署调整,在美国看来,亚太地区已成为攸关美国21世纪国家安全的最重要的地区,特别是号称“冷战活化石”的朝鲜半岛对峙局面有更加激化的危险,因此在该地区也将成为此次军事调整的重点环节。  相似文献   

9.
美国"印太战略"的提出与推进始于特朗普政府,它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重心持续调整的产物。"印太战略"的推进主要包括三大层面,即军事层面的力量建设、政治层面的盟友与伙伴关系发展以及制度层面的地区网络化结构的形成。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全领域、全政府、全方位的方式来推动"印太战略"的实施,但其前景受到美国政治经济状况、"印太战略"内在矛盾的协调、美国"印太战略"与域内国家地区战略的融合度、中国发展状况以及其他地区安全形势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中国变成了美国"人权攻势"的主要目标。从此至今,人权问题就一直与军控、贸易等问题一起成为中美关系议程表的主要内容,并在某些特定时期成为最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一时期,美国对中国的人权外交对中美关系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就试图对这一时期中美关系中的人权外交问题做一些粗浅的分析,文章的三个部分分别阐述美国对中国人权外交的主要方式、人权外交与战略利益的关系以及将来的几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危机》1999,20(4):155-163
There are a number of ways in which suicide can be prevented. Broad social issues can be influenced by firm advocacy for change in appropriate area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such as by restricting access to specific means of suicide and by enhancing health and social services in general.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rapport, there should be screening for the presence of specific mental disorders, which, if present, should be treated vigorously. If medication is indicated, the safest drug should be prescribed, although it is emphasized that even if drugs are utilized, nondrug treatment is important for every suicidal person. The focus of supportive therapy, which can be provided by both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and volunteer organizations, should be the provision of hope for the future, the enhancement of independence, and the learning of different ways of coping with the inevitable stressors of everyday life. If these guidelines are followed, there is every reason to believe that an impact can be made upon the worldwide problem of suicidal behavior.  相似文献   

12.
13.
14.
记者:前不久,您刚刚出席了在温州举行的中非中小企业合作论坛,据我们所知这也是您在近三个月内第三次到温州。您对这次论坛总体有什么看法?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Expanding our OD horizons to the global level means not only carrying abroad what we know, but also being sensitive to diverse clients who may operate from cultural assumptions very different from our own. Both formal and informal change is possible at international gatherings if practitioners follow a few key guidelines. Seven such observations are discussed by the author, who includes a discussion of “expert” and “process” consultation method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OD skills are needed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but are often unappreciated or unknown. Hence, OD professionals must be educators in addition to their interpersonal practice of superior communication skills.

OD is only beginning to stretch its full imaginative power and practice to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as is reflected in my experiences at a conference of 122 countries held at the United Nations in Vienna, Austria. The conference was the first convening of nations to discuss the topic of old age in light of the policy and organizational implications of global demographic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