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伟 《检察风云》2015,(4):51-54
资产证券化是近几年来国际资本市场上最为活跃的融资工具,它通过资产重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这三个基本原理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为融资者和投资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融资选择。从我国港口发展来看,港口企业竞争日益激烈,急需大量资金扩大港口规模。由于传统融资方式存在着某些局限性,融资规模受到限制,此时港口资产证券化的出现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选取离岸资产证券化方式对港口企业融资模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我国推行房地产证券化的法律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在我国都处于发展阶段,二者对中国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房地产证券化作为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形式和渊源,具有最适合于资产证券化的特征。在笔者看来,基于我国目前的金融环境,逐步推行房地产证券化对于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及银行业的发展,培育和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建立健全房地产金融法律制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洪媛 《法制与社会》2013,(25):94-95
本文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在银行业"钱荒"背景下的融资困境,分析资产证券化的动因、优势和作用,最后分析中小企业实施资产证券化的难点和重点,以期对我国中小企业探索有效的融资途径和中小企业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完善和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相比传统意义上的贷款融资和股票融资,资产证券化在中国推行将是一项全新的金融创新。本文从法律角度探讨了资产证券化的实现方式,提出了在信托方式下我国实施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框架和步骤,具有很强创造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5.
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简称ABS)是近3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迅速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工具,现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广为流行的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未来稳定现金收入的资产汇集起来,形成资产池,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的过程。本文从资产证券化运作的阶段和相关利益主体出发,分析了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手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高速公路融资的个案为范例,探讨信托公司的资金信托与证券公司的企业资产证券化在具体融资中的技术差异,着重是要说明资金信托在融资过程申面临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并由此反思信托公司的业务模式与融资地位。  相似文献   

7.
资产的跨国转让是跨国资产证券化的第一步,也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从债权转让的法律问题和真实销售与融资担保的法律界定两个方面入手,就实施跨国资产证券化中涉及到的资产跨国转让法律问题做一探讨,以期为其实施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知识产权证券化要素和过程进行分析,对比中国目前法律状况与商业环境,认为在国外尚未成为普遍金融实践的知识产权证券化现行模式,在中国实施的可能性甚微.知识产权资产通常很难独立发挥作用,而需与企业、风险投资和证券市场紧密结合.中国知识产权证券化相对可行的路径是以企业信用而非资产信用进行融资担保,以股权形式而不是以债权形式发行证券.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探索应避免形成对社会,特别是对政府和中小企业的误导.  相似文献   

9.
知识产权证券化已经成为知识产权融资的一种发展趋势,而基础资产的选择则是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证券化的成败。结合美日等国知识产权证券化实践,从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的适格性、基础资产的选择策略等方面进行理论探讨,对我国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根据资产证券化原理及信托理论,提出以信贷债权设立SPT的融资模式,重点讨论在该模式下小额贷款公司遇到的法律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资产证券化中权利质押的几个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证券化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金融创新 ,发达国家已有一些卓有成效的实践。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手段 ,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已开始关注这一领域。本文试图从一个方面探索与资产证券化最为相关的担保制度中的权利质押问题 ,并着重对一般债权是否可以担保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意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证券化产生于美国,它以结构性融资、表外融资的优势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资产证券化这一方式进行融资,我国也开展了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工作,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共同颁布了相关金融规章。本文在研究资产证券化产生规律和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资产证券化对传统法律理论的创新之处,阐明了资产证券化在我国产生和发展的法律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目次一、房贷资产证券化的历史变迁二、房贷资产证券化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三、我国房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四、我国房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可行性五、我国房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法律思考早在20世纪50年代,阿罗和得布鲁(Arrow and Debreu)就以严密的数理统计研究方法,证明了经济主体可利用各种有价证券来防范金融风险,并可将金融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为金融资产证券化提供了理论依据。随后,证券化成为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的重要创新,进而形成了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等两大类证券化  相似文献   

14.
资产证券化是指某项基础性权利通过转换方式、偿息方式转变为可依证券法自由流转的证券化权利的过程。资产证券化中的转让来源于民法的债权转让制度,但是在SPV的资格、转让的通知性和将来资产确定性的选择上,两者有一定的差异。资产证券化的债权转让是债权流动性本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本质及其制度价值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产证券化是世界资本市场上倍受推崇的新型融资工具。我国的资产证券化才刚刚起步,就资产证券化操作过程中涉及的具体法律问题还有待于立法的进一步明晰,本文仅在分析资产证券化的含义及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就其法律本质及制度价值做了探讨,以期引起更多的法学思考。  相似文献   

16.
资产证券化是作为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的一种新兴的融资技术,目前在国外许多领域已经得到广泛成熟的应用,而我国尚处于相关理论探讨和试点阶段。市政交通路桥收费权资产证券化是将交通路桥收费权所产生的可预见的、稳定的收益现金流,通过证券化运作转化为在资本市场可发行债券的一种融资创新。本文试图对市政交通路桥收费权资产证券化的运作理论和应用进行探讨,井提出应封市政交通路桥收费权资产证券化之风险的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17.
投资抵押与证券交易市场的结合,使抵押权成为金融交易的客体;成为融资的手段和化解市场风险的金融工具。现代社会,投资抵押的证券化呈现出了由单一型的抵押资产证券化发展到组合型的抵押资产的证券化。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恰恰是以银行次级抵押贷款(银行的不良资产,俗称"有毒资产")所构成的投资抵押资产基础上的担保债权凭证。我国在未来极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资产证券化市场之一。为使金融资产证券化顺利进行,建议我国尽快出台金融资产证券化法的单行法,并进一步完善金融资产证券化中的投资抵押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一、资产证券化(ABS)的法律特征及其运作机制资产证券化是以资产所产生和其预期现金流为支撑,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进行融资,将资产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分割与重组的过程。从资产证券化的运作过程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组建SPV阶段。SPV是指能获得国际上权威性资信评估机构授予较高资信等级(AAA或AA级)的投资银行或其他独立法人机构,组建SPV是ABS成功运作的基本条件和关键因素。二是SPV与项目结合阶段。只要投资项目所依附的资产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能带来现金收入,便可以进行ABS融资。一般而言,能够带来现金流量的收入形式…  相似文献   

19.
资产证券化是当今世界蓬勃发展的一种以特定资产支撑证券发行的现代融资新技术。由于资产证券化运作机制的独特性,传统证券信息披露与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在法律体系构建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证券信息披露法定义务主体和法定义务主体构建都大大超越了传统证券信息披露法定义务主体的学理范围。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的重点已经不在传统的证券发行人自身信用方面,而是侧重于支撑发行资产证券的基础资产品质和证券化各个运作环节的信息披露方面,因此传统证券信息披露法定义务主体的理论对资产证券化运作中所包含的特殊法律关系和法定义务主体方面鞭长莫及,本文结合资产证券化特殊运作机理。重点对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法定义务主体理论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房地产贷款总量的不断增加,银行面临较大的放贷压力和金融风险,而房地产抵押债权证券化正是一种被住房金融产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增强银行资金流动性和消化房贷金融风险的工具。作为房地产抵押债权证券化运作核心的SPV,其制度构造直接决定了房地产抵押债权证券化是否能有效运作。因此,有必要结合国外实践和我国的现行法律制度,就SPV涉及的组织形式、创设主体、独立性及破产等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