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几年来,由于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引起整个社会包括法学界的普遍关注。政府是食品安全领域中的监管者,在食品安全监管中负有不可替代的责任,但现行法律中对政府的监管责任的规定却十分不到位,存在重食品生产者、销售者的法律责任,轻政府监管部门的法律责任;相关法律对政府监管责任规定概括、缺乏可操作性、不全面以及无相关责任追究程序等问题。为此,必须完善食品安全中的政府监管法律责任,从归责原则到具体法条的设定,都应做到科学、具体、行之有效,使政府的监管责任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论《环境保护法》法律责任的修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评论》2008,26(2):90-94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的法律责任设计存在下述缺陷:责任主体单一,只注重行政相对人的责任,忽视了对地方政府和环境资源监管部门的约束;责任形式单一,过于依赖行政处罚,缺乏配套的民事、刑事责任;部分行政处罚的设计不合理;"限批"措施虽行之有效,但尚无明确的法律依据。在责任追究方面,缺乏公共环境损害的追偿机制和公众的诉讼监督机制。因此需要在修订时增设地方政府、环境资源监管部门的法律责任,改进行政处罚的设计,将相对人的行政处罚与民事、刑事责任追究连接起来,同时建立公益诉讼制度,赋予环境资源监管部门、公民和环保组织公益诉讼权。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演进与社会形态变化对环境法律责任机制提出了新的需求与深层考验。环境法律责任必须突破"禁锢于‘复仇与报应’、局限于‘事后追责’、拘泥于‘损害赔偿’"的传统思维惯性,否则必将面临效力不彰的境地。从重整的路径看,环境法律责任机制应从"责任根据、责任功能、责任内容、责任方式"等不同层面展开,形成一个相互联动的体系。通过推进"从复仇到报应到该当"的责任根据演进、环境权益的"恢复、赔偿或补偿"的责任内容复合、社会连带的责任方式填补,将有利于环境法律责任机制在联动体系中实现优化,夯实与彰显环境法律责任机制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政府经济法律责任直接沿用传统行政责任的形式,追究机制也是直接套用行政责任的追究机制。随着我国加入WTO,形势的发展对我国现行的政府经济法律责任追究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在现实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政府经济法律责任的追究机制——公益诉讼机制,以促进我国政府经济法律行为的进一步合法化,使其在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发挥更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的途径,能够从根本上缓解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自《循环经济促进法》颁布之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时期,同时也凸显出本法实施效果欠佳,究其原因在于未对政府职权和责任进行明确规定导致执行不力,只有完善政府责任才能有更好的实施效果。文章就循环经济的重要性、政府责任欠缺和完善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浅析生态责任和环境法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娜 《法制与社会》2010,(18):295-295
目前学界对于环境法律责任达成了共识,认为环境法律责任的承担,除了规定违法者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外,还规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即使行为人的行为合法,但只要造成了损害后果,危害他人身体健康的后果,就要对其行为后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是这些学说都存在共同的缺陷,导致环境法律责任理论已经无法满足保护环境的现实需要。本文通过分析环境法律责任的缺陷,提出了生态责任的概念,明确生态责任的内涵与外延,这对于完善法律责任理论,促进环境法更好的实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学校在体育伤害事故中的法律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的部分,但由于体育运动本身所固有的危险性和其他外界偶然性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生不同情况的伤害事故。从学校和学生的法律关系分析中可以看出,学校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包括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但是学校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在特定情况下免除责任。  相似文献   

8.
论公司终止后的环境法律责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司终止后的环境法律责任一直是我国法律忽视的一个问题。本文分析了确认公司终止后的环境法律责任的必要性 ,指出了我国现行法律的缺陷 ,并提出如何确认公司终止后的环境法律责任的几点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角色扮演的描述以及角色失调的原因分析,从而探索出农村环境治理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11.
李欣 《法制与社会》2013,(5):145-146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其主要是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不协调引起的。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忽略了环境保护,并没有真正履行自己的职责。如何有效的解决环境问题,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世界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生态环境法制建设也已经成为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应在环境保护中居于主导与核心的地位,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指引下,加强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和环境执法能力建设,冲破陈旧的观念上的桎梏,进而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环境保护在立法、执法和司法上存在的问题及政府在环保工作中的缺陷,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与我国环境法律责任立法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建设对环境立法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需要我们从生态文明的角度重新审视和评估我国的环境立法。环境法律责任立法是环境立法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环境法律责任立法面临着环境法律责任主体范围过于狭窄、环境违法成本过低等突出问题。未来的环境法律责任立法,一方面要扩张环境法律责任的责任主体,另一方面要通过责任强度的提高来提高环境违法成本。  相似文献   

13.
民事诉讼法律责任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田平安  罗健豪 《现代法学》2002,24(2):91-105
为了调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维护民事诉讼法律秩序 ,对违反民事诉讼法的行为 ,除道德谴责和纪律处分外 ,在法律责任方面 ,也应该有一个以程序法律责任为主体、实体法律责任为保障的综合性法律责任体系予以制裁、调整。  相似文献   

14.
田野 《法制与社会》2011,(1):219-2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逐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却远远滞后。本文指出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依然缺失,要明确政府在立法、执法、等方面的推进农村社会保障的职责。  相似文献   

15.
康纪田 《时代法学》2011,9(6):36-45
现行矿业制度几乎没有安全与健康、环境污染、矿业相邻关系以及公权力行政等方面的重要法律责任,因而在矿山企业违法结果发生后则以人治取代法治而治不胜治,这主要是以“矿”为主的财产性《矿产资源法》法律渊源的局限。应制定以“业”为主的管制性《矿业法》,以矿山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为依据设置第一性义务,不履行第一性义务则按第二性义务承担不利后果。第二性义务是以社会性矿业法律责任为主,与经济性、政治性法律责任等构成矿业法律责任体系。社会性矿业法律责任的民事侵权适用严格责任原则、无过错原则、因果关系推定以及并不以违法为条件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有产品召回制度的相关规定表明,将召回作为一种法定义务来理解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缺陷,其根本原因在于产品召回制度是因应现代社会需要而建立的,并非是传统理论和制度推演的产物。着眼于现代风险社会的特点,在传统的补偿性法律责任和惩罚性法律责任之外,确立预防性法律责任既符合现实需要,也是对法律责任体系的充实和深化。产品召回制度应当作为一种预防性法律责任来理解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工业文明充斥着城市环境的同时,已波及到了农村。农村环境恶化的现象在加剧,因而国家有必要制定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本文针对农村今后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加以分析,以探讨农村环境保护立法。  相似文献   

18.
"垃圾围城"问题也即城市废物危机问题。城市废物危机的出现,表象上是政府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传统环境法律责任体系的根本性缺陷。由于政府职能范围的有限性与现代社会废物增长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城市废物危机不可能完全依赖政府末端处理的方式得到解决,而只能通过基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理念重新建立和分配生产者、消费者以及政府等主体之间的环境法律责任——即确立产品导向型环境法律责任——来从源头上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论农村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的实施机制关系法的有效性,现行单一化的环境保护法实施机制影响了其有效性的发挥。农村环境保护的现实状况决定了农村环境保护法的实施机制必须从实然的单一化走向应然的多元化,构建共生互补、协调配套的多元化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20.
自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原有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已经瓦解,但新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缓慢。本文指出在建立新的体制,推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有责任引导、扶持,以利于其快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