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982年浙江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首次报道了用间接血凝(IHA)试验对湖羊肝片吸虫病进行早期诊断。1983年7~11月我们应用IHA试验诊断牛肝片吸虫病,并采用粪便水洗沉淀法(下称粪检法)做了比较验证,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抗原:肝片形吸虫抗原和对照红细胞悬液系本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惠赠;牛日本血吸虫抗原来自宁海县卫生防疫站。 2.健兔血清(NRS):从健兔心脏抽血,分离血清,配成1%兔灭能血清(NRS)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应用微量间接血凝试验诊断家畜疾病日趋广泛。在制造间接血凝诊断液的过程中,用病原体抗原致敏绵羊红细胞时,所加入的抗原量是以抗原中的蛋白质浓度为依据的。若抗原中的蛋白质浓度用紫外吸收法测定,显然必须考虑抗原中的核酸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3.
诊断传染性牛鼻气管炎(IBR),现已研究出病毒中和试验、免疫扩散试验和酶疫联免吸附试验等方法。目前国内检查IBR以病毒中和试验为推荐方法,但因病毒中和试验本身具有费时、费钱的缺点,所以最近几年国内外为了寻求一种准确、快速、经济的IBR诊断方法,学者们研究探讨了间接血凝试验(IHA)。为了适应我国对该病进行大量普查的需要,我们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研究制造出便于运输,容易保存的IBR间接血凝诊断液。  相似文献   

4.
国内应用间接血凝试验诊断牛伊氏锥虫病已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报道(1983)。通过他们的研究和实验诊断,认为血凝试验是一种灵敏度高、可靠的血清学诊断法,可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我县是牛伊氏锥虫病的重流行区,自1969年以来,先后应用补体结合反应、血片镜检、集虫、乳胶凝集等诊断方法。但这些方法都因有各自的弊病,而没能扩大应用。1983年在兰州兽医研究所的帮助指导下,开展了血凝诊断牛伊氏锥虫病的扩大试验。  相似文献   

5.
用弓形虫代谢分泌抗原 (E/SA)致敏绵羊红细胞制备间接血凝诊断试剂 ,进行人和动物弓形虫病血清抗体检测 ,并用弓形虫虫体抗原致敏的红细胞间接血凝诊断试剂进行对照试验。结果表明 ,在弓形虫阴性、阳性血清检测中 ,弓形虫E/SA间接血凝诊断试剂与弓形虫虫体抗原间接血凝诊断试剂的符合率为 10 0 % ;在人工感染兔血的检测中 ,E/SA致敏的间接血凝诊断试剂比虫体抗原致敏的间接血凝诊断试剂的阳性检出时间提前 2d ,显示弓形虫E/SA间接血凝诊断试剂具有早期诊断和生前诊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应用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检测伪狂犬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伪狂犬病的诊断方法主要为间接血凝(IHA)试验(潘乃珍等,1990;Hap-per等,1980),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蒋玉雯,1988)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李克荣,1989)。有关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PHA)和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RPHI)在伪狂犬病诊断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现将应用单克隆抗体Mab_3致敏的绵羊红细胞(SRC_3)快速诊断伪狂犬病病毒(PRV)抗原和抗体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县耕牛肝片吸虫病比较严重,以前用镜检法诊断,费工费时,难免漏检。1984~1986年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帮助下,笔者应用干血纸间接血凝法诊断牛肝片吸虫病,方法简便、快速,特异性强,检出率高,为防治提供了方便。 (一)待检材料 1.金华市食品公司肉类加工厂37头屠宰牛血浸干血纸。  相似文献   

