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义     
绿色GDP 人类的经济活动包括两方面的活动。一方面在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即所谓“正面效应”,但另一方面又在以种种形式和手段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即所谓“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无休止地向生态环境索取资源,使生态资源从绝对量上逐年减少;其二是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2.
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全部历史的基础众所周知 ,人类社会不能离开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民族 ,如果停止劳动 ,不用说一年 ,就是几个星期 ,也要灭亡 ,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1离开了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为了生产生活资料所必需的生产工具和其它劳动资料的生产 ,人类就不可能生存 ,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了。“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 ,然…  相似文献   

3.
由于改革开放,整个社会环境中注入了竞争上进的活力,显示出追求改革、效益的生机,但是也产生新的不利因素。这些因素给学校德育工作造成一些新的难点。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1.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挑战。市场经济是面“双刃剑”,它对学校德育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影响。市场经济重利性的正面效应是鼓励人务实,不说大话、空话,讲求实效;而它的负面效应则可能诱导人重利轻义,急功近利,乃至于见利忘义,利欲熏心。竞争性的正面效应是鼓励人奋发、开拓、进取、拼搏;而它的负面效应则是不关心他人和集体,甚至以邻为壑,幸灾乐祸。自主性的正面效应是鼓励人有独立见解,敢于负责,自主自强;而它的负面效应则是个人奋斗,过分强调自我意识,乃至我行我素,无法无天。所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清醒地把握德育的价值取向,加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4.
一、科学技术发展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处于主导地位。特别是当代,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远大于其他任何部分,可以说整个人与自然系统的持续性都维系于人类行为之上。而科学技术集中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作用能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重要“媒介”。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人类作用于自然的程度是相辅相成的。从原始社会、农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到现代技术社会,每一次科技的飞跃,都使人对自然的干预深入到一个新的层次,人类借助于科技的进步,从完全依附于自然进步到局部干预自然发展到对自然界全方位、多维度的干预和影响。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始料不及的问题,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造成巨大威胁。人与自然关系冲突正不断升级。  相似文献   

5.
第一节有計划的商品經济是社会主义經济的本质特征一、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要想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物质资料,就必须把整个社会劳动(包括表现为生产资料的物化劳动和表现为劳动力的活劳动)按照一定  相似文献   

6.
朱登潮 《理论学刊》2007,20(1):47-4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不断增强,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人类改造自然的负面效应直接的表现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改造与利用又造成了人性的异化。为了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提升经济发展的人文境界,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必须把生态文明纳入人类文明体系,重视发展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人类关于经济、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知识结晶和理想设计,商品经济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现代形态,一方面承袭了传统文化的历史成就,另一方面预设了未来的文化发展趋向。商品经济文化从历史和未来两个维度作用于当代经济、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这种作用具有双面效应,即正面的积极效应和反面的消极效应。商品经济文化的正面效应,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和人自身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其负面效应则对经济、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造成了扭曲和阻抑。分析商品经济文化的双面效应,充分发挥和营造其积极作用,抵制和消除其消极作用,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自身的全面而快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商品经济文化的正面效应表现为商品经济文化,在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材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物质支柱。每一种重要的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都把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给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 在遥远的古代,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工具。在寻找石器的过程中发现了矿石,在烧陶生产中发展了冶铜术。其后,人类相继进入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开始使用的(?)铸铁,后来制  相似文献   

9.
李云 《前线》1960,(16)
一、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为了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我们要先从再生产说起。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这些物质资料不断地被消费,就要求不断地生产出新的  相似文献   

10.
消费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和可能与外部自然进行物质变换,实现生存、享受、发展的过程;节约是人类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活动中,对稀缺性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充分利用;节约有利于增加和扩大消费,浪费则必然影响消费。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节约。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生产活动过程中,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是人民的愿望,是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拓展深化,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能源息息相关,过去三十多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消费总虽也在持续增长、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能源的消费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西要影响,农村能源一方面是指农村就地开发利刚的能源资料,另一方面是指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用能。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运动过程,运动需要动力源泉。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运动过程,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特殊的社会发展规律在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统率下,在各自独特的范围和层次中发挥着其他规律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五十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基本经验之一,就是必须合理构建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层次体系,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发展基本动力的构建与我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有意识的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人的活动来推进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需要是物质资料的需要。马克思说得好,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宗教、哲学和其他。要满足人们吃喝住穿的需要,就必须进行生产活动。生产活动是通过生产力的运动来实现的,因而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的或者是最基本的动力。在生产力这个动力系统中,人又是最积极和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以人民为主体权属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为人的彻底解放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制度基础,这就为生产力发展开辟了最广阔的前景和施展空间。但是,生产力的发展从来都不是直线性发展的,在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对伦理道德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并在现实生活中引发了许多新的伦理问题。科技进步对伦理道德的发展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应在正确的伦理道德引导下进行,使之朝着造福于人类的方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马克思历史观更准确的表达不是唯物史观,而是劳动历史观。劳动历史观认为,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指的是劳动者,更具体说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劳动者,而不是直接从事简单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生产力是决定历史发展的最终力量,但不能把生产力完全看做客观的物质力量,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生产力中的主动因素,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但是也与自然规律有差异,其中有人的意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第四媒体"与网络政治之间具有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二者间通过互动,既可以产生正面效应,亦可以产生负面效应。应充分发挥"第四媒体"在网络政治中的正面效应,推进网络政治健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五大在经济理论上的一个重大创新就是提出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生产要素也可以参与收益的分配。从理论上弄清楚生产要素可以参加收益分配的原因,对于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并自觉维护生产要素贡献者的合法收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依据之一:生产过程是各生产要素的综合过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就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其中人的劳动或者劳动者是生产…  相似文献   

18.
千百年来,人类是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生存发展的。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现代化建设在不断开拓自然潜力、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不懂得一点自然辩证法,就难以组织和管理好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体系,就难以驾驭从开发自然资源到改善生态环境等等一系列自然物质因素所组成的生产过程。周恩来同志早在1958年视察某地基层工作时,就意味深长地指出过:领导干部要学一点自然辩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提到发展目标的高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我们的基本发展战略。这是党对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规律的历史性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发展理念和治国安邦理念的理性升华。然而,这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对当前涉及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些全局性的战略举措,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新的反思:既要承认资本、发展资本、发挥资本的正面效应,又要超越资本、扬弃资本、限制资本的负面影响;既要使生产不断地扩大和发展,又要使这种生产不致变成"过度生产";既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又要转变消费观念与方式,科学引导消费,实现消费的科学化、生态化和文明化。  相似文献   

20.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划时代的哲学家,一生有两大贡献。一是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一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寻找历史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但其基本的动力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生产的历史,人们首先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才会有精神生活。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则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