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自2003年以来,田东县把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扶贫开发  相似文献   

2.
《就业与保障》2010,(3):48-49
为了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对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作用。2月18日(正月初五)上午,将乐县劳动保障局会同县委宣传部、总工会、文体局、残联等部门在城区东门文化广场举办将乐县“春风行动”暨现场招聘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对进城务工求职的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就业援助进家入户,  相似文献   

3.
农民有序进城就业,对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市劳动力需求,统筹城乡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1号)下发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农民进城就业的环境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4.
王进 《中国妇运》2011,(2):37-40,36
自2003年以来,成都市经历了6年的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经济和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城乡居民就业形式由“正规单一”向“灵活多样”转变,即向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季节性就业等灵活就业形式转变,进而逐渐成为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具有关调查所知,在这个就业大军中,女性占了60%左右。  相似文献   

5.
张勇 《江西政报》2006,(22):33-34
农民工是社会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做好农民工工作,不仅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江西是一个农业大省。据统计,全省农业人口有3178万人,占总人口的73.72%。2005年全省进城务工农民达到550万人;到今年10月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568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16万,跨省转移452万。而且每年有近70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如何积极稳妥有效地消化好这70万人,切实保障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将是全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对工业反哺农业新阶段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合心 《新东方》2005,(4):40-4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这“两个趋向”是一个内涵深刻的重要  相似文献   

7.
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总面积15698.08平方千米,辖3个县、2个县级市、2个市辖区,总人口226.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0.89万人,占总人口数的53.3%。按照省劳动保障厅的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提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统筹城乡就业进程。现对我市劳务经济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做以下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8.
就业是民生之本。积极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吐鲁番地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主线,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充分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了就业态势的基本稳定,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推进了地区民生工程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童曙 《重庆行政》2008,(3):33-35
统筹城乡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要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需要政府通过制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向效率更高的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逐渐缩小城乡差距。然而政府制定的制度和措施能否被有效执行,则取决于制度中所植入的理  相似文献   

10.
城镇无下岗失业人员,农村无富余劳动力,作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最高境界,在过往的几年中,曾一度被无数就业服务工作者视为遥不可及的事,尤其是创建无富余劳动力新农村,更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性难题。然而,敦化市历经几年的努力,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工业化、劳务输出、“阳光工程”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已经向这最高境界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如今,全市16个乡镇,有38个村已经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实现了38个“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张慧 《山西政报》2010,(8):41-4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将日益完善、成熟。但是,由于我国特有的人口包袱以及改革以前国有企业所沉淀的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员和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加上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所出现的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结构性失业等,使我国就业问题变的非常严峻。同时.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和大众化价值取向的确立,高校扩招人数年年上涨,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日益突出.其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江西政报》2006,(20):19-23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省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精神,按照“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强化服务、完善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基本原则,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相似文献   

13.
姚建华 《群众》2009,(1):49-50
近年来,我们泰州市坚持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在这次国际金融海啸的不利形势下,经过积极应对和多措并举,2008年至今,全市劳动就业工作仍然取得了较好成绩,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净增5.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4%,  相似文献   

14.
谢新德 《湖湘论坛》2004,17(3):49-50
据统计,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近4 8亿人。按照不同的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我国农村仍有1 1亿到近2亿处于隐蔽性失业或不充分就业状况的剩余劳动力。预计到2 0 10年全国农村将新增劳动力6 35 0万左右,农村劳动力将处于新的供给高峰。庞大的富余劳动力队伍能否转移安置,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要害所在,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空间,促进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当前一个重大的课题。  一、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转移  农村剩…  相似文献   

15.
杨云 《中国妇运》2008,(3):37-38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为妇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河南是农业大省,近8000万人口生活在农村。建设惠及近一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河南又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大省,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妇女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6.
《江西政报》2006,(5):19-24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或在乡镇企业就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7.
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关系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是落实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德州市人大常委会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通过有效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实现了较高的转移培训率,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李培林为该书所撰《序》中介绍说:“本书以新市民社会管理为中轴展开,分析和阐述了新市民的经济管理、政治管理、生活管理和教育培训。在经济管理方面,探索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工的劳动管理和劳动权益维护、新市民活跃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新市民经济的科学发展等。在政治管理方面,研究了新市民的思想政治工作、政治参与、政治管理和综合治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国发[201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制定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二○一二年一月二十四日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为了做好十二五时期就业工作,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  相似文献   

20.
国务院文件国发[201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制定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