8.
Kamiya(1981)用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切片作卵内沉淀反应(Intraovalprecipitation reaction),神谷晴夫等(1981)用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切片作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试验(Indirect immun peroxidase test,IIP),曾宪芳等(1984)用肝卵组织切片间接免疫酶染色法诊断人体日本血吸虫病,均获满意结果。但在耕牛血吸虫病诊断方面,却未见同类报道,随着我国血防工作的深入开展,耕牛血吸虫病的感染率和感染度都大大下降,迫切需要寻找一种理想的方法诊断耕牛血吸虫病,为此,我们采用肝卵切片免疫酶染色法诊断耕牛血吸虫病,并与环卵(COP)和间接血凝(IHA)作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猪旋毛虫病的诊断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建立了许多诊断方法,特别是在血清学诊断方面如免疫荧光(FL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及间接血凝试验(IHA)等,都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这些方法或因操作复杂,反应时间长;或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限制了在生产实际中的推广应用。1987年以来,我们将玻板间接血凝试验用于猪旋毛虫的抗体检测,经对本厂2116头商品猪现地检测证明,该法操作方便,反应灵敏,具有经济简便、快速准确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在实验兔弓形体病诊断上取得较好结果的滤纸干血滴供检的间接血凝试验法用于猪弓形体病的诊断。首先对实验感染猪弓形体抗体的出现情况进行了观察,进而对流行地区猪弓形体抗体作了检测,前后采自流行地区的753份样品中,阳性200份,阳性率26.56%。从而肯定了滤纸干血滴供检的间接血凝试验法在猪弓形体病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上的实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陈义民等(1980)在国内首次建立了诊断弓形虫病的间接血凝法,随后又研制了该诊断液的冻干制剂。1983年以来,兰州兽医研究所进行小批量生产,产品供应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医学院校、农业院校及各级防疫、检疫、兽医等单位,用于弓形虫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笔者参加了冻干制剂试验和批量生产的冻干工作,现就诊断液冻干的主要程序和产品常见的缺陷及其预防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应用粗制绵羊包囊液作抗原致敏经戊二醛处理的鞣酸化绵羊红细胞,进行微量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棘球蚴病羊血清400份、健康羊血清45份、细颈囊尾蚴病羊血清13份、肝片吸虫病羊血清21份、边虫病羊血清20份、多头蚴病羊血清1份,阳性反应率依次为83.1%、13.33%、33.46%、4.35%、0%、0%。以40%饱和硫酸铵盐析抗原对上述健康羊血清、细颈囊尾蚴病羊血清及96份棘球蚴病羊血清的检测结果依次为13.33%、38.46%、87.5%。对分段盐析的其他组份及葡聚糖凝胶层析抗原、醋酸盐析抗原、牦牛肺包囊液抗原、鼠包囊液抗原也进行了初步试验,均未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3.
应用微量间接血凝诊断法诊断耕牛伊氏锥虫病的试验,于1978年初获成功。经疫区试用,认为是一种特异性好、敏感性强,方法简便、经济、重复性良好的诊断方法。目前已推广使用。 为了控制和消灭耕牛伊氏锥虫病,进一步探明锥虫病病牛血凝抗体消长规律和治疗以后  相似文献   

14.
从实验感染伊氏锥虫的犬颈动脉采得的虫血,经2500~3000rpm离心15~20分钟,所得的虫膜中混有大量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这些血液的有形成分严重影响着锥虫抗原的纯度。我们采用DEAE纤维素层析法分离出较纯净的锥虫,用于制备间接血凝诊断液,提高了血清学试验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有关动物血清、奶牛类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我们用人医诊断试剂采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和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进行了猪、奶牛血清HBsAg的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了建立早期快速诊断绵羊肝片吸虫病的血清学方法,原核表达肝片吸虫TPX和CatB4重组蛋白.分别以TPX、CatB4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2种检测肝片吸虫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采用棋盘式方法优化反应的最佳血清稀释度和抗原包被量,同时对间接ELISA方法的其他反应条件进行了筛选.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重组蛋白...  相似文献   

17.
包虫病的诊断是监测本病流行情况和防治效果的重要手段,而免疫学诊断技术以其简便、快速、灵敏和特异等优点在包虫病的诊断中已显示出很大潜力,尤其是多种诊断方法同步进行,能提供更可靠的诊断结果。本试验正是基于这一点来研究皮内试验(ID)、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3种方法对绵羊包虫病的诊断效果及互补性。  相似文献   

18.
(一)材料与方法 1.被检动物:从浙江嘉兴、兰溪、鄞县等地购进的水牛。 2.采用的方法:间接血凝反应法(操作方法略,抗原为兰溪县制)。血片检查法。小白鼠感染试验。  相似文献   

19.
家畜附红细胞体病免疫学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技术、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用于诊断家畜附红细胞体病的血清学方法的建立和应用情况,同时简述了家畜附红细胞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这些技术包括DNA探针技术、常规PCR和实时定量PCR。指出了上述各种诊断方法存在的不足,期待这些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相似文献   

20.
马媾疫锥虫病在我国呈地方性流行,对种马危害严重。但不论采用临床诊断、显微镜检查或动物接种试验,都不易确诊。虽然在血清学检查方面补体结合反应具有明显的特异性,但操作复杂,费时费力。近年来应用微量间接血凝试验(MIHA)进行诊断已见有报告。本试验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检测家兔人工感染马媾疫锥虫(Trypanosomaequiperdum)血清抗体,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目前国内尚未见有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