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勤之明效大验,昭人耳目;而人不务勤者,则自有故。盖勤即仁也。无痌瘝在抱之隐,必不能孳孳于民事,而性情嗜好之与俱。勤既诚也,无旦明对越之心,必不能凛凛于官箴,而饮食起处之弗遑然。独不思君上以职司责我统四境之农桑教化。待治于官,而为官者  相似文献   

2.
财杀人     
云溪子 《小康》2006,(9):72-73
财可以富人,而不义之财可以杀人!儿时即闻人们常云一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吾多年于此相信不疑,也常用此语对一些事发表感慨。后来,懂的理、经的事渐渐多了,便觉得此语并不尽然。待到雪染双鬓,更感此语虽有几分道理,而不当之处多多。人为“财”死与鸟为“食”亡,几不能相提并论。食,为鸟生之必需,无食之鸟能活几时?无食是死,故觅食求生。然鸟食不乏人所下之饵,鸟食饵而被扑杀,故鸟为食亡。此情可怜,鸟乃为生不得已而为之矣!食,亦为人生之必需。若人为“食”死,则情同于鸟为食亡矣。然“财”与“食”不能等同。财既含求食所必须之费,更…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人们不再沉默,不再谨言慎语,不再墨守陈规,人们的胆子大了,思想和行为活跃起来了;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人们挣脱了任桔,放开了手脚,屋里的空气已经不能满足增大了的“肺活量”,人们纷纷来到户外,尽情地呼吸大自然清新而饱满的空气——在大街上无拘无束地唱歌、跳舞.开展各种文娱和体育活动,于是产生了绚丽多彩的街头文化。街头卡拉OK——少男少女的世界改革开放之初,大概是因为唱惯了革命歌曲的缘故,许多人对于爱情歌曲和港台歌曲大不为然,视为“阴阳怪气”和“靡靡之音”,听之肉麻,谈之色变。年…  相似文献   

4.
严下史之贪而不问上官法益峻贪益甚政益乱民益死国乃以亡群有司众矣人望以廉必不可得者也中人可以自全不肖有所惮而不敢皆视上官而已上官之虑取也不即施于百姓必假手下吏以为渔猎下吏因之以雠其箕敛然其所得于上奉之余者亦仅矣而百姓之犯毒诅咒乃至叩阍号者唯知有下吏而不知贼害这所生下吏既与上官为鹰犬复代上官受缧绁法之不均情之不忍矣读《通鉴》论@王夫之!清  相似文献   

5.
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瑄在其《从政录》中写道:"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之."他将为官者廉洁从政分为三种层次和境界,即"不妄取、不苟取、不敢取",其中"见理明而不妄取",也就是说理想信念坚定、思想道德高尚、严格廉洁自律,这是廉洁的最高境界.清正廉洁历来是人民群众对从政为官者最基本的要求,更是党员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6.
人常颂师云:师者,蜡烛也。闻之,心中凄然。试想,我辈为师者,终一生,泪不止,身成灰,然所明者不过几丈而已,焉能不悲哉?直疑此非为颂师,而欲杀师矣。窃以为,与其为烛,莫如为火柴,于一刹那间而燃烛数枝,命虽更短,然身无泪痕,而功倍于前者,岂不快哉!且为师之道,实非亡己而明世,乃育人而人明世也。此为师之真谛也。然此喻亦非佳者,亡师而明人,理不通,亦非世尊师之道,如世欲明而先亡其师,则师难为师,师将不存,生无从学,世亦难明。世间偏有俗人以此道治师,可叹。为师者,莫如打火机,世予之以火石、燃料,而后师以之燃,师燃后以燃生心中智慧之火,终以…  相似文献   

7.
一、“非”即“不是” 公孙龙,战国时辩士,属名家学派,素以诡辩著称,然众人之不然,可众人之不可。近年来不少人为之“正名”,想抹掉历史早已为他戴上的诡辩论者的帽子。其论据主要是:“白马非马”的“非”字应释为“不等于”或“不同于”,而不应如传统所解的“不是”。其参证是:“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是证公孙龙既然承认黄马、黑马都是马,不言而  相似文献   

8.
盖青 《求索》2012,(8):210-212
墨子学出宗史,习古道术,以继承上古兼爱而救乱世自任。然墨子非乐,不惟乱世新声,并及先王古乐。此特为攻墨者所严责,并为尊墨者诟病。复古而非古乐,是背叛圣作。本文分析墨子此一显著矛盾的内在动力,认为墨子从"节用"导出"非乐"在于加利于民,从兼爱而攻儒家宗法-君权等级制遂必非其等级化礼乐。孔子正乐,化浑朴古乐入小康之世礼乐;墨子以儒家不能兼爱,宁弃古乐而继古风,蒙背叛之名,得行古道之实。  相似文献   

9.
读史鳞爪     
一、“婴鳞”学说 韩非有一“婴鳞”学说,云:“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即撄,触犯之意)之,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龙,此种大虫,你可亲近它,  相似文献   

