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酝酿了很久,现在全国各地法院都在行动。就最高法院来讲,早在1989年第十四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上任建新院长就提出要抓公开审判,以后第十五、十六次会议都把公开审判上升为审判方式的改革问题。最高法院有关部门,如民庭,在历次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都提出审判方式的改革问题。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改到哪里去,我看,就是要解决一个庭审功能的问题。过去一些好的传统要肯定、要发扬,如强调对人民负责、强调便利群众、强调实事求是、强调民事审判要做思想工作、强调调解,这些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不是改革的方面。但是,…  相似文献   

2.
审判方式改革的几点思考郭连恒衡量我国审判方式的民主化进程,当然要从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法着眼,从公开审判、辩护与代理、陪审、回避、上诉、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强迫犯罪嫌疑人自证其罪等方面着手,全面综合辨证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论证。一、关于公开审判制度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早在1989年第14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上,任建新院长就提出要抓公开审判,以后第15、16次会议都把公开审判上升为审判方式的改革问题。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改到哪里去,就是解决一个庭审功能的问题。过去一些好的传统要肯定、要发扬,如强调对人民负责、强调便利群众、强调实事求是、强调民事审判要做思想工作、强调调解,这些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不是改革的方面。但是,在新的时期、新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4.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涂文忠80年代后期,我国法院系统开始着手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重视公开审判,对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的职权重新认识和调整等。这些尝试表面上被认为是审判工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民事审判方式正从传统的模式步入到改革的洪流之中,全国各法院都在积极推进以突出公开审判和强调当事人在庭审中的举证、质证作用为主要内容的庭审方式的改革。一言以蔽之,即实行直接开庭的审判方式。在此,笔者就民事审判方式改革谈谈  相似文献   

6.
深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几点做法山东省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今年以来,我市两级法院强化改革意识,发挥审判职能,积极推进以突出公开审判和强调当事人在庭审中的举证、质证作用为主要内容的庭审方式的改革,同时采取法官对当事人举证、质证的证据效力实行当庭确认制度和合...  相似文献   

7.
公开审判制度是我国程序法的重要内容,是正确执行实体法的重要保障.公开审判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贯彻实施,迫切要求人民法院改革审判工作中存在的与法不符的陈旧观念和习惯作法,切实保证严肃执法.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马有功同志的文章《努力改革审判方式,坚持和完善公开审判制度》总结和归纳了青海省各级人民法院几年来大力推行公开审判制度的经验和成绩,值得各地法院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论审判方式的改革王怀安“法庭审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法学家董必武早在1957年就提出过这样著名的论断:“公开审判是审判活动的重心”。这是从诉讼活动进程来看法庭审判活动的重要性。人民群众和国际舆论对一些重要案件的开庭审判都...  相似文献   

9.
当前,行政审判方式改革应重点抓好三个问题:一是庭前准备,二是开庭审判,三是文书制作。其中,开庭审理要以公开审判为核心,以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为重点,以强调当事人举证责任为内容,以强化合议庭职责为关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当前审判方式的缺点是,不能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司法公正:开庭方式无需当庭宣判,难免引人质疑;闭庭方式偏重书面材料,具有神秘色彩;特殊方式情形过于特殊,淡化外在标准。司法公正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对审判方式提出的要求在于:尊重当事人的主体地位,法官的职权服务于当事人的权利;发挥法律职业共同体的作用,实现控辩力量的平衡;维护法官独立审判的权力,限制法官的任性。围绕司法公正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改革我国的审判方式,应当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内在方面是使审判方式改革与司法制度改革同步进行,关键是改革审判管理体制和陪审制度,并推行公开审判制度。外在方面是赋予现有的审判方式以新的活力,即突出开庭审判和当庭宣判的主导地位,闭庭方式与特殊方式限于基层人民法院在简易程序中合并适用,高级以上人民法院实行巡回审判。  相似文献   

11.
再论审判方式改革王怀安从去年开始,审判方式的改革在全国深入开展。究竟审判方式改革要改些什么,往哪里改,改革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各地法院都在实践中探索。这里,我想就审判方式改革的有关思路,谈几点认识。审判方式改革的目的我们推行审判方式改革,不是改宪法、...  相似文献   