10.
正(宋)吕本中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然世之仕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然事常至于败,而不能自己。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借使役用权智,百端补治,幸而得免,所损已多,不若初不为之为愈也。司马子微《坐忘论》云:"与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此天下之要言,当官处事之大法,用力简而见功多,无如此言者。人能思之,岂复有悔吝耶?  相似文献   

11.
遊刃有餘     
庖丁爲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音椅),砉(音虛)然響然,奏刀騞(音獲)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幕菥?“譆(同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同隙),導大窾(音款),因其固  相似文献   

12.
针对《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诠释,历代学者和当代学人众说纷纭,然皆难以全善。由自然哲学诠释与本体诠释学的对比,可以概括提出一崭新诠释之可能。关联到老子之"有、无",而论述如何由"不可说"而"可说",进而由此"可说"而"说",再进一步由此"说"而"说出对象",进而由此而"说出对象"而"执之成物"来;此正可以"隐、显、分、定、执"五阶段说之。将对应于《易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参之,两者所涉为同源互补。此与"存有三态论"之由"存有的根源"而"存有的开显",进而为"存有的执定",可见道家旨在成就一套"存有的回归之道",而这样的回归之道即隐含着一"存有的治疗学"之可能。  相似文献   

13.
词兴之时,诗歌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技巧业已成熟,词体文学在演进过程中,巧妙地借鉴了诸多诗歌家法,并将其同自身的艺术特质相整合,虽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然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在诗歌这一源头活水的滋养下,词渐含蕴出别样的艺术品格,终完成了蜕变,华丽地登上了中国文学的舞台。兹以词题文学在五代宋初的发展为例,详述之。  相似文献   

14.
肖娴先生谓,学碑当用帖相济,“以纠碑之朴野”。与此相近,前人亦有以碑益帖之说,即以碑强笔力,救其柔软。肖娴先生为当世碑学大家,先生少从康有为学,为其嫡传弟子。南海(康有为)虽有抑碑扬帖之论,然其书则为碑帖合一之相。  相似文献   

15.
生之理是自然科学之基础,一切物类皆是从无而到有。然无何以能生有,在无之中已具有形之气,由气之化而产生形之质,故视之无形,而物理具焉;天地精气之所生,形形色色各禀一气,其形象之泉,虽良工不能预绘,其庶类之机,圣智亦难尽知。是以圣人赞天地之道,而称造化之妙,欲求其奥理,非循天地之道难以入其门径,故圣人撰(易)也。(易)以交象之变而穷万物之理,是藉交象之变而探造化之机,机不可测,而交象可现,此自然科学之奥理,而事物应焉。人体组织机构,微妙复杂,虽有形可见,而机理难明。人之聪明智慧,情欲杂念,机能生化,…  相似文献   

16.
今儒小人论     
柳宗元爱友,失火而贺;吾寄大望于今儒,为文而贬。事异而爱一。何乃儒者?今之知识分子,古之儒者也;古之儒者,乃今之知识分子也!然,时移势变,古之儒者多君子,今之儒生伴小人。古来,正人君子乃是儒者之化身。其具三种身份担当:  相似文献   

17.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丐于邑人,不使学。  相似文献   

18.
《楚辞、天问》:“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前人对“鸱龟”句的注释各持己见:如王逸《楚辞章句》认为,系指鲧治水不成,尧乃放杀之羽山,飞鸟水虫曳衔而食之。这显然是望文生意,并无根据。朱熹《楚辞集注》认为,“详其文势,当与下文应龙相似,谓鲧听鸱龟曳衔之计而败其事。”这看法是有创见的,但他却又不能正确对待鸱龟的含义,以为鸱龟而能献曳衔之计,不过是“无稽之谈”。林云铭《楚辞灯》则认为是象征“障堤绵亘,若鸱龟之曳尾相衔者。然此出于同事者之谋,但鲧误听耳。”这看法提出了鲧筑堤导水的方法系“出于同事者之谋”,可与朱熹的说法互相阐发:但他也不能正确对待  相似文献   

19.
这段时间看电视,忽然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全民卡拉OK时代已经来临:湖南卫视的《挑战麦克风》、江苏电视台的《谁敢来唱歌》还有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知名文化评论人韩浩月说,全民上电视唱卡拉OK让综艺节目更垃圾。而笔者认为全民卡拉OK并没有什么不好。一个节目的好与坏并不在于它是不是舶来品,而在于观众对其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更何况,从目前收视情况看,唱歌类节目大有繁荣昌盛之势。  相似文献   

20.
李锦 《求索》2013,(5):134-136
对宋人引用唐诗入词之现象学界评价不一.然不同作家之不同状况并不能一言以蔽之。本文通过对苏轼以唐诗入词的动因之分析.认为苏轼通过移诗入词借鉴和模仿了唐诗的创作技巧和风格;通过集句成词,在展现个人才学的同时也帮助词进一步向诗歌靠拢,逐渐雅化;而化用唐人诗意,推陈出新。让词作有了更醇厚的味道。此外的粜栝成词以合乐可歌为创作目的.也正说明了苏轼对词体音乐特性的尊从。多种形式的以唐诗入词是苏轼提高词品的手段,而词体也正是在苏轼手中真正开始由俗转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