12.
论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王世文人民法院审判改革以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为突破口,经过几年实践和探索,已由初始的经验积累向系统改革推进。但有关刑事审判的改革,一直还没有真正推开,已明显滞后。那么,刑事审判首先是审判方式要不要改革,怎么改革,改什么,已现实地摆在了我...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特色的审判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旭 《法学》1996,(11)
试论中国特色的审判方式陈旭一、围绕三个目标,实施审判方式改革审判方式改革围绕什么目标进行,是改革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没有既定目标的改革是盲目的,但是目标定位错误,则改革就会误入歧途。我认为,审判方式改革应围绕公开、公正和高效三个目标展开。1.公开司法...  相似文献   

14.
清末,随着法制改革的进行,清政府还着手对审判方式进行了改革。本文拟对这一改革的内容、推出改革的历史背景和改革流产的原因等问题,作些探索。清末审判方式改革主要内容体现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公布的《刑事民事诉讼法》①和宣统二年(1901年)公布的《法院编制法》②中。这两个法典对拟行的新审判方式作了明文规定,而且都与中国传统的审判方式截然不同。1.实行独立的审判实行独立审判是清末审判方式改革的一项内容。这里的独立审判机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从属于任何其他机关,也不受任何其他机关的干涉;又指法官独立…  相似文献   

15.
反思之一:审判方式改革要名实相符。中国审判方式改革的提出,是在《民诉法》颁行、其所规定的审判模式急待落实,而需彻底清算《民诉法(试行)》所形成的旧有审判模式之时;审判方式改革的立法认可及全面启动,是在修订后的《刑诉法》颁布实施前后,改革的对象是《民诉法(试行)》和旧《刑诉法》所确立和形成的职权主义审判方式,改革的目的是弱化职权主义,强化当事人主义,并确立诉(控)辩式审判方式。而今前期改革的内容和目的业已得到立法认可,基于国家立法的权威性、确定性、强行性,此前处于争议、存疑、研讨、探索地位的审判方…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有12万多个人民法庭,人民法庭审理的案件数量占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数量的一半以上,人民法庭的审判方式改革能否深化,对能否实现《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确定的任务和目标无疑会产生重大影响。多年来,审判方式改革,总的来说是在各地人民法院的民事庭、经济庭和刑事庭等院内审判业务部门中展开的,人民法庭的审判方式改革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因此,在基层人民法院普遍存在着院内(审判庭)和院外(人民法庭)审判理念、审判方式不同步的现象,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人民法院工作总体水平的提高。在审判方式改革方面,人民法…  相似文献   

17.
民事二审审判方式改革若干问题探讨陈福民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是健全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判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民事二审审判方式改革是整个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对于加强民事一、二审审判方式之间的衔接和配套,巩固民事一审审判方式改革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全国各地法院都在进行刑事审判方式改革,但确有实效的却为数不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审判方式模式缺乏正确认识。笔者谨就基层法院刑事审判方式改革模式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各位同仁商榷。一、刑事审判方式要达到的模式一般而言,审判方式通常指诉讼结构模式,即指法院在诉讼中发生的与诉讼参加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亦指诉讼中法院与控辩双方权限分配方式。正确合理的刑事审判方式要达到以下几点要求。一是公正。现在所说的公正既要符合统治阶级的要求,还要为当事人所接受,为社会上的一般人所接受。正确的审判方式的任务就是…  相似文献   

19.
肖扬院长多次强调,要坚持不懈地把审判方式的改革进行下去,但审判方式的改革从整体上说确实进展不快,举步较难。因此,很有必要对审判方式改革问题作些思考。合议庭是人民法院一种基本的审判组织。能否充分发挥会议庭职能,直接关系到人民法院审判案件的效率和质量,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司法公正,关系到审判方式改革的成败。近几年来,我们在审判方式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好的进展。但是,一些地方人民法院的审判方式改革出现厂停滞不前的现象。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合议庭建设L如何适应审判方式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民事审判方式是指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形式。80年代以来,我国法院系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10多年的民事审判方式理念的变革,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实践充分证明.改革不仅是方式、方法、体制的改变.更是一场深刻的民事审判方式的理念的变革。民事审判方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